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得有情胜无价
——南宋书棚本《唐女郎鱼玄机诗》鉴藏佳话
2020-09-23廖生训
□ 廖生训
南宋临安府棚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刻本《唐女郎鱼玄机诗》一册,为海内孤本,今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书版框高17、宽12厘米,共12版,每半页10行,行18字,辑录鱼氏诗49首。
自明中叶以后,此书迭经朱承爵、项元汴、何焯、黄丕烈、徐渭仁、袁克文等名家递藏,钤印累累(图1),灿然可观;各家不仅珍护有加,而且多有题跋。在流传数百年后,附着于正文的题跋,已超过诗集内容(图2),为之题咏者多达30余人。这种情况,在存世古籍中并不多见。其中,在黄丕烈庋藏期间,曾先后邀集李福、吴嘉泰、瞿中溶、孙延、夏文焘、彭蕴章、石韫玉、陈文述、潘奕隽等20多位吴中名士欣赏把玩,专就此书吟咏、唱和,由此引出一段鉴藏佳话,让此书备受瞩目。后来的藏家徐渭仁、袁克文等,对此书更是珍如拱璧,视为“无价之宝”。这薄薄一册、并不十分显眼的《唐女郎鱼玄机诗》,何以让藏书家如此青睐?
一
黄丕烈于嘉庆八年(1803)以白银五圆购此书于兰陵缪氏。对于购书过程,黄氏有详细介绍:
《唐女道士鱼玄机诗集》,陈氏《书录解题》载其名,其书则世未之闻也。癸亥闰余之月,五柳主人以书棚本《朱庆余诗集》易余番钱十圆而去,谓是兰陵缪氏物,且闻其家多宋刻小种,皆善本,惜迟迟散出,大都为居奇计。余亦利其有,故于其始出也,不惜以重直艳之。既而五柳主人云有《鱼玄机集》,亦宋本也,余闻其名,急欲一睹。适五柳主人出吊海宁,迁延不获见所谓鱼玄机者,方怅然若有所失。忽从他处遇之,即此《唐女郎鱼玄机诗集》也。书仅十二叶耳,索白银八金。惜钱之癖与惜书之癖交战而不能决,稽留者数日矣,至是始许以五番售余,可云快哉!而后乃令百宋一廛又添一名书。
黄氏有“佞宋”之癖,此书在“交战而不能决”的情况下最终收入“百宋一廛”,首先自然是因为其宋刻身份。此书卷末牌记署“宋临安府棚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印记”,与黄氏前面提到的《朱庆余诗集》(图3)一样,都出于陈宅书籍铺刊刻,是确凿无疑的南宋刻本。陈宅书籍铺由陈起、陈续芸父子相继经营半个世纪,以刊刻唐人诗文集为主,兼刻金石、书画等艺术类书籍。其刻本卷末多有“临安府棚北大街陈宅书(经)籍铺印行”“临安府棚北街陈解元书籍铺印行”(陈起在宁宗时期曾考取乡贡第一,故世称“陈解元”)“临安府陈道人书籍铺刊行”等牌记,版式则以半页10行、行18字、白口、左右双栏为主要特征。陈氏父子多聘技艺高超的刻工雕版,刻成的书行格舒朗,版式工整,雕工精美,楮墨俱佳,历来为藏书家和鉴赏家所称道。流传至今的作品,如《王建诗集》(图4)《周贺诗集》《棠湖诗稿》(图5)《宾退录》《画继》《五代名画补遗》等,均为宋刻精品。一般认为,陈氏书籍铺刻本是南宋坊刻中的翘楚之作,代表着宋代坊刻最高水准。《唐女郎鱼玄机诗》虽只有十二版,但字体工整秀丽,刀法纯熟精到,用上好皮纸印造,墨色晶莹,版印极为精美。尽管其前四页与后八页非出一手,有明显差异,但总体上仍可视为陈氏书籍铺刻本中的上品。加之此本又是鱼玄机诗集唯一的宋刻本,以佞宋著称的黄丕烈对它青眼相加,实属正常。
