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食记:长沙味道》:市井街巷飘出的“湘”味
2020-09-23刘学正
刘学正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情,在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读过不少美食书籍,但遗憾的是大都围绕如何制作,如何食用,如何寻觅等,而甚少涉及美食本身散发的人文气息,甚少融入美食家的学识素养和食旅之获。翻开本书,一股从市井街巷飘出、得文人风雅独殊的“湘”味,便恣意弥漫开来,直教人嘴角的馋虫蠢蠢欲动。
吃,对普通人而言,大都满足于口腹之欲,文人食客则不同,远如李渔、袁枚,近有梁实秋、汪曾祺,他们不仅会吃,还把食物写得活色生香,描绘出一种平淡而雅致、清新且醇厚的美食文化享受。作者巴陵亦深谙此道,他在书中以湖湘美食为载体,用细腻的笔触探寻美食故乡的今生前世,或对久违的味道欣欣然,或被质朴动情的邂逅而感动。
“红艳艳的辣椒覆盖在白嫩嫩的鱼头上,红白分明,却又融为一体……从鱼头的腮下挑开腹部,鱼肉晶莹剔透,细嫩如凝脂,剁辣椒的汤色娇艳欲滴,红亮透明,浓浓的肉香和鱼鲜味道。”这是“剁辣椒鱼头”的诱惑,滑嫩的鱼肉如豆腐脑般缓缓流入喉咙,鲜、香、辣一起涌向味蕾。
“他们直接动手,用食指和大拇指捏住螺身中央,不要牙签和筷子辅助……口对螺口,用力一吸,吱或唆地一下,发出的响声如同亲吻般甜蜜,螺肉和壳里的汤汁就到了嘴里,流在舌尖,让人回味。”这是“唆螺”带来的乐趣。
“个大色白的可按个人喜好腌成酸、甜、辣等口味,色泽晶莹鲜亮,馨香沁人,令人闻而生津不止;品质稍差的则拌入辣椒剁碎再腌,开胃佐餐顺气。”这是“酸藠头”里的乡愁,藠头即“薤”,这种古之菜蔬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多被提及,如壮士田横所作挽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美食是有记忆的,通过其形色、创制和品味,可从中找到历史的踪迹。作者与湘菜名厨过从甚密,对饮食的原材料和历史文化尤为关注,栖身于味觉中,却不为味觉所迷失。譬如“橘子洲黄鸭叫”,他引据《湖南鱼类志》说“黄鸭叫”并非鸭,是湘江里的一种带刺野生鱼,旧时人们到橘子洲游泳,若是遇到鱼群围攻,常被其吓得如黄鸭子叫,故名。再如“靖港香干”,他漫步在曾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的靖港古镇,将这种色泽金黄、满口豆香的小吃,从清代的初始到民国时期的鼎盛,再到传承至今的精工细作,娓娓道来,一片薄薄的香干,好似一页被压实了的历史。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老味道总能被记忆与传递。当旧光影里的故事與唇齿间的美味相交合,一份份口口相传的感动,一道道原汁原味的餐食,像极了与人生的长情告白,浓郁而又纯美。这是文人笔下的“湘”味,亦是人生之旅的“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