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以汉字为载体传播中华文化

2020-09-24温晓芳

文教资料 2020年10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传播汉字

摘    要: 本文梳理对外汉语文化研究的历史,分析以汉字为载体传播中华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该模式采取的步骤、特色和应用效果等。

关键词: 汉字    文化传播    对外汉语

一、对外汉语文化研究的历史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出现在大众眼前。与汉语教学关系密切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由此开始了,迄今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根据时间及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研究特色等方面,我们将文化研究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

文化教学研究的第一阶段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初探阶段。语言学界的大师诸如吕叔湘、张占一等普遍认同相关的文化背景、文化知识等确实对语言教学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强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教学的重要地位。“教授语言脱离不了文化背景,一些有关语言的背景知识应该而且必须要放在语言教学中进行讲授,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教学”①。

文化教学研究的第二阶段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百家争鸣的时期。王忠华(1991)、金路(1993)侧重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入手,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将二者视为一个整体,建立语言文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陈光垒(1994)、林国立(1997)等诸多学者都对文化教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系统探讨了文化教材编写体系,并已开始探讨制定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大纲的理论和实施问题。吴仁甫、徐子亮(1996)全面论述了语言教学、知识文化教学及交际文化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突出语言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仍占据根本地位,认为知识文化及交际文化只是辅助语言教学的手段和背景。

从二十世纪末至今,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进入了文化教学的总结及实践阶段,在概括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主张提升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并开始具体探讨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文化导入论”“文化语言观”等理论开始在对外汉语教学界盛行。张慧君(2003)、胡清国(2004)、焦冬梅(2009)、李杨(2012)等研究了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文化在汉字、词汇、语法等方面影响着语言教学,主张将文化知识贯穿于语言学习之中。赵坤(2007)、黄雅静(2010)、申莉(2013)具体探讨了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温晓芳(2017)探讨了如何将长白山地域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

总结以上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看出对文化教学的探索从没停止过,一直处于不断的探索研究中。近年来,学者们则更加务实、冷静地思考,寻求课堂实践中的切入点,努力将理论付诸实践教学中,这些都为对外汉语教学及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以汉字为载体传播中华文化的模式提出的必要性

这些研究指导的实践下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文化的差异不够重视,目前研究选取的文化教学内容对了解中国有点帮助,但对汉语学习帮助不大。而且有些文化教学方式把文化传播等同于文化技艺活动(剪纸、太极拳等)。“目前汉语教学的状况,表面看很重视文化教育,但只是进行了一些浅层次的文化技艺活动。至于深层次的文化教育,这个意识还相当薄弱,当然也谈不上有什么具体的有价值的作为”②。如果按照错误导向进行汉语教学,那么不仅会大大削弱汉语言文字教学效果,而且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反倒有损中华文化的传播。文化内容主要应该通过汉语课的课文呈现,才能对外国汉语学习者起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實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外汉语教学作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必然要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任。因此,建立起一套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功用,将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有关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已达成共识。但文化教学缺乏统一的有效载体导致文化教学手段泛化;对外宣传方式要创新,对外汉语教学当然也要创新形式,找到深受留学生喜爱又能代表中国文化特征的载体来进行推广,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汉字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好的载体,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与思想,而且汉字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最基础的教学单元,既超越课型又不区分学生水平,可供对外汉语教师随时应用,是推广中国文化的恰当载体。

虽然汉字文化教学前期有一定的探索,但更多凸显汉字工具特性而忽视了汉字文化特性;而且汉字文化教学缺乏统一汉字与文化关联性的理论基础。以“汉字文化学”作为理论基础的,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以汉字作为文化传播途径的研究成果非常少。我们创新地以何九盈先生的《汉字文化学》和《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法等为手段,构建起以汉字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发挥文化传播功能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三、以汉字为载体传播中华文化的可行性

饶宗颐说:“中华文化的核心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

陈寅恪说:“汉字是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许嘉璐指出: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之中。

北师大教授王宁指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石。重视传统、面向国际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必由和必经之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首先是语言文化的自信;语言文字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工具,更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日本学者平冈武夫提出:“中国的文化,就是汉字的文化。”可见汉字与文化的密切程度,更进一步表明了汉字的重要性和汉字给予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

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开始,汉字已经有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期间从未间断过。书写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和中华文化,与此同时,汉字具有超方言的特性,从古至今一直承担着书面语交流的任务;中华民族艺术代表的书法、篆刻都是从汉字演变而来的;现在又随着中文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了计算机,接受了高新技术的挑战。如今汉语和汉字不仅是中国人的标签,而且成了全世界使用汉语的人的共同标志,不论身在何处,只要使用方块汉字,用汉语交流,彼此之间就会生发出强烈的认同感。选择汉字作为对外文化传播的载体,能够呼唤人们对于汉字的热爱与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向往。

