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联合胃复春治疗慢性胃炎及反流性食管炎
2020-09-24张京菊
张京菊
(鄂尔多斯市第二人民医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200)
0 引言
目前慢性胃炎发病率不断提升,此病症的病因繁琐,慢性胃炎不断发展将造成胃动力失衡,从而引发反流性食管炎[1]。数据分析,慢性胃炎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长期存在疼痛以及失眠反应,容易出现精神压力增大的情况,引发焦虑和抑郁情绪[2]。因此文章通过采用胃复春以及雷贝拉唑药物,分析治疗慢性胃炎伴反流性食管炎的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纳入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接收的150例慢性胃炎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分为实验组(n=100)和对照组(n=50)。实验组男66例,女34例,对照组男40例,女10例,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早餐前半小时口服雷贝拉唑,10 mg,每日1次;实验组加行胃复春片1440 mg,每日3次。
1.3 观察标准。记录两组30日和60日时内镜分级结果变化情况。胃镜检查[3]结果为0级时,判定为食管黏膜正常,没有病变反应;1级时判定为食管黏膜存在充血和水肿反应;2级判定为食管黏膜呈现为点状糜烂情况,但是没有溃疡或者片状糜烂反应;3级判定为黏膜存在轻微糜烂同时出现局部溃疡;4级判定为食管黏膜出现十分严重的糜烂以及溃疡。治疗有效率分析:有效判定为反酸等不良反应均消失;改善判定为反酸等不良反应均有所缓解;无效判定为无任何改善。记录两组GERDQ[4]数值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SPSS 21.0 for windows软件记录两组数据,GERDQ分数用(均数±标准差)处理,行t检验,两组总有效率用率以及内镜检查结果(%)处理,行卡方检验,组间P<0.05判定有差异性。
表1 治疗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内镜检查结果分级比较[n(%)]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内镜检查结果分析。记录治疗30日和60日的结果,两组镜检结果相比于治疗前均有所好转。治疗30日和60日实验组0级、1级以及2级百分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析。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n(%)]
2.3 实验组和对照组GERDQ分值比较。表3证实,两组症状积分的结果证实,治疗前后两组症状积分均有所下降,但是实验组症状积分下降幅度要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GERDQ分值比较(±s,分)
表3 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GERDQ分值比较(±s,分)
?
3 讨论
目前临床医学对慢性胃炎的发病机理并未有准确的阐述和说明,只是研究认为和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自身免疫状态,十二指肠液反流,饮食,全身病症和精神心理因素有显著相关的趋势。大约有80%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通过测定,可得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当前对幽门螺旋杆菌清除是治疗慢性胃炎的关键形式。但是部分患者经过常规治疗后,如抑制酸性,黏膜保护制剂以及三联甚至是四联疗法后,胃部不适反应依然出现,同时伴随焦虑,紧张,抑郁等情况,总体生活质量降低。在目前的医学研究中判定,精神压力以及生活形式等变化是慢性胃炎的主要因素,有一部分患者会同时出现消化道反应和躯体障碍的反应,消化系统的运动以及分泌受到神经功能的调节,导致内外环境紊乱。
雷贝拉唑作为新型质子泵抑制药物,根据非酶代谢流程达到更为显著效果,雷贝拉唑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和氢-钾-ATP酶予以可逆性联合发挥抑制基础和餐后胃酸分泌价值,对不同类型的患者均达到稳定和较为一致的阻碍效果。应用强效的抑制酸性药物达到胃排空的价值,通过依附于胃壁,对胃酸抑制,同时雷贝拉唑具有快速的起效作用,但是单独应用效果较差,需要联合药物共同处理。
联合胃复春片处理,胃复春片主要由红参,菱角等组成,达到清热解毒以及活血化瘀作用,从而达到血液循环以及促进粘膜增生的价值,另外通过对病变位置的血液循环状态急性调节,达到消除局部炎性反应的效果,对细胞物质代谢调节,促进黏膜修复。通过研究证实,记录治疗30日和60日的结果,两组镜检结果相比于治疗前均有所好转。治疗30日和60日实验组0级、1级以及2级百分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本文数据分析,实验组总有效率87.00%高于对照组60.00%(P<0.05),证实经过雷贝拉唑联合胃复春后,治疗的整体指标均得到改善。
综合上述结论,胃复春片联合雷贝拉唑肠溶片治疗返慢性胃炎伴反流性食管炎,能够提升临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