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好的例题教学是照亮学生解题的灯塔”

2020-09-24沈吉儿

数学通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圆规作图数学家

郑 瑄 沈吉儿

(1.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教研室 315000 2.浙江省宁波教育学院 315000)

《数学通报》2017年第4期,臧华老师撰文“好的例题教学是照亮学生解题的灯塔”,同年《数学通报》第10期,陈延付老师继续撰文“再谈好的例题教学是照亮学生解题的灯塔”.笔者也深深地被此标题所吸引.悉心拜读,怦然心动,共振共鸣,启迪良多.二位老师,从高中数学教学的层面,阐述、分享了解题教学的心得,引发笔者从初中数学教学的层面,对解题教学的实践进行了回顾、省思和整理,如今也撰文如下,就教同仁.

1 思考

首先,有三点值得思考:何为好的例题?何为好的解题?何为好的解题教学?此处,彰显着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通透,对数学问题的品析与鉴赏,对数学教学持有的基于人性关怀与人文情怀的独特的教学观.

何为好的例题?选择的标准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况且,一千个观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以为,例题的选择,既要考虑对知识的形成、巩固、拓展有裨益;又要关注问题的典型性、方法的启迪性、思维方式的科学性、思维品质的培植性;还要有趣味、有品味、有意味;更要能够体现数学独特的育人价值,此乃数学的独特贡献之所在.

好的解题,是循自然而动,由着蔓藤(条件和规则),攀援(思考和探究)向前,优雅、流畅且意蕴绵长,过程中无不领略着遇见灵感和顿悟感佩的美好,同时,又不乏智慧与挑战.臃肿、笨拙、突兀的解题方法,总不能令人愉悦和欣然,只能引起沮丧和泄气.此时,还要特别关注的是,当诸多解题方法纷至沓来之时,定要梳理、反思、归纳其背后的共性与共融.

何为好的解题教学?答案自然是缤纷多彩、众说纭纭.然而,最令笔者惊叹和触动的是波利亚《怎样解题》开篇第一部分“在教室里”的一段话:

学生应当获得尽可能多的独立工作的经验.但是,如果把问题留给他一人而不给他任何帮助,或者帮助不足,那么他可能根本得不到提高.而如果教师的帮助太多,就没有什么工作留给学生了.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一个合理的工作量.如果学生不太能够独立工作,那么教师也至少应当使他感觉自己是在独立工作.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谨慎地、不露痕迹地帮助学生.然而,最好是顺乎自然地帮助学生.教师应当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他应当看到学生的情况,应当努力去理解学生心里正在想什么,然后提出一个问题或是指出一个步骤,而这正是学生自己原本应想到的.

波利亚此言易懂,但是真正践行其实很难.因为直接传授结果与告知答案,远比“谨慎地、不露痕迹地帮助学生”要容易的多.更深层次地思考,教师培植学生拥有的不仅仅是“独立工作”的能力,更是培植学生由此而拥有的独立的人格.就似陈寅恪先生的信仰,亦是他一生的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达至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和谐统一.

再者,数学学习和研究,数学教育和教学,没有解题万万不能,但仅有解题远远不够.

作为教师的我们,题目如何教得完?作为学生的孩子们,题目如何解得完?

关键是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带领着学生在解题中学会解题.在解题中学会思考(怎么想),在解题中学会行动(怎么做),在解题中学会反思(怎么悟).这与波利亚《怎样解题》中的四个步骤(理解题目、拟定方案、执行方案、回顾)一脉相承!尤其是貌似无用之用的“回顾”,正是和王国维先生的“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遥相致意.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领略品赏数学之美,培植理性精神与核心素养,达至精神世界的愉悦和生命状态的超然.

2 三个案例

2.1 苏格拉底的谬误问题

《数学通报》2016年第8期与2017年第10期,代钦教授的文章都提到了“苏格拉底的谬误问题”.笔者将其作为例题呈现于七年级的学生们,并一起展开了探究,非常有趣.

