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之我见

2020-09-24汪青青张红萍王子逸

文教资料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汪青青 张红萍 王子逸

摘    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普遍共识,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本文从重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递进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创新创业    课程体系    教育模式

国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较长,创业教育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七十年代在发达国家迅速兴起,如今美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支撑体系,引导学生由“被动适应社会”转变为“主动适应甚至挑战社会”,一定程度地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直接驱动力。与西方相比,中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创业计划大赛,拉开了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序幕;2002年教育部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清华大学9所首批入选的高校通过不同方式尝试创新创业教育,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多元化探索阶段[1](42-51);2006年,我国提出了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2014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十九大再次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将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历经20余年的发展,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普遍共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对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准确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功利化、简单化和精英化的倾向。有些高职院把创新创业教育看成单纯促进学生就业的权宜之计,甚至认为它只是未就业大学生的无奈选择,许多高职院开设的创业课程隶属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没有课程体系;部分高职院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学工团委或者就业部门的工作,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看作就业培训;部分学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属于精英教学,教学对象是具有创业意愿且具有创业潜质的少部分学生,教學内容是如何教会学生创办企业。

1.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创新创业和专业教育已经形成了聚焦模式、辐射模式、混合模式等多种模式[2](38-41),但我国与专业融合进程缓慢。部分高职院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专业老师关系不大,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老师的事情。此外,传统的专业课教学方式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要手段,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对专业知识进行考试时,以客观题、标准答案的试题为主,注重知识点死记硬背,忽视对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自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考查。

1.3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参差不齐,多数来自于辅导员、学生管理人员和少量金融管理学科的教师。一些老师没有系统的创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与创业实践,创新创业理念和创业实践能力不足,创业理论教学只能照本宣科,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困难重重。有些高校虽然聘请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创业成功人士等作为专家或兼职教师,但往往停留在开展几次讲座,或者作为创业大赛评委。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现状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2.1重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从广义上说,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是培养大学生首创和冒险精神、提高社会生存能力、进行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创新创业教育对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和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潮流下,创新创业已成为新时代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和学术研究、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应该面向所有学生。

2.2构建递进式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积极构建以培养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三个层次递进式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要覆盖全体学生,贯穿三年的高职学习生涯,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一年级重点培养创业意识。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鼓励学生聆听创业专题讲座、创业分享会等活动,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形成尊重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二年级重点培养创业技能。对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和专业课,了解如何创建企业、组建团队、企业融资、撰写创业计划书等专业知识,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课题,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三年级加强创业实践教育。发掘和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学生,以项目为抓手,充分利用校内外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

2.3构建“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2.3.1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最终目的是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激发学生干事创业的激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研发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创新创业老师要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开展创业活动或者实践时,应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2.3.2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

首先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纳入专业学科课程体系之中。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各个阶段,努力构建“专业理论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相结合、专业实训与创业技能相结合、实习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挖掘市场需求的意识,运用专业创新成果进行创业的能力。其次,专业教师要密切关注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主动参与到行业、企业一线开展兼职和实践活动中,主动接受创新方法培训和创业课程培训。在理论教学中,要主动介绍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创新创业元素,融入创新方法思想和创业理念;在实践教学环节要强化创新思维方法,培养创业意识;在教学方法选择上,要多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和项目驱动式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此外,在对专业建设情况考核时,还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不仅要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准确性,更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3线上线下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慕課(MOOC)/SPOC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在“智慧树”“学堂在线”“爱课程网”“好大学在线”等主要课程平台上有大量创新创业教育在线课程[3](142-144)。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教育慕课平台,要求学生选修线上课程,有效整合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教学、实训和校企合作等资源,弥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够的不足。

2.3.4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辅以创业经典案例分析,开设创新创业模拟课程,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和创业演练等活动,使学生置身于创建企业和发展壮大企业的动态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创业体验,提高实际创业能力。同时,要将创业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时纳入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学分。

主动搭建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实践平台,提供全流程服务和创业实践平台,通过组建创客空间、开展创新创业沙龙等,鼓励老师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支持服务,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2.3.5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

隐性课程泛指学校教育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计划,但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它是显性课程的有益补充,有利于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效果。高职院校要多方位开发创业教育隐形课程,深入挖掘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学校规章制度中的知识性、活动性、环境性、制度性等创业教育隐形课程,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2.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2.4.1推进“双师型”创新创业队伍建设

加强对创新创业教师的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完善他们的创业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出台政策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到企业挂职、实践、考察等,搜集创新创业的实际案例,增进老师对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认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指导能力。制定激励措施鼓励专业老师参与创新创业教学和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将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加大对指导老师的奖励力度。

2.4.2加强校外兼职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

要主动引入社会力量,主动挖掘和聘请创业成功校友、知名创业学者、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和风险投资人等人员担任学校兼职创新创业教师。制定校外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邀请他们作专题创业讲座、开设创业课程等活动,鼓励他们参与指导创业项目,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完善创新创业人才课程体系,开发符合学校专业特色和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创业课程。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搭建产学研平台,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培养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

[2]李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优化融合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9(5).

[3]陈爱雪.“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4).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18SZA-07);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814255017P);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院级课题重点项目(JKB201909)“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