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机制设计探析
2020-09-23费杉杉
[摘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机制设计既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前提条件,也是推进区域企业发展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手段。从产教融合机制建立的适切性要求、内在动力与外在条件三个维度进行机理分析是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机制设计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设计职业院校和区域产业组织的人才培养与培训机制、科技金融支持机制、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机制、区域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学科集群融合机制、高职教育内部改革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机理分析;机制设计
[作者简介]费杉杉(1981- ),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江苏 徐州 221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生素养提升“五个一”工程专项课题“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五个一工程协同发展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GYZX190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7-0058-04
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破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运行机理,从宏观、中观、微观等维度对产教融合进行机制设计,是有效发挥产教融合作用,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机制设计的意义
产教融合是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国家战略。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正进行着以质量提高、结构调整为导向的改革。在这次改革浪潮中,国家试图通过一流学科、一流大学、一流高职院校的建设,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教融合是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机制。2019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框架,指出高职院校应“从参照普通教育的模式向产教融合转变”。实施产教融合国家战略,既需要中央与地方政府的顶层制度设计,又需要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组织对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互动机制和运行机制等进行设计,也需要高职院校对其内部的人才培养标准、课程设置等进行设计。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机制设计是促进区域产业发展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手段。通过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机制的建构,促进区域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参与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培养,加速高职院校的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成果转化,并借助企业技术中心和高职院校技术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实验室、工程化基地等,提升企业科技人员与普通工人的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助推企业的转型发展;通过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机制的建构,促进高职院校积极争取国家与地方政府财税、用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建立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开展“校—企—地”深度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与区域产业的发展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提高高职院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机制设计的机理
教育与产业分属于两大社会子系统,各有自身的特点、组织范式、运行模式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活动,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而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是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更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产教融合的耦合点、内在的互联性等进行机理分析,是产教融合机制设计的前提与基础。
(一)知识生产模式转变是产教融合机制建立的适切性要求
传统知识生产模式(Mode-I)向新知识生产模式(Mode-II)的转变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传统知识生产模式是以大学为核心,以学科为内部驱动力,以实证、实验为手段,以系统的理论知识为表现形式的知识生产方式。新知识生产模式是“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目的进行研发,其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且渐入循环往复的运动状态”①的知识产出方式。这种基于问题情境的、跨学科的、复杂的、学用结合的知识生产模式是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是与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与功能特点相契合的。这种新的知识生产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在发挥育人功能的同时,不仅要将自己的成果直接应用于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而且要将这些成果延伸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为区域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要求高职院校科研成果与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深度融合,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运行机理在于建构面向中小型企业的产学研共同体。中小型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与创新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知识生产水平和科技创新程度。“面向中小企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是高职院校进行科学研究的最适度区域。”②产学研一体化的新知识生产模式既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产业技术水平和专业学术素养,促进高职院校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推进高职院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也有利于满足区域中小型企业的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的需求,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只有转变知识生产模式,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产教深度融合才能稳固和持久。
(二)产教需求互补是产教融合机制建立的内在动力
产教是有边界的。产教分属两大社会领域,是产教融合体制实施的两大主体。“教”的本质属性是知识的承传、转化与创新。“教”围绕知识的承传、转化与创新,建构自身的课程体系,建立自身的组织体系与教学制度;通过知识的承传、转化与创新,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产”的本质是经济性。企业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社会资源与人类智慧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最大限度地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从机制设计与运行模式看,高等教育机构是混合型组织结构,遵循知识演化的规律,产业组织是单一的生产组织结构,遵循经济生产的规律。”③