自线段AB的两端作等长的线段AD和BC,使∠ABC为直角,∠BAD为钝角.连结CD并作线段AB、CD的中垂线OM、ON,相交于O点. 则AO=BO,CO=DO. 又AD=BC. 得△AOD≌△BOC,得∠OAD=∠OBC,又∠OAB=∠OBA,故∠BAD=∠ABC,即钝角等于直角(图1).

图1

正如代钦教授的描述,48名学生的班级,最初几乎人人都表现出十分的错愕和惊讶.

很快的,众生云: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

教师问:那么,问题可能出在哪儿呢?

学生们议论纷纷,继而开始动手尝试,不过情态各异:一部分学生按老师提供的图形,如素描般的在课堂练习本上依样画葫芦地画出图形,并开始分析;11名学生用三角板、直尺画出草图进行思考;6名学生利用一副三角板、圆规等作图工具依据题意进行作图和考量(中垂线有用尺规作图的,也有用刻度尺和直角作图的);当然,还有个别只是瞪大两眼盯着黑板上的图形琢磨着……

过不了多久,就有学生果断地发表观点:交点O可能不在上方!

马上有学生继续表达:交点O不可能在线段AB上.确实如此,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现在,似乎有一丝丝光明在前方闪耀.

好,若交点O在线段AB的下方,教师出示给学生们看(图2):

图2

同理可证得∠OAD=∠OBC,两边分别减去∠OAB及∠OBA,结果还是∠BAD=∠ABC.

总之,钝角等于直角.

刚刚见到的一丝光明,瞬间熄灭.why?众生又陷入困境.

图8的方案链长与平均得分显示出大致的线性关系,表明持续的修改会使方案质量得到提高,但修改行为不一定是在同一个设计师手里完成的。

终于,有一位学生迟迟疑疑地说:交点O可能在下方更远一些的地方(有一回一位同仁揣摩可能在上方更远一些的地方).难道远、近有讲究吗?

教师请适才依据题意准确作图的学生呈现他们的成果(图3),发现OD与AD的位置关系是根本所在,图2中OD在AD的右侧,图3中OD在AD的左侧. 原因找到了,一切恍然.

图3

有一些思考和感悟,师生们共同归纳与分享.

在数学学习和理性思考中,不能以直观的表象为依据,而应该以严格的逻辑为根据.

(1)数学层面:论“准确严谨作图”的重要性.

(2)素养层面:论培植“思辨检审、理性解释”能力的重要性(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3)人生层面:论养成“专注坚持、自律自省、求真求是”品行德性的重要性.

此乃数学教育之“立德树人”之贡献所在.

2.2 阿波罗尼斯圆

阿波罗尼斯,古希腊数学家,与欧几里得、阿基米德齐名.阿波罗尼斯圆是他论著中的一个著名问题:已知平面上两点A、B,则所有满足PA/PB=k,k>0且k≠1的点P的轨迹是一个圆,也称阿氏圆.历年中、高考试题中都会依稀仿佛见到其踪影.笔者也将其作为例题呈现于九年级的学生们,并与学生们一起进行了探究,教学过程回味无穷.

笔者首先给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图4):

图4

图5

已知:△ABC中,AB=3,AC=2BC,

求: △ABC面积的最大值.

师问: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生答:特殊位置!曾经的经验,邻边已知的平行四边形,当邻边互相垂直时,面积最大.

哦,联想到记忆中的经历和经验——模型和范式.

解二:代数的自然联想.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们希望能够寻求AB边上高线的最大值,这确实是自然而然的思维走向.于是过点C作AB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为D,考量高线的最大值(图6).此时,学生们设了各种“元”,诸如a、b、h,代数的运算举步有些艰难,磕磕碰碰、踉踉跄跄,终于也有个别学生达至彼岸,得到最大面积为3.

图6

因为h2=(2a)2-(3+b)2=a2-b2

⟹a2=2b+3,

所以h2=a2-b2=2b+3-b2=-(b-1)2+4,

于是,出现了令人疑惑但又叫人兴奋的问题:究竟哪个答案是对的?抑或两个都不对?

