在中职学生中进行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的思索与实践
2020-09-24邵娴储虹
邵娴 储虹
摘 要: 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者素质的培养是劳动行为习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本文从当今中职学生劳动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产生原因入手分析,根据实践探索提出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措施和需注意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养成教育 中职生 劳动 行为习惯
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其中最基本的內容。劳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包括学生养成环境维护意识,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积极参与卫生打扫等方面。职业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劳动者的重任,学生劳动意识和素质与基本技能一样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乃至一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素质,加强学生劳动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中职学生劳动行为习惯的现状
中职学生总体生源质量不高,再加上从小重学习、轻劳动观念的影响,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从笔者所在系部学生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卫生习惯、环境维护意识差。
校园楼梯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零食包装袋、饮料等垃圾;系部公共教室和机房打扫过后没多久就会恢复脏、乱、差;学生的文明卫生习惯、环境维护意识差,认为到学校就是来学习知识的,卫生打扫不是重点,在学生集体宿舍里表现得特别突出。寄宿生只为自己考虑,各扫“门前雪”,对于阳台、客厅和卫生间等公共区域,只用不管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劳动的主动性不够,惰性大。
在班级集体劳动时,部分学生找借口早溜,或随便应付一番;班主任不在场,班级卫生工作就不到位;劳动委员不安排,学生就不动手;学生会干事在卫生检查时询问班级值日生是谁,叫了半天,班内哑然一片,没人回应。个别班级里每天值日劳动的总是那几个“老实人”,导致班级卫生工作很被动。
(三)缺乏劳动责任心,敷衍推诿。
有些学生对于分配到的劳动任务能够完成,但不讲究质量,有时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不顾及他人。有倒垃圾的同学从楼上到楼下一路“撒花”,却视而不见;有学生为了少走路将打包的垃圾袋丢到公共卫生间,给他人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四)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
也有一群态度端正的学生,对于分配到的劳动任务能很快按时完成,但劳动的成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擦个玻璃是“大花脸”,扫地只扫中心一块,拖地后地面“湿嗒嗒”,个人物品整理缺少条理性,这些都是劳动技能不足的表现。
二、中职学生不良劳动卫生习惯养成的原因
不良劳动卫生习惯主要是由生源素质、学生个人思想意识决定的。中职学生的行为习惯基础差,部分学生做事只顾自己,计较付出,行为懒散,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劳动光荣意识淡薄,缺乏足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轻视体力劳动。
其次,中职学生不良劳动习惯养成深受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影响。父母是学生养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其文化水平、教育方式都对孩子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学生家长对劳动行为习惯不重视,缺乏正面引导和教育,家长对孩子过于呵护,对家务劳动大包大揽,导致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部分家长对学校的管理教育方式不理解、不配合。笔者就曾碰到过这样的家长,情愿自己代劳,定时到校帮孩子打扫宿舍卫生间,这种做法无形中助长了学生懒惰习惯的养成。
学校方面虽然一直很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但重点都放在思想理论教育和常规检查评比上,重表面、轻实践的单一做法不能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此外,学生群体间、社会上等不良习气和观念会相互感染,影响学生对劳动观念的认识。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对一些意志力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社会上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等不良思想的负面影响较大,学生对不良劳动卫生习惯缺少应有的辨别度。
三、开展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一)开展劳动意识教育,培养劳动兴趣。
