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研究图景*

2020-09-24黄丽黄安胜朱春奎

林业经济问题 2020年5期
关键词:林权新一轮集体

黄丽,黄安胜,,朱春奎

(1.福建农林大学 创新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福州 350000;2.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000)

集体林在林业改革中具有重要地位,关系到国家的生态保护、社会的长足发展和农民的收入水平。新一轮集体林改被称为继土地改革、土地承包政策之后的第三次“农村革命”[1],其改革经历了反复演进的过程。为了在新时期能对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域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掌握研究广度与深度,需要对现有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归纳与梳理。国内学者已从改革理论及成效[2]、文献内容的梳理与评价[3-4]、改革动因与改革阶段[5]等角度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综述类研究,研究方法集中在文献资料归纳和总结的定性研究;虽然有学者对林业金融[6]、林下经济[7]、林业经济[8]等领域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但仍然缺乏对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因此,为填补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在方法和内容上的空缺,将利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V[9],从知识图谱和综合评价的角度,对2003—2019年CNKI数据库中国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着眼于研究载文量变化,分析高被引文献的知识基础,刻画研究的热点和主题以及演进关系。目的是揭示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研究成果,展示现有学术工作的边界,探索其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启示。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为确保研究的样本具有代表性,选取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CNKI)作为文献检索平台,以EI、CSSCI、核心、CSCD为期刊来源。考虑到文献的可获得性,检索的文献主要针对2003年新一轮林改后的内容。通过文献的广泛阅览和知识基础的总结,确定了主要关键词,采用专业检索的方式,表达式为:SU=“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集体林产权制度”+“林改”+“集体林”+“林权抵押贷款”+“集体林纠纷”+“林地承包经营权”+“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权流转”+“林地流转”+“确权发证”;NOT TI=资讯+纪实+纪事+专访+动态+要闻+大事记+启示+召开。时间跨度从2003年1月开始至2019年8月,共检索出1422条结果,删除人物专访、成果介绍、典型宣传等非科技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文献1008篇。

1.2 研究方法

基于CiteSpaceV的知识图谱研究方法主要有4个步骤:第一,对研究领域进行了解,找准关键词并选择权威的数据库;第二,对搜索的文献进行筛选,去除不相关文献;第三,对文献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统计载文量、高被引文献等相关信息,合并重复关键词;第四,对可视化的知识图谱进行调整,对聚类主题进行分类。

具体的软件运行操作:基于Java平台运行CiteSpaceV软件,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导出的1008条文献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时间段选为2003—2019年,其他为默认值,得到可视化的知识图谱。知识图谱中,由浅色到深色代表着时间的演进,节点大小表示出现的频率,节点的连线代表二者存在共现关系。此外,还利用Word软件对载文量等相关图表进行数据统计。

1.3 指标选取

文献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某一领域的研究水平;而高被引文献是指被引频次较高、周期较长的学术论文,能够客观反映论文的影响力及其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10],是探究研究热点和前沿的重要依据[11]。因此,统计2003—2019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的各年份发文量以及2003—2019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被引量排名前10的文献,从载文量和高被引文献两方面对文献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凝练也是文献计量研究的重要指标[12],除频次外,关键词中心性也是判断研究热点的指标之一,中心性越高,研究热度越高。但是,高频关键词不足以展示研究主题的全貌,关键词聚类是将共同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形成一个聚类群,组内关键词相似性大,存在共同的知识基础[13]。因此,通过CiteSpaceV软件对相同含义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和聚类分析,从关键词和关键词聚类两个方面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

关键词突现度可反映一段时间内影响力较大的研究领域,能够探析出最新的研究动态。因此,通过CiteSpaceV软件整理突现词,从关键词突现度入手分析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的演化路径。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呈多领域稳定发展

2.1.1 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将会继续稳定发展

图 1 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发文量统计(2003—2019年)Figure 1 Statistics of the literature issued on the reform on collective protest right system in China(2003-2019)

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文量(图1)整体上经历了“迅猛增长→稍有跌落→趋于稳定”3个阶段的变化过程:

2003—2009年发文量处于一个迅猛增长的时期,原因可能是2003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标志着中国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开始,该领域得到学术界的持续关注,研究文献数量随之增长。特别是2008—2009年发文量从81篇增长到133篇,其发展背景是2008年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不断推进改革制度的实践工作也引起了学界的密切关注。

2009—2013年发文量出现下降趋势,2013年发文量仅有52篇。说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性,在2008年《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后达到学术界热议顶峰,之后相关讨论渐渐平息。

2014年之后,每年发文量稳定在60篇左右,原因可能是2016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也一直在重视集体林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支持经费的额度和力度一直在增加,结合文献数量的变化规律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可以预测这一主题的研究将会继续稳定发展。

2.1.2 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个多领域交叉性学科

整理所得10篇高被引文献(表1)可以看做是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的重要知识源流,具体而言: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林业生产、林权流转、集体林权改革、林权抵押、农户收入等;研究视角偏重于从农户微观视角出发,对其收入、生计、意愿、需求等内容进行实证分析,还有部分研究从宏观上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产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研究方法上早期着力于通过实地调查的数据和资料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制度绩效进行评价,中期尝试建立一定的理论分析和政策评价体系,既有定性也有定量,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拓展了中国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研究。其中,贺东航和孔繁斌的《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被引频次最高,该文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例,探讨集体林改政策在具体执行中产生的层级性和多属性难题并寻求解决途径[1],这一研究有助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升华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表 1 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被引频次前10篇文献信息表(2003—2019年)

此外,对刊载这1008篇文献的期刊进行统计,可发现:发文量排名列于前5位的期刊是《林业经济》《林业经济问题》《农业资源管理》《农村经济》《林业科学》,集中于林业类高质量期刊,平均综合影响因子达到1.14,而且在这5个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占总发文量的84.05%。此外,表1列出的10篇高被引文献所分布的期刊的平均综合影响因子达到2.30,其中不乏《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农村经济》这类领域内的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的综合影响因子最高,为6.02)。说明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个多领域交叉性学科,它包含了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特点,并且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2.2 制度机理、理论分析、产业发展等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的热点问题

中国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2)显示:最大的节点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其出现频次为396次,主要沿着3个方向呈支状展开,节枝方向上重要的节点有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和林地承包经营权。第二大节点是林业产权制度,节枝上重要的节点有林业产业发展、交易成本和公共资源等。第三大关键词节点是林权抵押贷款,频次为141,重要的分支节点有财政金融、林权证、信用社等。此外,较大的节点还有林权流转和集体林等,其余的关键词则处于外围。

图 2 中国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Figure 2 Knowledge graph of key words in the study of collective forest right system reform in China

截取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中频次排名为前20的关键词形成信息表(表2),可知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产权制度、林权抵押贷款、林权流转、对策建议、农民权益等,与频次的排名大体一致。说明,整体上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的关键词结构呈现核心-边缘状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制度机理、理论分析、产业发展、抵押贷款、林权流转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是该领域较为共识的知识基础,反映了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思想、理念以及目标。

表 2 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高频关键词前20信息表(2003—2019年)

2.3 动因和现状、绩效分析和农户行为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的三大主题

聚类分析将关键词分为12大类(图3),因部分聚类系统集中联系较为紧密,故将知识图谱的分析结果与高质量文献的分析相结合,对聚类进行组合,从动因和现状研究、绩效分析和农户行为研究三大主题展开讨论。

2.3.1 动因和现状研究主要从制度变迁等角度展开

在动因和现状方面,动因和现状研究主题包括#0林权改革、#1集体林权、#6制度变迁、#8林地使用权、#11集体林五大聚类,主要是从制度变迁、理论基础、问题与对策等角度进行研究。学者通常从“制度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制度变迁”两方面探讨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动因[14],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

图 3 中国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关键词聚类图Figure 3 Clustering map of key words for the reform of collective forest right system in China

从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方面出发,大多数学者认为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效,明晰产权、包产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15]。具体成效在微观方面表现为农户的营林积极性得到提高[16]、收入得到增加[17]等,在宏观方面表现为林业经济得到增长[18]、生态环境得以改善[19]等。也有学者指出,产权明晰只是林业投入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20],林地流转[16]、贷款抵押[21]等配套措施的不完善也会抑制林业发展。林业政策的执行需要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环节中进行[22],涉及到政府、林农、合作组织、企业等不同利益主体的参与。各利益主体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政策期望,应加强部门内外和上下级间的政策协调与合作[23]。