解三:几何直观.满足条件的动点C在哪里?生云:圆!在线段AB上找到一点C1,使AC1=2BC1;在AB的延长线上找到一点C2,使得AC2=2BC2;以C1C2为直径作圆O,则⊙O上的任意一点C(除C1、C2外)都是符合条件的点C(图7①).

这简直是数学家的行为.此时的点C1、C2如英雄一般地做了先行者,最后却急流勇退,但是功不可没.

师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呢?

生答:猜的.(众生笑)

师再问:如何证明就是此圆呢?

生再答:简单!根据作图所得数据,通过相似很快就能得证(图7②)……

最令人释然的是,彼时彼刻,解一的错误已昭然若揭(图7③).

图7①

图7②

图7③

错误让学生触动良多:根据经历和经验归纳得到模型与范式,有时确实能够事半功倍,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惟有追本溯源,回归数学本质,才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自然之道.

但是,这个圆很难想到,数学家的行为并非人人拥有!如何让思维来的更自然一些?

解四:解析法.解析法可以让学生们确确实实看见那个圆(图8).

图8

因为AC=2BC⟹AC2=4BC2

⟹x2+y2=4(x-3)2+4y2

⟹x2+y2-8x+12=0

⟹(x-4)2+(y-0)2=22,

所以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可知:点C(x,y)就在以点(4,0)为圆心,半径为2的圆上.

解五:海伦公式.事实上,此法与作高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也有一些思考与感悟,师生们共同归纳与分享.

(1)模型与范式的窠臼:无模胜有模,无招胜有招,达至“乘物以游心”之境.

(2)圆?为什么是圆?怎么想到是圆?

傅种孙先生在《高中平面几何》的自序中说:几何之务,不在知其然,而在知其所以然;不在知其所以然,而在何由以知其所以然?

(3)如何让数学经典(mathematics classical)营造出意蕴悠然的磁场,散发出引人入胜的气息,令孩子们流连忘返、兴趣盎然、欲罢不能,此乃数学教师的责任担当.

2.3 拿破仑的尺规作图问题

拿破仑的尺规作图问题,出现在浙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7节作业题6:只准使用圆规,将一个已知圆心的圆周四等分.

传说这是拿破仑向全法国数学家发出的挑战;2018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试题第9题中说拿破仑向他的大臣发问;也有说是意大利数学家马歇罗尼向拿破仑提出的问题.其实这些都无关紧要,有趣味的是叱咤风云、雄霸欧洲的枭雄拿破仑,居然与几何作图相干,几何作图令其着迷.

由此引发,笔者抛给学生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我们怎样找到一条线段的中点?

刚上初一的儿童会问:老师,这条线段软不软,可以折吗?一对折中点就有了.当然,还可以用刻度尺.老百姓都知道的方法.

进入初三的少年,断然不会这样问,他们通常不假思索地直接告诉你:尺规作图.

对于尺规作图,2000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他的巨著《几何原本》中做了严格的说明.古希腊数学家非常有意思,他们认为几何作图要对作图工具进行限制,否则就不易看出谁比谁更聪明.

现在,我们将作图工具进行改变和限制:用一副刻度模糊的三角板作线段的中点(图9).

图9

用这副三角板推平行线任作一条直线MN∥AB;在直线AB、MN的同一侧任取一点P,连结PA、PB,分别交直线MN于C、D;再连结AD、BC,相交于点E;画射线PE交线段AB于点O,点O就是线段AB的中点.

师问:可以联想什么数学知识和方法来求证?(平行线-相似-对应边成比例-代数变形等)

好,我们继续将作图工具进行改变和限制:只用一个圆规.

一个圆规能干什么呢?你连一条线段也画不了,不信试试看.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先生在他的《数学家的眼光》以及《数学杂谈》中有生动的叙述:

法1:直接拿圆规两脚中带笔头的尖脚画线(众生笑);

法2:固定圆规两脚中的一个针脚,迅速向外拉另一个带笔头的脚(众生又笑);

法3:既然尺规作图圆规的半径无穷大,就以无穷大的半径画短短的一段弧,就像人站在地球表面貌似平面一样(众生疑虑重重,可信吗?);

哈,当然,欧几里得老先生是绝对不许你这么干的.

