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

2020-09-24陈玉萍

文教资料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人才培养

陈玉萍

摘    要: 本文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出发,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对人才培养、职业规划、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从学校、家庭和学生三方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就业能力    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创历史新高,2018年高校毕业生820万,2019年为834万,2020年毕业生高达850万,上演了一个又一个“史上最难就业季”。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问题不容忽视。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含义

就业能力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于1909年首先提出。他认为就业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二十世纪初,美国的一些学者对此概念进行了修订,认为就业力不仅包括狭义层面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国内学者郑晓明在《“就业能力”论》一文中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描述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这一概念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包含。”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实现大学生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知识技能是否扎实、就业心态是否端正、是否有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等。现在的教育要求毕业生找到一份工作,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持续就业能力的培养,这一点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而言才是更关键的一环。在学校层面,学生的就业成为检验高校教育的试金石,如果培养的学生就不了业,势必会影响学校声誉;对企业而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招聘,却招不到心仪的人才,肯定会影响社会的长足发展;对学生和家长而言,毕业就业是职业生涯的起点,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

地方本科院校肩負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应该坚定应用转型方向,实现内涵发展。但地方院校因受所处地理位置、自身发展水平和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办学条件比较落后,在品牌打造、转型发展等方面难以实现大的突破。特别是地处四五线城市的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较同类型重点大学处于相对劣势。地方院校生源八成以上来自周边农村,贫困生较多,家庭社会资源相对较少,加之县域企业不发达,实习和就业机会不充分;有些农村学生由于性格、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容易出现“等靠要”等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一定问题。

(一)就业心态不端正。

近年来,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高校毕业生毕业后不着急找工作,也不继续深造,更多的是选择边等边看,成为待业青年,其标签可以定义为“慢”。“慢”字当头,容易滋生学生不善规划、目光短浅、贪图安逸、从众等心理问题,是制约就业能力提高的根本原因。就地方院校大学生总体来说,缺乏对个人综合素质培养的长远思考,一定程度上导致就业心态不端正。部分学生学校是调剂的,专业是调剂的,没有充分认识到所学专业的特性和优势。刚入校门就开始“放羊”,随心所欲,盲目跟风,缺乏“自我理性思考”。班里大多数人考计算机证、教师资格证等,自己也去考;班里大多数人考研,自己也考研;招聘会上大家都去应聘某家企业,自己也跟着投简历。在他们看来,有课就上课,没课就在宿舍打游戏、睡觉,考试及格,如期拿到毕业证就是求学的终极目标。至于业余时间干什么,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兴趣爱好和提高就业能力等,不在他们考虑范围之内。

另一方面,就业难催生考研热。对于一些毕业生来说,选择考研不仅可以暂时延缓就业,还意味着取得高学历就代表成功,为读研而读研,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学生更想通过“二次革命”提升自身的价值。初衷是好的,到头来却高不成低不就,在职业选择道路上更加迷茫。部分毕业生考研失利后,仍然坚持继续二战,放弃就业。他们认为,只有考研成功才是自己唯一的出路。考研能否是锦上添花,关键还要看它是否符合自己的人生规划,而不是盲目跟风。

(二)专业技能不扎实。

很少有人生来就是天才,大多数人的成功都是付出艰辛而持久的努力获得的,就像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到的“一万小时定律”。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万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一方面,需要大学生认识到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强化“内在”学习力。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等因素的影响,就业能力差的毕业生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待优化,结构单一、脱离市场、过度包容等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关键所在。诸多地方院校固守以往教育教学模式,对于如何让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等的思考不深。对于人才培养有些“过度包容”,学生挂科和违纪没有太多直接的影响,总有办法让绝大多数学生按期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不影响下一年的招生就业计划。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更多地侧重于人身安全、身心健康和生活习惯等,忽视就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学校固然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人格的养成等,但应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夯实基础。

(三)没有较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少数毕业生整个大学四年都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找工作过于看重薪水待遇,期望值较高,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尤其是应用类专业更多的是到工地、工厂、车间等就业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就业,导致一些毕业生把工作环境好、工作轻松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作为首选,但公考难度较大,失去了一些很好的就业机会。家庭层面,由于家长较忙,基本没时间了解孩子的求职意向和规划,把对孩子的教育寄希望于学校,加之现代社会独生子女较为普遍,他们在选择就业岗位时越来越注重父母的意见和考虑地域因素,导致很多岗位由于离家较远或父母不同意而流失。社会层面,除了一些企业因工作需要开展新入职人员培训外,国家层面针对大学生的岗前培训很少,更多的是为谋取利益的考研、考证、公务员培训等。综合来看,多种因素导致学生实践活动缺失,大学生就业能力得不到锻炼。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制定明确的就业目标。

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往往忽视自身的就业能力,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上进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此外,引导鼓励毕业生灵活就业。例如,鼓励学生到基层、中小微企业就业;从事相对稳定的家教工作;经营网店;鼓励毕业生参加研究生考试,鼓励学生出国留学,提高就业质量。组织好“特岗教师”“应征入伍”“西部计划”等就业项目的宣传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大学生而言,强调的是要制定明确的就业目标。任何大的成就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就像万米长跑运动员,他的心中也并不是只有一万米的概念,相反是一个个500米、1000米、5000米的小目标逐一实现,才换得了最后一百米的冲刺。

(二)着力于教育改革,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强化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尤显重要。一是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结合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满意度的反馈,重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开设就业趋向明显的专业课程,重视学生抗压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敬业精神的培养,将就业实践融入教学环节中,强化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强与用人单位及学生的三方联系。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充当“桥梁”作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和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就业基地,巩固旧市场,开辟新渠道。三是狠抓考评,实现优胜劣汰。对那些挥霍青春、不学无术的学生要敢于考核处分;严格执行教育部坚决取消“清考”的规定,对达不到标准的学生,该退就退,该留级就留级。从根本上督促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三)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

卢梭说:“选择职业是人生的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一个人的未来。”目前我国高校均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由于诸多原因效果一般。

高校就业指导急需打造一支专业队伍,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做好个性化服务工作,深层次挖掘指导潜力。就业指导应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大一认知篇,拨开云雾见青天,了解就业形势;大二准备篇,就业不打无把握之仗,积极调试心态;大三技能篇,薄技在身胜握千金,掌握求职技巧;大四实践篇,迈向职场的第一步,实现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化。此外,还要持之以恒地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广泛收集用人信息,通过网络、传媒、交际圈等平台了解招聘会信息,认真组织毕业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大、中、小型人才招聘会及专业类招聘会,确保信息畅通,摸清毕业生的就业愿望和心理动态,对就业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和帮扶,使学生提高调适能力和受挫能力,以健康的心态积极就业。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综合素质竞争日益激烈。高等教育走入“大众化”阶段,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存在發展瓶颈与劣势,在学生的培养教育中,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理念,注重应用转型,努力探索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思路,总结适应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策略,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必忠,陈信存,任荣伟.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6.

[2]蔡立庆.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14):39-42.

[3]吴伟生.浅析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7(8):46-49.

[4]刘敏.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1):281-282.

[5]吕梦醒.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调查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5):50-54.

[6]蒋芳.地方院校文科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瓶颈与方略[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6):134-138.

[7]孙飞飞,杨红娜.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8(4):22-25.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人才培养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