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2020-09-24王敏

文教资料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初中语文

王敏

摘    要: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初中文言文教學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且对初中生树立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作者基于对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现状的探析,找出问题,寻求科学可行的策略,创新方式进行传统文化融入。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文言文    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现状

传承文化必须走进经典、参悟经典。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铸就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适应现代相协调,要求我们了解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现状,使传统文化走入语文课堂,在课堂中学习经典、领悟经典。

(一)教师:缺乏传统文化融入意识。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着主导作用,引导和启迪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如今,一些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只是起到“搬运工”的作用,对于文言文只停留在疏通文义,满足应试要求的层面,没有将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融入教学中,没有实现新课标要求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传承传统文化的理念。

文言文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课堂作为传统文化融入的重要途径,却被应试教学所影响,导致一些教师淡薄传统文化融入意识,更谈不上有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情。虽然,近年来部分学校推崇“国学”,但大多数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融入的目标。

(二)学生:缺乏传统文化学习兴趣。

文化包容的时代,西方文化给我们带来新的认知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把全球各国都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化的多元性日益显现。

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发展的关键期,寻求个性发展。因此,在各种文化冲击下,一些中学生丧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更有少部分中学生一味推崇西方文化,否定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中涉猎传统文化的部分,一些学生毫无兴趣,加上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整个教与学的过程缺少互动,同时打击了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文言文教学中的积极性,使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缺乏动力支持。

二、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的必要性

(一)遵循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

语文学习不仅要学习语言文字,更要学习语言文字的文化内蕴。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更要发挥人文性的特点,利用文言独特的语言,传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

文言文作为中华上下五千年思想文化载体之一。学习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符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文言文学习最终落脚点是文化传承和理解,文言学习精髓是在文言学习过程中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学生在文言学习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继而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二)符合时代发展规律。

传统文化并不是过时的,当代社会依旧有存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传承传统文化,尤其在语文课堂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生命力延续的重要方式。对于初中阶段而言,将文言文中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文化传承的意识。

文言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思想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认同感,增进爱国之情。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不仅要发挥它知识性的作用,更要发挥育人的功能。在文言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

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是语文教师教学中最难攻克的部分。如何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好,将传统的东西以创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它永葆生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抓住课堂,创新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过程,由于文言文语言的特殊性及思想内涵的深度,使教学过程更加复杂。因此,怎样创新文言文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解决文言文教学难题的关键之处。

1.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经典是永恒的,但是讲授方式却需要随时代不断更新。多媒体日益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抓住学生兴趣点,从时代赋予我们的便利入手,贴近学生的内心,与学生产生共鸣。

首先,文化本就是抽象的事物,传统文化距离现代学生也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将富于历史感的传统文化融入文言教学中,必须结合现代媒介,拉近距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讲授的文言内容,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潜移默化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使学习文言知识和融入传统文化相结合,真正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其次,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这种教学以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往往处于被动位置。尤其对于文言文教学而言,这种模式更显而易见。

新课改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文言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必须跟随时代的脚步,摒弃传统文言教学模式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最后,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在生生、师生交流之间体悟传统文化。鼓励学生采用举例、角色扮演等方式,阐释传统文化的内涵,化抽象为具体,真正使学生将知识与传统文化内化,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给予点拨和补充。因此,提高生生、师生之间互动频率有利于思想的碰撞和文言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

2.注重实践,营造氛围。

首先,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对课堂氛围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独特的解读基础上,一些教師依赖于教学参考资料,将别人总结的东西强加于自己,不论好坏都吸收利用,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教师应该拿到文本先进行自己解读,找出课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切入点,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学情进行相应的教学环节和内容的制定。教师可以先将的解读记录下来,从一个点切入,使学生产生兴趣,根据对文本全新的解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使文言文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其次,采用创设情境法,遇到难以理解的文言词句段创设日常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感受文言中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同的文言类型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人物对话丰富,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断句,读出感情,读出内涵,在反复诵读中提高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最后,采用交流和展示的形式展现传统文化学习成果,开设多样性的活动。例如:举办古诗文朗诵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文化交流讨论学习会等多种方式,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营造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氛围,真正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二)利用网络,激发兴趣。

互联网时代,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促进了文化发展多样性。如何利用互联网给学生融入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值得深思。

首先,鼓励学生观看优秀传统文化类节目。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文化自信,国家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进而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类节目,例如: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百家讲坛》等。通过此类节目的观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经典的认知,从答题中、专家讲解中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强化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效果。

其次,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分享、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公众号是现代社会各行各业宣传推广的平台,学校应充分利用公众号平台中推送传统文化相关文章、视频资源等栏目,增加学生互动方式,使他们不仅能够在课堂上了解传统文化,在课外生活中也能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资源共享,丰富传统文化信息库,增加传统文化资源储备量。经过了解、筛选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传统文化资源,向学生推荐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书籍、视频资源,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量,真正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入课堂。

(三)结合现实,由知入行。

文言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更要在现实生活中发扬传统文化。语文学科具有实践性,因此,文言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发挥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例如,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从道德修养、立志、治学等多方面阐述了儒家思想,这些思想在当代具有借鉴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实现文言文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着重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将文言文教学与实际相结合,传递给学生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将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真正内化,不仅使学生思想上受到熏陶,行动中也要落实传统文化的内涵。

拓宽文言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途径,将传统文化带出课堂、带入生活。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需求开辟多样的方式。例如,根据学生需求、结合教材内容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丰富其文化知识储备量,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可以举办“传统文化阅读周”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分享传统文化阅读的心得,在阅读和交流的过程中,领悟传统文化内涵。

(四)学科综合,丰富内涵。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综合性体现在它能够跨越学科界限,打破单一学科的局限性,将各个学科联系起来,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实现人文性特点。

实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有利于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文言文作为一种古老的文体,自身富有历史感,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把握会产生一定难度,不利于文言文中传统文化融入。例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所秉持的行为准则和满腔的爱国之情,如果不结合其身处的历史环境,了解其处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阶级矛盾日益突出的时代,又因得罪宰相而被贬官,怎能体会到他的满腔爱国之情呢?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结合历史知识了解文言基本内容,进而体会文言中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使学生博古通今,真正的学懂文言。除此之外,文言文中传统文化融入还要依靠地理、政治等人文学科的支持。只有在各学科的交流融合中,传统文化才会更有效地融入文言课堂中,才能够多方位地解决文言文中传统文化融入缺失问题。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传承与理解传统文化不仅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让传统文化走进文言课堂,走进校园,对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责任和义务,需要我们不懈努力,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王力.文言的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4]潘桂法.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策略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