法4:在普通的圆柱形茶缸底部放一个不大不小的圆卡片,再在茶缸内壁贴一张纸,把圆规的针脚扎在圆卡片的中心,在内壁的纸上画圆,画好后把纸揭下来看看,所画的圆变成了直线段(嗯嗯,众生颔首称道).

好吧,来看看,如何只用一个圆规平分线段(图10)?只要作6个圆即可(众生赞叹).

图10

当然,师仍要问:可以联想什么数学知识和方法来求证?(相似-对应边成比例)

好,现在,更厉害的来了!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几何学家、年逾七旬的丹·佩多(Daniel Pedoe)在加拿大的一份杂志《数学问题》上,提出“锈规作图”.如果圆规生锈了,张不大,合不拢,只能画半径固定的圆,用它还能解决怎样的几何作图问题呢?

张景中先生给出了趣题一则:你能用半径固定(半径为1)的圆规,画一个半径为1/2的半圆吗?这个问题过于离奇,看来是不可能的.但是,别着急,一起来看看(图11),真不错,墙上的这个半圆就是半径为1/2的圆.

图11

当然,欧几里得老先生还是不许我们这么干的.

张景中先生给出了趣题再一则:训练有素的芭蕾舞演员,每跳一步,两脚尖的距离不多不少总是1米.你能不能帮她设计一套舞步,使她从A点出发,准确地到达B点呢?

不妨想象我们的圆规就是这样一位芭蕾舞演员.(优美的芭蕾舞演员被我们想象成冰冷的圆规,而且还是生了锈的.)

教师总是喜欢要问问学生们:你们怎么想?

生答:这回真的很困难,没有想法、没有思路.

有几名学生终于忍不住发问:A、B两点在哪里啊?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问题啊!好,如果AB恰好等于r,即AB=r,那么一步到位;如果AB

接着,可以来看看佩多教授究竟提出了怎样的两个问题:

(1)已知A,B两点,只用一个定圆规求一点C,使△ABC是正三角形.

(2)已知A,B两点,只用一个定圆规,找出线段AB的中点.

前者:张景中先生和他的搭档杨路圆满地解决了.

后者:当时我国的一位自学成才的数学爱好者侯晓荣用代数方法解决了,张景中和杨路又进一步完善了它.

更有一些思考与感悟,师生们共同归纳与分享.

(1)欧几里得的尺规作图、佩多的紧圆规、甚至柏拉图的松圆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令我们师生享受到思考和探究的快乐;但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更令我们师生们领略到数学家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强大.

(2)波利亚《怎样解题》中有一个有趣的蘑菇原理:“好题目和某种蘑菇有点相似.它们都成串生长.找到一个后,别急着走开,四处再看看,很有可能在附近又能找到更多的.”

(3)英国数学家哈代在他的《一个数学家的辩白》中这样说:数学家在所有人里应该是最容易“出世”的.当世界疯狂时,一个数学家可以在数学中发现一种无与伦比的镇静剂.

那是一个澄明、有趣、引人入胜的数学大磁场!科学的信仰、无限的遐想……

3 结语

好的例题教学是照亮学生解题的灯塔!

臧华老师的这座灯塔,照亮了学生遨游其间的数学海洋,并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爱其学而亲其师,承其难而知其益”;陈延付老师的这座灯塔,照亮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征途,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质理解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促进学生数学探索精神的进一步提升,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而笔者的这座灯塔,希冀能够照亮、点燃学生们在数学学习上的好奇之心、探究之意、品赏之乐,在思辨、质疑、专注、自律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科学之道,并由此,享受罗素形容为冷而严肃的数学之美,领略由智力满足带来的深层次的快乐;生发一种超越世俗的平和的新的情感,养成一种善于独立思考、不怕失败、勇于坚持的新的性格.

猜你喜欢

圆规作图数学家
巧用三条线 作图不再难
反射作图有技巧
“买来的”数学家
爱睡懒觉的数学家
圆规画圆
数学家相亲
反射作图有技巧
圆规
三招搞定光的反射作图题
圆规小姐圆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