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最根本的是要从思想源头抓起,强化热爱劳动的意识。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就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说。“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如果在校期间就行为懒散、好吃懒做,将来踏上社会也将一事无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劳动兴趣培养和劳动习惯养成,真正做到“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二)建立规范、细致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要使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心中明确什么不能做,应该怎样做,这就需要从学校、系部到班级有一套规范、细化的管理制度和评价约束机制。以笔者所在系部为例,除学校相关卫生检查规定外,我系还制定了专门的《班级包干区责任状》《宿舍区卫生管理细则》等,各班有自己的《学生卫生岗位分工》,将各类卫生检查考核纳入班级考核和班主任考核,做到有章可循。检查不是最终的目的,扣分评比也不是唯一手段,在检查中以发现问题,反馈和整改为主,以表扬鼓励为主,每月一评“卫生先进集体”和“劳动先进个人”,班级和个人承担额外劳动任务的,后期与前面对比进步明显的,都给予量化加分,这些举措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三)在持续实践和体验教育中强化劳动养成教育。
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生往往会出现“前面刚讲,后面就忘”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经常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准备,注重过程性管理。
活动是德育最好的载体,任何烦冗的说教都比不上活动的亲身体验来得印象深刻。为此我们坚持实践育人的原则。一方面在技能实践中加大劳动素养考核力度,另一方面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如文明卫生习惯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和志愿者活动,组织开展“不良文明卫生行为”手机摄影比赛、男女生交换参观宿舍“找茬”,等等。我系还开展一月一主题卫生劳动习惯专项教育,进行集中整治活动,如不带外卖进教室、集中清除地面口香糖、教室卫生角布置,等等。这些实践和体验教育活动联系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有一阶段我系学生在楼梯上乱扔垃圾现象严重,负责打扫楼梯的班级劳动量很大,苦不堪言,为此系部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了两个活动:首先是将楼梯卫生值日岗位进行轮换,各班轮流负责打扫,让更多学生亲身感受乱扔垃圾不文明现象带来的麻烦和打扫工作量;其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从我做起,劝诫他人,不乱扔垃圾”为主题的标语设计大赛,得奖标语标注上创作班级和学生后被制作成宣传画张贴在楼梯上,让学生时刻警示。事实证明,活动教育法比苦口婆心的说教效果好得多,学生更容易接受。
(四)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和谐向上的育人氛围。
环境能影响人、教育人,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每学期配合专项整治活动,从系部宣传栏到各班黑板报都以卫生劳动习惯为主题宣传教育;楼梯、教室、宿舍、卫生间各处都有卫生文明、劳动习惯养成的宣传画,让学生时刻对照自身,严格自律。
校园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教育、示范和引领作用,对于学生的不良劳动习惯,不只是班主任包括所有老师在内,只要看到不文明行为、不恰当劳动方式就及时指正,形成无处不在的监督网和示范网。在这样严格的氛围环境中,学生耳濡目染,也会加强自我约束。树立正面典型的同时对反面典型进行适度的公布批评,两者对比才能找出差距。在宿舍卫生整治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寄宿生早上起床后来不及叠被子,或者说不会叠被子,床单皱巴巴,被子软趴趴。为此我们把军训中内务整理先进学员和一些退伍复读的学生组成“示范组”,让他们先带动本宿舍同学,再到其他班级宿舍进行交流示范,一阶段下来成效显著,学生的被子叠得有棱有角,真正起到了用榜样典型进行教育示范和辐射的作用。
(五)加強劳动技能的指导,提高实效。
卫生劳动工作不是单靠热情和蛮力就能做好的,一些学生在做打扫工作时常常“事半功倍”,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就拿简单的拖地来说,因为地面是瓷砖,拖地工作就显得很麻烦,经常刚拖过经人踩后,就都是脚印。有的班级却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很好的经验:一是把握好了拖地的时间,一般在课间的最后,学生来往比较少的时候;二是用好了工具,先用布拖把带潮拖一遍,再用吸水的海绵拖把拖一遍,这样就不容易留下脚印了。有时教师在布置劳动任务时反复交代学生该怎么做,但效果不佳。一些学生在家就很少干家务,在方法理解上也一知半解,很多时候“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先示范,再指导,最后放手让学生做,效果反而会更好。
四、劳动卫生习惯养成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把握好卫生检查尺度。
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确定检查评比标准,不搞“一刀切”。
笔者所在楼幢年代较长,墙壁石灰脱落严重,学生常常前脚扫过,后脚就掉石灰了,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不问青红皂白,责怪学生没有打扫干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有个性和想法,在养成教育中要少说教、多指导,从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角度出发,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避免造成逆反心理和不合作态度。
(三)重视劳动委员的选择。
劳动委员的人选不要是成绩最好的,但一定要是责任心强、吃苦耐劳的,要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且在同学中有较高威信。一个优秀的劳动委员,不是在出现卫生问题时一味充当“救火队长”,而是能做好其他同学,特别是懒惰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卫生打扫中做到人人有事干,责任分工到人。
参考文献:
[1]薛春胜.加强中职生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4(8).
[2]杨念.中职学生“养成教育”从这里做起[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