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本质 启发思考 改进教学
——以“数列的求和”教学为例
2020-09-24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215600
王 燕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215600)
1 缘起
前不久的一次县区级教研活动中,笔者聆听了三节同课异构新授课“数列的求和”.三位开课教师中的两位不约而同地先给出若干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处理,然后总结归纳数列求和的常见方法:分组求和法、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裂项相消法、并项求和法等诸多方法,接下来让学生练习巩固.而另一位年轻教师则直截了当地给出数列求和的上述方法,再举例说明方法的具体运用.无疑这样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也完成了相应的教学任务,根据所学,学生也能够解决常见的数列求和问题.事实上,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也一直沿用着这样的处理方式,然而其弊端很显然:学生日后处理这类问题时,往往只会辨识数列求和的形式,然后套用相应的解法来解题.这样处理显然是僵硬的、机械的,没有涉及知识及方法的本质,也就无法灵活地解决问题.比如,遇到如下的问题时,学生发现无法沿用上述解题方法,便会束手无策.
问题112+22+32+…+n2=?
问题2已知递增数列{an}共有2 019项,其各项均不为零,a2 019=1,如果从数列{an}中任意取出两项ai,aj,当i 数列求和是高中学生在学习了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以及等差、等比数列等知识的基础上的独立成节内容,它既是对上述内容学习的小结和运用,也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联想、变形、转化等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探寻规律、拓展思维能力,培育创新意识的良好素材. 那么,对于数列求和,其数学本质是什么?方法本质又是什么?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揭示本质,从而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如何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指明方向?依照《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简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结合数列求和的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具体实践. “把握数学本质,启发学生思考,改进教学”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强调“高中数学教学以发展数学学科素养为导向,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思考,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 依据新课标理念,“数列求和”的教学不能满足于教会学生会求一些常见的求和问题,教师应通过适当的例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感悟其数学本质和方法本质,达到自觉领悟,从而学会分析、思考、尝试,探寻问题解决的方法. 数列求和,就是求解一列数的和,如果面对的是没什么规律的一列数,或者有限的几个数的和,那就直接相加即可.例如,统计我国从1984年参加奥运会至今所获得的奥运金牌数,将历届获得的金牌数加起来便可,直截了当.这样也就消除了学生对数列求和的神秘感. 当然,我们现在所研究的数列求和,是针对具有一定规律的一列数的求和,结合等差、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其前n项和Sn=f(n),即刻画为关于项数n的函数表达式.这就是数列求和知识的本质所在,先要让学生清楚这一点,那么学生的学习思考便有了明确的方向.简单地说,数列求和,就是面对具有一定内在规律的一列数,求解前n项和关于项数的代数关系式. 清楚了数列求和的知识本质后,那么解题的方法本质呢?就是通过研究数列的规律特征,适当变形,进行运算化简,获得Sn=f(n). 通过例题思考分析,启发学生感悟:数列求和的方法实质,其实就是化简,而要实现化简的关键手段是恰当的转化,更好地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评注通过观察,发现该数列前n项和Sn的求解可转化为两个等比数列的求和,故可利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得结果. 评注观察发现,上述数列的求和可以转化为一个等差数列及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而后利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计算可得.两题的特征规律较为明显,学生易于发现.教师分析时,应该突出主题词“转化”,强化学生面对此类问题时的转化意识. 作为数列求和的新授课,不能仅向学生介绍数列求和的一些常见方法,让学生模仿着答题,而应该利用好该教学素材,引领学生去观察、联想,将陌生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期间应该始终伴随着学生的火热思考. 解析 观察特点,发现首末等距两项和均为常数1的规律,便可形成如下的求解方法. 评注观察特征发现规律是解题关键,而上述的灵活处理也避免了等距配对求和时的奇偶讨论,显得简捷而灵动. 以上例题基本上涵盖了高中数列求和的常见基本类型,引导学生加以总结:面对数列求和,观察其特征规律,通过适当的转化变形,化归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或利用相邻项抵消的办法处理. 给学生以这样一个认识:对数列求和,不要去套用这法那法,而是着眼于数列的形式特征进行转化来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观念下,即使面对较为复杂灵活的问题,也能够冷静以对,积极思考,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高中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以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学生课外思考的基础上,延时分析作答问题1和问题2.“慢学习”充分考虑学生独特的知觉、意义和洞察力,关注学生创造性学习潜能的挖掘. 对于问题1:12+22+32+…+n2=?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和探索情况: 探索1 12345…ni=1k1361015…ni=1k215143055…ni=1k2ni=1k1537393113… 问题2解析 由题设,取j=2 019,i=1,2,3,…,2 018,又a2 019=1,故1-ai(i=1,2,…,2 018)仍然是数列{an}中的项.又{an}是递增数列,则1-a2 018<1-a2 017<…<1-a2<1-a1<1.又a1 评注问题1和问题2是数列求和学习的延伸和拓展,需要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学生间相互交流,互相促进,从而提高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了解决较难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和题型的操练,而忽视学生的思考和领悟过程.课堂教学中往往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更不用说培养创新性思维,发展数学素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落实素养发展,教师应该重视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的数学活动,重视设计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通过变式等手段不断激励学生积极观察,提出猜想,通过探索,助力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的方式多样,而其本质是思考,思考,再思考,而现在的学生一直在做,一直在练,唯独缺少的是思考,以及思考以后的领悟.谷超豪院士说:“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教学的最终呈现是学生的学,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出发,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结合新课标要求努力揭示数学的内在本质,启发学生思考,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2 问题的提出
3 新课标理念下数列求和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3.1 揭示数学本质,明确学习指向
3.2 掌握解题方法,领会数学思想
3.3 提升思维能力,培育创新意识
4 思考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