从制度变迁角度出发,学者认为制度变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需要处理好诱致性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关系[24];在2003年以前,中国集体林产权改革对复杂的问题认识不清且长期存在明显的分歧[25],基于理论与现实的要求,开启了新一轮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一轮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具备前两次改革不具备的外部宏观条件,需做好宏观经济条件与内部制度导向的协调与配合[26]。也有学者认为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存在路径依赖,是在原有制度框架内进行的边际调整[27],应在赋予农民个体平等经营山林的初始权利基础上,通过制度设计和实施将环境服务的社会需求转换为农户需求[28]。

2.3.2 绩效评价可分为“经济绩效”和“社会-生态效益”两方面

在绩效分析方面,新制度经济学中绩效被看作是制度安排的结果[29],因此绩效分析是广大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绩效分析主题包含#10非农就业、#13影响因素聚类。时间集中在2008年以后,研究方法以计量经济学的回归分析为主。已有研究关于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0],更多的学者是将研究视角放在经济效益上,故从“经济绩效”和“社会-生态效益”两方面进行分析。

在微观方面,农民收入的增长是衡量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重要视角[30],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生计有显著影响,林改后农户林业收入明显增加[17],例如配套措施中的林权抵押贷款对农户的生产性收入具有正向影响[31]。也有学者认为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收入无显著增长[32],原因可能是改革对于收入具有多重影响,且具有区域差异性[33]。学者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发现改革后林农家庭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波动增长状态,但各分量和个体差异较大[34]。

在宏观方面,有研究发现林改政策对宏观上的林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作用[18]。此外,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还对村级民主、干群关系、村庄稳定存在影响,关于是促进还是抑制问题的讨论上还存在争议[35-36]。从乡村治理的角度出发,林改对村庄的收入、资源、关系、稳定都有深远影响[37],但在解决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上还存在一定缺陷[38]。从森林生态可持续的角度出发,农户认为林改后水土保持、空气净化、生物多样性、森林碳汇方面均有变化[39],但仍存在林地面积减少与区域生态质量下降等方面的问题[40]。

2.3.3 影响农户行为的因素纷繁复杂

在农户行为研究方面,农户行为主题包括#2林地流转、#3农户行为、#5林权抵押政策、#7满意度聚类。总的来看,学者关于农户行为研究一是探究影响农户认知、意愿、满意度与行为的因素,二是分析农户的心理认知到实际行为中的逻辑机理[41]。除了生态公益林保护这类政府强制执行的政策,农户可自主决策是否参与林地流转、抵押贷款、森林保险、林业合作社等活动。影响农户决策行为的关键因素有政策的、现实的和自我感知的,这些因素纷繁复杂。针对农户行为研究学者选取的变量涉及面也较为广泛:微观层面上有学者普遍采用的变量是个人禀赋与认知[42]和家庭禀赋[43];研究影响农户各项行为活动因素涉及的变量有经营方式[44]、林地面积[45]、非农就业[16]、社会资本[46]、经营模式[47]、自然风险[48]等关键因素;研究影响农户对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满意度因素涉及的变量有林改项目了解程度[49]、林改的方式[50]、交易费用[51]等。此外,有学者对林农、村集体及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52-53],或对流转中的博弈双方均衡策略的选择进行分析[54],认为:政府宏观的规制和政策往往直接促进或限制了农户的行为,如政府有关部门办理程序和采伐指标对也会对农户林木采伐意愿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55];相同制度对农户的不同行为影响也不同,林木所有权和采伐权能够刺激农户行为,但收益权和抵押权刺激效果不明显[56];新一轮林改提高了农户的森林经营和管护积极性,但对造林行为的影响有限[16]。

2.4 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表 3 中国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突现词表(2003—2019年)

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得到10个突现词(表3)。从时间序列来看,可将中国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3—2008年主体改革期,突现词有集体林、林地使用权、林业产业发展、生态公益林。从关键词的突现值和时间来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紧跟国家方针政策,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200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政策核心主要是围绕“明晰产权,确权发证”(主体改革)来实施和落地[22]。此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文献数量迅速增长,研究集中于产权的结构调整、确权发证的成效和对改革的认识和思考方面。

