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干与臭干
2014-08-22王晓
王晓
我居住的这个小城仪征,有两样小吃声名远扬,一个香干,一个臭干。
我刚来小城的时候,被安置在江边小镇十二圩村落里。十二圩当年因盐而盛,淮盐总栈迁来,各地商人齐聚,船工、盐工、跑码头的,也跟过来。所得赋税支撑着国家运转,所出食盐供给湘、鄂、赣、皖之地的州县。这些风干的繁华,我去时还留在老十二圩人的记忆里,久久难忘。十二圩香干名头响,与高邮界首、当涂采石的茶干并称长江下游“三大香干”,它与淮盐总栈的名号联在一起,和小镇的繁华唇齿相依。
可惜那时候,我还是喜欢荤腥的年纪,无肉不欢,不识香干的滋味。一位外地朋友来小城看我,我便带她去十二圩镇上吃江鲜,那天的鲥鱼、刀鱼都给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为尽到地主之谊而满足。客人临走时,羞答答问我,有没有十二圩香干,想带些走。香干哦,我知道的。从没觉得是礼物,居然还可赠人啊。问熟识的饭店老板,隔壁钱记香干就是老作坊里的地道货,他去拾些过来。客人是一位写诗的姐姐,我从前只晓得她喝咖啡有瘾,谁知她还爱这口儿。香干拿过来,黄而黑,颜色可疑,味有药苦,干子面上印有“十二圩”字样,这位姐姐迫不及待拈两块,嚼得一脸迷醉。
看她吃得痴情,我也凑热闹提了一袋回家,这才有机会细细品尝。按照那位朋友的介绍,吃之前,香干过水烫热,切成三角块,切点香菜或者江边野菜,拌麻油即成。温热的干子,自内而外散发出淡淡的中药香。夹一块拌好的干子送到嘴里,咸香鲜美,苦里带甜,越嚼滋味越绵长,真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本地人的餐桌上,香干炒药芹、香干炒青椒、香干炒秋葵比较常见,是大众菜,几乎人人做得。也有将普通的香干做得惊艳无比,让人流连忘返的。楼下的小饭馆,有一道菜深得我心:香干炒毛豆。菜名简单,内容丰富。香干、肉丝、毛豆米,配两个红椒点缀,大油猛火爆炒,出锅香气缭绕,下饭下酒都好。老板娘买菜挑剔,老板刀工好,香干切得细密,宽窄一样,把厨艺当艺术。如此二人配合,食客的口福就有了。
说了香的,再说说臭的,也是干子,谢集臭干。我的婆家就在这个叫谢集的乡镇。第一次拜见婆婆,老人家快手快脚做好几道菜,其中就有莴苣拌臭干,莴苣是后园里砍的,还未长成,全是嫩笋头,碧绿可人。臭干呢,是从卤菜缸里摸的,黑乎乎的汁,干子灰白,臭味可闻。婆婆用凉开水一过,砧板上一划,拨进莴苣盆里,加盐糖搅拌,滴麻油,装盘。她要我拈两块尝尝。我在旁边看到操作的全过程,尤其是那只黑乎乎面目可疑的卤缸,心里胆怯,又不好意思驳她面子。一吃到嘴里,奇怪了,那干子,先臭后香,与莴苣香一对比,才觉得莴苣那样的小清新,没有臭干的香劲道醇厚。这道菜,是视觉享受,更是味觉比拼。
于是臭干这种二十多年没接触过的食物,就此渗进我的日常生活。夏天,晚风里的餐桌上,西芹拌臭干,或者莴苣拌臭干,一碗小米粥,清除一天的燥热。秋天,来客人了,采来江滩上的野芦蒿炒臭干,这样的风味,不上桌就是对客人不用心。冬春二季,甚至一年四季,油炸臭干成了大人孩子的零食。在谢集,窦氏臭干臭得最地道。门前有口大铁锅,一块钱,给你数进去15块干子,炸得金黄起孔,长长的竹筷子搛上来,一碟自家磨的辣椒糊端到你面前,干子在辣椒糊里一转,吃到嘴里那叫一个香。
普通的豆腐干子,一香一臭都受欢迎。我实在惊讶小城人的兼收并蓄、包容四方。在这里生活近二十年,我的行为处事与当初刚来时对比大有改变,我想其中除了时光的力量外,恐怕还有饮食的因素吧。
责任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