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C活动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
2020-09-24唐绍林
唐绍林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 神经外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0 引言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之所以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主要是因重度颅脑损伤引起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脑组织缺氧、缺血,进一步加重脑水肿与代谢性酸中毒症状[1],并在恶性循环中导致病情恶化。患者的咳嗽反射往往较弱,甚至消失,同时持续性的昏迷,由于呼吸肌的力量不足,患者的分布很容易淤积大量分泌物,胃内容物误吸的风险增加。临床治疗此类患者,通常采用气管切开机械辅助通气,尽量避免因脑组织严重缺氧、缺血而引发的伤害,为挽救患者生命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然而,在中枢神经受到严重损伤、误吸、排痰障碍、营养供应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下,患者的机体始终处于高分解、高代谢的状态[2],不可避免的会发生肺部感染。QCC是由工作性质相似的护理人员组织开展的,运用一系列手段持续推进现场工作质量的一种活动。我科自开展QCC活动以来,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的肺部感染率有了明显降低,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我科接收的36例重度颅脑损伤实施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我科实施QCC活动以来的3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36例,男21例、女15例者;年龄19-64岁,平均(53.26±5.47)岁。观察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21-62岁,平均(54.94±4.32)岁。两组患者的个人资料对比,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72例患者全部符合美国国家医院感染监视系统手册中提到的肺炎诊断标准[3]:胸片显示新的或者进展性浸润;叩诊有浊音或者啰音;胸腔积液。入院时,患者陷入昏迷,GCS评分≤8分,呼吸不畅,无法维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排除糖尿病、喉部肿瘤、严重肺部疾病史、营养不良、入院时已经肺部感染者。
1.2 方法。常规护理:每隔2h为患者翻身一次,按时清理患者的口腔和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按时为患者拍背。QCC活动的实施方法如下:
1.2.1 明确活动主题:由神经外科10位护理人员组成QCC活动小组,通过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选拔组长和副组长,辅导员2位。以“清痱圈”命名小组,“清”表示干净整洁;“扉”是肺的谐音,代表心意、思想。小组成员共同引发头脑风暴,将“减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作为活动主题,制订对策,QCC活动每隔2周开展一次,每次半小时至1小时。
1.2.2 拟定目标:分为1级、3级、5级3个评分标准,小组的活动能力为87%,依据QCC活动目标的设定公式计算出目标值=现状值-改善值=现状值-(现状值×改善重点×圈能力)=86%-(86%×20%×87%)=70.38%。明确本次QCC活动的目标值是将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从86%降低到70%。
1.2.3 实施方法:①分类处理患者的垃圾,并做好标识。②每次接触患者前、后都要清洗并消毒双手,保证物品的专人专用,如果出现交叉使用或者污染的问题要立刻更换。③加强出院、更换床位、转院患者的终末消毒。④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针对性的雾化液。⑤通过灭菌注射用水做好湿化处理,根据患者的痰液特点确定湿化次数。⑥在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⑦实施气管切开术后,每天都要对患者采取振动排痰,进一步强化护理人员的无菌意识,做好双手卫生。⑧按时查房,动态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严格按要求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定期组织QCC活动小组参加培训学习。
1.3 观察评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抗生素的使用时间以及发热持续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s)
?
3 讨论
1962年,QCC活动首先在日本开展[4],随后又引入中国台湾,大陆地区最先开展QCC活动的是浙江省。这是一种质量持续改进工具,将唯领导、唯制度管理转化称上下级联动的双轨制管理[5],QCC活动的宗旨是让旁观者成为管理者,通过不断的参与、检查和自我完善提升工作质量。QCC活动在重度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开展,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有助于尽快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