图1 唐女郎鱼玄机诗 南宋临安府棚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刻本
黄氏珍视此书,还因其流传有绪、印鉴灿然。他不无得意地称,此书“历为诸名家宝藏,古色古香,溢于楮墨,真为奇秘之物”。据统查,书中印章达128方之多,而在黄氏收藏之前,已有数十方,多为名家钤印。朱承爵收藏期间,在正文末页隶书“朱承爵鉴”四个大字,下方钤朱氏“西舜城居士”印;项元汴得书后,先后钤下“项元汴印”“项子京家藏”“项墨林父秘笈之印”“墨林秘玩”“檇李项氏士家宝玩”(图6)等十数枚印。入清后,此书由沈梥、何焯等递藏,沈氏于正文末页题有“戊戌四月得于项子协。劲寒梥识”,并钤“沈梥之印”“沈木公氏图书”等印章。何焯为清初著名学者,曾在书中钤“茶仙”印。起初黄丕烈不知道“茶仙”为谁,购得此书后即有跋语,“‘茶仙’一印更不知其姓名,俟博访之”。后经多方考证,终于在嘉庆十六年(1811)获知为何焯印章,续此条跋云:“‘茶仙’一印是义门先生图章。辛未仲冬获观,因附志于此”。总体而言,此书自明中期由朱承爵收藏以后,传承有绪,印章累累,传到黄丕烈手上时,虽已历近三百年时光,但据书中印鉴、题款,可知流传脉络。名家的印鉴、题跋,既可判明此书为精善之本,又增添了其文化内涵。
图2 唐女郎鱼玄机诗题跋
图3 朱庆余诗集
黄氏多次邀集众人观书、吟咏,除了得意于其为名家递传、版印精良的宋本,还有一层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诗集的主人——鱼玄机。黄氏藏书有“百宋”之称,其所藏宋本比《唐女郎鱼玄机诗》重要、精彩者所在多有,但类似情况却极少见,何以如此?数千年间,知名女诗人并不多,刻集传世者少之又少。鱼玄机在短短数年的诗歌生涯中,留下了几十首风格突出的诗,和类似“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这样的传世名句,而其以才貌获宠但旋即被弃、因妒恨杀人而惨遭处死的经历,可谓奇诡,又让文人雅士平添几分怅叹。众人围绕此书吟诗填词,幽思叹咏,正是出于对女诗人的欣赏、同情和怜惜。
鱼玄机约生于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字幼微,出身于长安贫寒之家,喜读书属文。青年即有诗名,才貌双全,颇受瞩目,与温庭筠等名士多有唱和。后为李亿侍妾。李亿,字子安,于宣宗大中十二年(858)高中状元。这本是一段才子佳人的美好故事,无奈好景不长,因李亿正妻裴氏不能容纳,鱼玄机被逐出家门。之后与李亿渐行渐远,“书信茫茫何处问,持竿尽日碧江空”,音讯渐渺,灰心失望、万念寂灭之余,鱼玄机“从披冠于咸宜观”,当了道姑。从诗集中多首与温庭筠、李郢、李近仁、左名场等名流相唱和的诗文来看,鱼氏进入道观后,与士人交往较多。关于鱼玄机因杀奴婢绿翘而被戮事,皇甫枚《三水小牍》所载甚详:
一女僮曰绿翘,亦明慧有色。忽一日,机为邻院所邀,将行,诫翘曰:“无出,若有客,但云在某处。”机为女伴所留,迨暮方归院。绿翘迎门,曰:“适某客来,知炼师不在,不舍辔而去。”客乃机素相昵者,意翘与之私。及夜,张灯扃户,乃命翘入卧内,讯之。翘曰:“自执巾盥数年,实自检御,不令有是非之过,致忤尊意。且某客至,款扉,翘隔阖报云炼师不在,客无言,策马而去。若云情爱,不蓄于胸襟有年矣。”机愈怒,裸而笞百数,但言无之。既萎顿,请杯水,酹地曰:“炼师欲求三清长生之道,而未能忘解佩荐枕之欢,反以沉猜,厚诬贞正,翘今必毙于毒手矣!”……言迄,绝于地。机恐,乃坎后庭,瘗之,自谓人无知者。时在咸通戊子春正月也。