产教在需求方面是互补的。产与教既有边界,又有共同的需求,这是产与教能够融合的前提条件。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的这种需求互补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能与区域产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要形成互补。职业教育拥有比较完善的教学设施、专业的教师队伍、系统的课程体系、健全的组织机构,这些条件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所不可或缺的。区域产业的生产经验與前沿产业技术激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又会反哺区域产业,推动区域产业的发展。二是区域产业可为职业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区域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新技术研究成果的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主动投入区域经济建设,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区域企业如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应该与高职院校进行深度合作,通过资金投入,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三是职业教育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知识创新诉求与区域产业创新驱动的发展诉求是互补的。人才培养能够满足社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才能彰显其发展的活力;区域产业只有进行技术创新,才能找到生存的空间。
(三)产教交融互联是产教融合机制建立的外在条件
区域产业与高职院校需求互补的内在发展要求,决定了其外部关系是交融互联的。“大学与产业部门间虽然存在严格的边界,但大学与产业部门间的关系是直接与无处不在的。”④区域产业与高职院校在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但又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互联的关系,这种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关系是区域产业与高职院校融合机制建立的条件。
智力的训练向经济财富的创造转变,现代职业教育质量的高低更加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现代职业教育机构正由学科性组织向服务型组织转化。当代社会分布式知识生产的特征使得现代职业教育更加重视社会其他领域知识的价值,职业教育与知识生产的其他部门进行融合发展,是当代职业教育办学的方向。组织多样性、参与者异质性、跨界协作、跨学科互动的新的知识生产方式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变革,现代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科技知识供给者的功能,而且承担着科技知识转化者的功能。产教融合机制的建立不仅满足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各自需要,也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的使命。
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机制设计的路径
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是根据现实需要,在优化高职院校内外部治理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科学规范体系。它具体涉及中央与地方政府宏观方面的制度治理体系、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层面的制度体系与职业院校内部的治理结构等。政府、高职院校、区域产业部门作为产教融合制度的主体,互动协商,构成了新型的“政府+区域企业+职业院校”创新战略共同体。产教融合机制的设计应平衡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关注不同主体间互动的特点。
(一)宏观层面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宏观层面的机制设计是政府立足于社会发展战略,对社会产业系统与职业教育系统的有效融合所进行的整体性设计。国务院及国务院所属相关部门等制定国家层面的产教融合政策,地方政府依据国家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产教融合规划。政府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保障参与产教融合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具有相对的权威性与强制性。宏观层面的机制设计主要包括职业院校和区域产业组织的人才培养与培训机制设计、科技金融支持机制设计、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机制设计等。
在人才培养与培训机制设计方面,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乃至职业教育课程方案、专业认证标准,确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总方向;建立由政府、职业院校、产业组织参与的“跨校企合作中心”,整合政府、职业院校、产业组织的优势,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有较厚实的理论功底,又有较扎实的实践能力。在科技金融支持机制设计方面,政府应通过科技金融政策的制定,推动产教融合。通过产教融合,使高职院校拥有的学术资本与企业拥有的产业经济资本实现相互转化,使教育、产业与金融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在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机制设计方面,政府应建立专利制度,通过专利制度的设计与实施,促进政府、产业组织与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中观层面
产教融合中观层面的机制设计是对高职院校学科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集成创新融合机制的设计。高职院校学科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融合共建开放、创新、平台化的实体联盟,既能使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更具区域特色和生命力,又能使区域产业的发展更具竞争力和发展潜能。二者的融合一方面能够壮大区域产业集群,增强其技术力量;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优化区域高职院校学科集群建设,激发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区域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学科集群融合机制的设计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设计区域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学科集群互动互助共同体的运行机制。二是设计区域高职院校和区域产业组织资源共享机制,将区域高职院校、区域产业组织的共享资源置于透明、开放、共享的资源平台上,使参与产教融合的各方主体能够便捷地使用这些资源。三是围绕区域产业集群对关键技术的需要,设计科技研发机制。四是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设计财政激励机制,为区域产业集群与区域学科集群的深度融合提供资金支持保障。
(三)微观层面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微观层面的机制设计是对产教融合中高职教育内部改革机制的设计。学校内部机制设计能倒逼学校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价方式等环节与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进行对接。在区域产业与区域高职教育的融合机制中,高职教育是融合机制规范化、常态化的运行载体。然而,在现实中高职教育自身仍然存在着学科教学与生产实践联系不够、科技成果轉化激励机制不健全、产教融合常态化和规范化的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所以必须加强高职院校内部产教融合机制的设计。
高职教育内部改革机制的设计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产教融合组织运行机制设计。首先,组建高职院校的学科专家、区域产业的技术专家、地方政府的相关负责人组成的产教融合专业指导委员会。其次,建立产教融合协调部门,下设诸如产业技术研究中心、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专业认证与评估中心等。二是以学科与产业技术为逻辑的双导向专业建构机制设计。首先,高职院校要将区域产业的发展趋势与需求植入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其次,关注前沿理论研究与产业最新的技术成果,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设计。首先,要研究产业需求,将产业需求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其次,将高职院校的研究成果市场化,把其推送到区域产业的生产领域。
[注释]
①②李梦卿,刘晶晶 .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教育生态学意旨、机理与保障[J].高等教育研究,2019(3):74,75.
③谢笑珍.“产教融合”机理及其机制设计路径研究[J].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82.
④王成军.官产学三重螺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
[参考文献]
[1]谢志平,应建明.近十年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综述[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3).6-10.
[2]马树超,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4).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