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设计现实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圆”第一课时设计与思考*

2020-09-24耿恒考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215021

中学数学月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套圈画圆现实

许 彬 耿恒考 (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 215021)

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1],与人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想要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需要学习者主动探究,但是部分教师并不清楚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反应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2]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现实情境,用学生已有经验作为教学资源,既重视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优化学习路径,又能激发求知欲实现主动探究.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举办的初中数学评优课活动中,笔者执教了苏科版九年级上册2.1“圆”第一课时,教学中精心设计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准确达成学习目标,现场专家给予了“亲近学生的课堂,富有探趣的数学”的评价,因此斩获省一等奖.

1 内容分析

“圆”是学习对称图形、弦、弧、扇形等知识的基 础,也是研究一些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上位知识.本课时将引导学生通过画圆,形成圆的描述定义;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抽象出圆的集合定义并能解决简单问题;会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逐步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及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作为一章的起始课,兼具统领全章知识教学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欲望的作用.

2 教学设计

课前播放歌曲《圆圆的世界》:“我生在圆圆、圆圆的世界……”

图1

环节1 知识引入

如图1,地上有一个小立柱,人沿着直线站成一横排“套圈”.游戏对所有人公平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课前歌曲既凸显学习主题又能缓解学生的课堂压力;引入环节中用套圈游戏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该情境贴近现实,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环节2 形成定义

(1)找出图2中的圆.

图2

(2)数学实验.两人一组,分别尝试用棉线和橡皮筋画圆,归纳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图片将数学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形成对圆的直观感知,为数学实验做准备.学生在思考如何画圆中,根据橡皮筋和棉线画圆过程的对比,得到画圆的“定点+定长”两要素.最后教师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引导学生归纳出圆的描述定义.

(3)如图3,根据画图过程给圆下定义.

(4)总结:画圆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5)如图4,讲述《墨经》的“一中同长”.

图3 图4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画圆活动,抽象圆的描述定义,培养学生的动手及归纳能力,体验“定点+定长”的作用;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感受定点和定长在画圆时缺一不可;再以《墨经》中的“一中同长”,让学生感受圆的数学文化源远流长.

环节3 探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图5

(1)如图5,校运会上一名运动员想挑战12 m的铅球记录,你知道落点与记录线之间有几种位置关系吗?

(2)讨论:平面内的圆把平面分成了几部分?

(3)归纳:比较点到圆心的距离(d)和圆的半径(r),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由投掷铅球挑战记录,将问题置于现实情境中,根据落点与记录线的位置关系抽象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归纳出点到圆心的距离d与半径r的数量关系:点P在圆内⟺dr,并学会文字与符号语言的互化.

环节4 知识应用

(1)如何设计套圈游戏才能够公平?请与同伴交流并画图.

(2)例题:已知⊙O的直径为8 cm,判断点P与⊙O的位置关系.

①若PO=4.5 cm,则点P在;

②若PO=3 cm,则点P在;

③若PO=,则点P在圆上.

(3)归纳(配合Flash演示):圆上各点都满足什么特点呢?圆内的点呢?圆外的点呢?

设计意图运用d与r的等价关系解决现实和数学两个方面的问题,处处体现数学与现实的密切关系,目的是为研究圆的集合定义做铺垫.在学生交流、补充之下,教师用Flash动画演示点由疏到密最终集合成圆,结合“纯粹性”“完备性”,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观察“点集”,说出“符合某种条件”的点集,形成圆的集合定义,即圆是平面内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内、圆外的集合定义亦可生成.

图6

如图6,已知点P,Q,且PQ=4 cm.

(1)画出下列图形:到点P的距离等于2 cm的点的集合;到点Q的距离等于 3 cm的点的集合.

(2)在所画图中,到点P的距离等于2 cm且到点Q的距离等于3 cm的点有几个?请在图中将它们表示出来.

(3)在所画图中,到点P的距离小于或等于 2 cm且到点Q的距离大于或等于3 cm的点的集合是怎样的图形?把它画出来.

设计意图交流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判断位置,比较大小”,即由数量关系刻画位置关系.此环节引导学生用集合的观点理解图形,还渗透了交集法,即先由部分条件构成一个集合,然后再由剩余的条件构成另一个集合,两个集合的交集就是问题的解.这也让学生体会到交集法对现实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数学最终还要回归生活、指导生活.

环节6 小结与作业

(1)总结本节课内容并猜想将会学习哪些和圆相关知识;

(2)作业:为班级设计一枚圆形(或含圆)的班徽,要求能体现班级精神,并阐述含义.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既回首课堂又展望了圆知识的后续学习;作业是课堂知识的延伸,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在作业布置上没有选择习题训练,而是要求创意设计圆形班徽,充满趣味性,符合班级实际,富有开放性、探究性.

3 思考感悟

第一,用学生熟悉的现实创设教学情境,可让学生清楚感受数学知识从哪里来,给学生提供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1].课前歌曲情境舒缓了公开课压力,用歌词将学生带入熟悉的生活场景;游戏情境“这样套圈是否公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趣的游戏就犹如在平静水面投下的一粒石子,激起层层涟漪;由“如何设计套圈游戏才公平”这一问重返游戏,用所学知识弥补游戏缺点,使游戏公平,游戏贯穿在圆的定义、d与r关系生成的始末,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始终高涨;用学生常见的橡皮筋、棉线开展画圆实验,归纳画圆两要素,因为学生对这两种物品的属性很了解,所以抽象出知识更容易;创设运动会掷铅球情境来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化抽象为形象直观.这些现实情境在教学中强烈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形成学习的内驱力,牵引着求知好奇心,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第二,数学源自现实生活,将数学知识放置于现实情境中,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1],能将新知与学生间的沟壑填平,使学习的道路平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如展示含有圆的生活物品,能从直观上感知圆;圆的集合定义比较抽象,学生理解难度大,设计在学生熟悉的体育项目“掷铅球挑战记录”中,铅球落点与圆心间的距离为d,记录线就是以运动员站立点为圆心、12 m为半径r的圆,由“破”“平”“低于”记录成绩探究d与r的三种关系,由形到数,再数形等价互推,最后将具有共同特征(特殊性、完备性)的所有点集中在一起就组成了圆,圆外、圆内的集合定义也会触手可得;将圆上点的特性设计在套圈游戏情境中,让新知获取变得有趣且简单.数学文化是生活与数学的结晶,使知识教学积淀厚度,比如“一中同长”是我国数学家对圆的认识、探究史;探究圆的两个概念时运用抽象、归纳、类比等数学方法,感受等价、数形结合、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这些亘古隽永的数学文化均包含在与学生最贴近的现实情境中.

总之,现实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给学生搭建起触摸新知的“脚手架”,使抽象的知识不晦涩,理解知识的难度大大降低,形成“现实味”向“数学趣”的完美过渡.这种有趣、有味、有厚度的数学教学使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有效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最终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1].

猜你喜欢

套圈画圆现实
圆的启示
套圈也疯狂
玩“套圈”游戏
“画圆法”在力学解题中的应用
画圆的月亮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大象套圈游戏
套圈就是圈套
连线·画圆·揉团——浅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的有效教学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