图4 王建诗集
图5 棠湖诗稿
图6 项氏藏印
皇甫枚居处离咸宜观不远,又是同时期人,所述基本可信。鱼玄机杀绿翘,实因妒恨、心理扭曲,难以自控而失手。她在感情上长时间受李亿冷遇,心理已失常;绿翘自认“贞正”,不肯低头,在广有交游的她听来,不无嘲讽之意,激情之下,将绿翘鞭挞致死。案发后,据说朝野为她说情的人络绎不绝,但不幸的是,掌握她生杀大权的是京兆尹温璋,温氏以严酷著称,不为所动,当年秋天即“戮之”。此年为唐懿宗咸通九年(868),鱼玄机年仅25岁。
鱼玄机诗传世50首,此集收49首,可知陈氏辑刻时对鱼诗已广为搜采,大体完备。鱼玄机诗作多数看上去平实、质朴,但字句工稳,感情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集中题名“寄子安”的几首诗,真切而直率,既寄托着鱼玄机对李亿的无限思念,又有油然而生的怨恨之情。广为流传的“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惆怅春风楚江暮,鸳鸯一只失群飞”一类诗句,都可见真情流露,感人至深,字字平淡而字字似血。作为唐代成就最高的女诗人之一,人们将她与李冶、薛涛相提并论,合称“女冠三杰”。明代钟惺在《名媛诗归》中对她评价很高,称“玄机盖才媛中之诗圣也”。
黄丕烈购藏此书后,不时出以示人,并多次邀集友好为之题咏,更多的是因为鱼玄机特殊的才情与命运。千载之下,人们对她仍然给予欣赏和同情,吟诗作词,感慨系之。
二
统计此书正文前后附页,题诗者计有15人,共29首;题词者7人,计7首;题跋者6人,计12篇;题款6人6次;另有绘像1幅。其中的诗词、跋文,大多成于黄丕烈收藏时期。
图7 黄寿凤 隶书题写“唐女郎鱼元机诗”
图8 余集手绘“唐女道士鱼元机小影”
图9 石韫玉诗评
嘉庆八年(1803)五月黄氏得书后不久,即邀请诗社好友李福、吴嘉泰、瞿中溶、戴廷介、孙延、顾莼、董国华、袁廷梼、徐云路、夏文焘等10人到家中观书,以“荛翁属题唐女郎鱼元机诗”11字为韵,每人拈取一字,题写诗词以相唱和。道光五年(1825),黄丕烈又邀请尤崧镇、陆损之、彭蕴章、朱绶、陈彬华、吴嘉淦、褚逢椿、孙子和、沈秉钰、潘曾沂、吴根寿、李一凤等12位诗友,到家中观书并吟诗作词,此次“不限体韵,各尽所长”,只要内容围绕《唐女郎鱼玄机诗》即可。两次大型观书题咏活动,留下了大量精彩的诗词和题跋。在这两次活动之外,友人过访时,黄丕烈也经常拿出此书与人共赏、品题,留下诗文作为纪念,石韫玉、陈文述、王芑孙等人都对此书有诗作或题款。