四、以汉字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的模式的介绍

著名语言学家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里明确提出了“汉字文化学”这一概念。他说,该学科研究的是“汉字文化”之学。“汉字文化”指的是汉字的文化内涵,涉及万事万物、方方面面。“字里乾坤”很恰当地表达了这一特性。

王宁先生在《汉字构型学讲座》中将汉字文化文化学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把汉字看做一种文化现象,观察它与其他文化事项的关系;微观方面研究汉字个体字符构型和总体构形系统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对这些文化信息加以揭示并分析。

李香平教授在《汉字理论与应用》中利用汉字三平面理论,从形体、结构、职能三个维度分析汉字的文化属性,尤其是分析汉字结构蕴含的构意文化、字意文化,揭示汉字的文化蕴含及使用情况。

我们以三位先生的理论界定作为基础,通过汉字文化及其应用中的各种表现揭示汉字的文化属性,以通过汉字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解决的问题

1.针对当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缺乏统一的有效载体导致文化教学手段泛化及文化技艺活动泛滥的现状,找到汉字文化这个载体实施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问题。

2.针对汉字文化教学缺乏统一的汉字与文化相互搭配关联的理论基础,导致的汉字文化教学中文化与汉字搭配混乱不一的现象,找到《汉字文化学》和《中国汉字文化大观》这一理论基础作为桥梁纽带,使汉字与文化产生相对固定的关联性。

(二)采取的步骤

第一步:筛选切实代表中华文化的精髓的特定汉字,建立一套固定的对外汉语汉字文化教学字库。按国家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制定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和留学生汉语教材中选出实用的能代表中国文化内核的最佳汉字,建立一套固定的对外汉语汉字文化教学字库,并将这些汉字按照相同的部首或义群来分类。

第二步:选定汉字后,参照《说文解字》等古代辞书及北大教授何九盈的《汉字文化学》和《中国汉字文化大观》,找到最初的字源意义,看看这些字都反映了哪些文化现象,并且进行分类。例如:“仁、义、孝、真、善、美”等字代表中国人道德观念。仁:说文解字“仁,亲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崇尚的“仁义”“中庸”,提倡“仁政”“德治”,这些理念始终贯穿在中华伦理发展过程中,规范着中国人的道德行为,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最硬核的因素。这些汉字反映的传统优秀美德时至今日仍然受到人们的推崇。

第三步: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对外汉语的课堂中。根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我们按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每堂课只选用一到两个最有文化代表性的汉字,在完成原有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以多媒体及汉字软件为辅助,结合书法教学等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地提高学生的汉字文化修养。

(三)主要特色

1.适应性广,具有共性。本课题设计是对外汉语教育改革发展中具有共性和综合性的课题,对所有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均有适用性,通过完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以强化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

2.视角新。针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缺乏统一的有效载体导致文化教学手段泛化及文化技艺活动泛滥的现状,利用汉字文化学这个理论基石,及时找到汉字这个载体实施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问题。

(四)应用的效果

1.通过实施教学改革,使来华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了汉语的文字、语法并能运用汉语进行日常交流,而且初步了解了中华文化的真正内涵。

2.通过新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完善来华留学生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大纲,推行新的汉字文化教学方法和对外汉语汉字文化字库建设,逐步构建汉字文化教学选字固定、文化讲解标准、不同汉语水平留学生分层掌握的文化教学体系,使留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汉语学习过程中各有侧重,张扬个性,开发潜能。

五、小结

汉字是记载中华文化的载体与基石,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密码。汉字本身就是文化,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文字者,经义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每一个字形背后都传达了祖先的情感、智慧和观念,每个汉字都积淀了深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对外汉语教学借助汉字这个载体传播中华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国的文化土壤中碰撞出更加璀璨的文化之花。

注释:

①张占一.汉语个别教学及其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03).

②陆俭明.汉字的独特性与中华文化之海外传播[J].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17(02).

参考文献:

[1]何九盈.汉字文化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2]王宁.汉字构型学讲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陆俭明.汉字的独特性与中华文化之海外传播[J].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18(2).

[4]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教育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1).

基金项目:本课题得到2018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文化自信语境下以汉字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资助(项目号201805);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新时代背景下吉林省地域文化在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研究”,課题批准号:GH19143。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文化传播汉字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