第二阶段为2008—2013年深化改革期,突现词有林木所有权、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业保险。2008年,《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颁布,林改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林木采伐管理、林地流转、林权抵押贷款、财政与保险政策、林权纠纷管理、生态补偿制度等配套措施的具体执行成为了现实的问题,也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深化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的生态效益也不断显现[22],这一阶段,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的发文量也处于较高水平。

第三阶段为2013—2019年稳定完善期,突现词是满意度、三权分置和影响因素。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经历了主体改革和深化改革后,回归常态,因此文献数量稍有下降后就保持在稳定状态。有研究认为集体林产权安排过程和结果与农民的意愿和利益相悖[57],没有给林农带来真正的好处[32],频繁的调整反而给林农的产权安全性带来威胁[58],影响农户意愿、满意度和行为的因素没有被纳入政策设计与执行中。因此,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签发了《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意见》,其中包含提供资金、项目、人员、技术等方面的支持[22]。学者更多基于农户视角,从农户的主观感知和评价、行为的意愿与选择以及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研究。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在载文量方面,有关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发文量从2003年的萌芽状态经历了“迅猛增长→稍有跌落→趋于稳定”三个阶段。在高被引文献方面,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文献集中发表于领域内的权威期刊和林业相关的高质量期刊,研究角度宏观微观皆备,涵盖多元化的理论与方法,可以看做是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的重要知识源流。在关键词方面,在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研究领域里形成了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产权制度、林权抵押政策、林权流转等关键词为核心的热点研究内容,反映了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思想、理念以及目标。在关键词聚类方面,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词形成了十二大聚类,主要涵盖动因与现状、绩效分析、农户行为三类研究主题。在突现词方面,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研究经历了主体改革、深化改革、稳定完善三个阶段,研究内容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与实践导向性。

3.2 讨论

总的来看,在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富有价值且具有启发性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研究方法。在关于集体林权制度的已有研究中,虽有研究注意到了村落的个案,但单一的案例研究难以解释相同政策在不同情境下的执行结果差异[11]。也有研究通过大量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对集体林权改革地区进行系统的调研,但问卷要么偏重客观现实的官方数据,要么偏重受访者主观的评价,不具备很强的代表性。

二是研究内容。首先是理论研究上,很多学者关于政策的分析是基于西方的理论进行本土化带入,借鉴了政策分析、制度变迁、绩效分析等理论,却没有考虑到中国化语境。其次是研究的对象,前期研究大多是政策性研究,作者偏向于政策实施者这种偏官方背景,研究后期更加关注林农这种最密切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专业的林业经营者和合作组织的研究较少。最后是地域选择上,集中于南方集体林区,涉及到平原速生用材林的研究很少。

三是研究视角。在进行计量模型的变量设计中,忽视了人伦关系、风俗习惯和道德约束等非正式制度等变量,且主观性太强,得出的结论受研究对象、区域和计量方法的选择影响,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学界已经有将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纳入林业经济研究中,也渐渐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特征,但都是各自相对独立的话语体系,缺少运用不同学科方法对不同情境中农户主观选择与内心真实心理的比较分析。

基于此,未来研究存在以下途径:一是加强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应加强多案例比较分析,正反前后的交叉分析;扩大数据收集来源,可借鉴实验法等定量方法增加数据与案例的代表性与科学性。二是增强研究内容的广阔性。既要对西方理论体系进行借鉴,也要注意理论和方法的中国语境,需要总结归纳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扩大研究对象、领域、区域与样本,对相关利益者的认知和态度进行比较分析,对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测算与分析。三是加强研究视角的综合性。基于跨学科的视角,将心理学、社会学中影响农户认知与行为的关键变量纳入其中,形成较为系统的研究范式,呈现相对系统的话语体系;以具体问题为导向,综合考虑影响农户认知、意愿与行为的复杂因素。

猜你喜欢

林权新一轮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林权供求信息
林权供求信息
林权供求信息
中国加大力度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
警犬集体过生日
国电资本:新一轮改革蓄势待发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林权供求信息
将新一轮土地改革纳入法治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