20多年间,围绕诗集,已有数十首诗作、题跋。在第二次结社吟诗活动之后不久,黄丕烈精心地对这本珍爱的诗集做了一次“大手术”:将《诗集》和相关的绘像、题咏、书信等组装在一起,用黄氏特有的蝴蝶装形式予以重新装裱。从此,古书旧墨与新纸题跋,完整地融为了一体,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重新装裱后,正文之前是由黄寿凤隶书题写的“唐女郎鱼元机诗”(图7),两字一页,占四页。寿凤是黄丕烈第三子,自幼习书,所书七个大字结体雅正,笔画干净、圆润,有清丽、秀媚之气,置于女诗人作品集之首,可谓相得益彰。其后为名画家余集手绘的“唐女道士鱼元机小影”(图8),是黄丕烈得书之初专请余集所作。余集是浙江人,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晚年寓居苏州,与黄丕烈、潘奕隽等过从甚密。他工诗擅画,尤擅绘仕女、花鸟、兰竹等。因所画美人像富有风致、神韵特出,受到时人追捧,誉为“余美人”。此像采用白描手法,玄机身着道衣,手执如意,眉眼轻垂,体态丰腴,给人以娴雅、恬静之感。像下有袁克文小字诗赞,有“一角眉山淡入微”句,与绘像之神韵暗合。黄丕烈表兄、乾隆朝状元石韫玉后有诗评(图9),“好事多逢翰墨缘,翩翩才调若飞仙。几年彩笔书花叶,留得丛残五十篇。沉香熏像唤真真,想见咸宜观里人。幸有钱塘余学士,解将水墨绘精神。”在赞赏鱼氏才情的同时,也夸赞余集此像传神,如见真人。
在正文前,还有陈文述作于道光元年(1821)正月的四首诗(图10):
图10 陈文述题诗
图11 曹贞秀题诗
遮羞罗里浣香尘,潜泪花间感旧春。解得有情胜无价,不知邻女是何人。
不怕吹箫事未谙,文姬有貌更无惭。容华南国谁相并,最是东邻姊妹三。
丁年甲帐句争传,莫悔南华第二篇。如此怜才胜卿相,乌丝小字寄金铨。
应有芸香辟蠹鱼,洪韦善本更何如?多情谁是黄公望,肯较兰陵缪氏书。
前两首均化用鱼玄机诗句。第一首出自鱼玄机最有名的诗作《赠邻女》:“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第二首则是将鱼玄机一首长诗中“昔闻南国容华少,今日东邻姊妹三”“文姬有貌终堪比,西子无言我更惭”“不怕吹箫事未谙”等句摘出,稍作转调而成。这两首沿引、化用了玄机最为人熟知的诗句,看似信手拈来,不着痕迹,实则对仗工整,笔调自然,毫无造作之感。通过这样的手法,既让人心领神会,重新回味玄机诗作,感叹其人生和命运;又写出了鱼玄机的才情与风致,体现了诗作者对于鱼玄机作品的熟谙、对鱼玄机本人的欣赏和同情。第三首诗写温庭筠怜惜玄机才情、多年与之诗文交往的故事,“丁年”“甲帐”“南华篇”等字句也源自温庭筠原作,以“南华”典故,寓指温庭筠虽因失口不能致卿相,但爱才惜才,也很值得称赏。对温氏的体认和赞叹,实际上也隐含了古往今来文人对于玄机普遍的怜惜之情。最后一首夸赞黄丕烈不仅爱书惜书,也肯下功夫以此书与洪迈、韦縠所选玄机诗作对校,以黄公望之钟情山水来比拟黄丕烈乐于校书,评价不可谓不高。陈氏诗用于题咏此册,非常贴切,同时其书法俊秀、流畅,深为黄丕烈所欣赏,因而其题诗置于卷前的重要位置。
正文末页后有十页题跋、诗词、书信连缀。首为嘉庆庚午(1810)初夏墨琴女史曹贞秀题诗四首(图11),其中第三首:“太白庐山送内诗,子安隔汉望夫辞。仙郎一样蟠根李,补阙何从比拾遗。”在题咏文字中较为特殊。此诗感叹李亿和李白都姓李,都是仙郎一样的人物,但李白对夫人还算情深义重,李亿却狠心抛弃玄机,从女性视角,批判李亿薄情寡义,比不上李白。曹贞秀出身名门,能书善画,工于诗词,是有名的才女。时人对她的书法评价非常高,“气静神闲,娟秀在骨,名闻海内,盖过其夫。应推本朝闺阁第一。”由题咏文字可以看出其书法笔画精整、娟秀端庄,确实有较高的水准。曹氏为王芑孙妻,与黄丕烈是儿女亲家,此诗旁有王芑孙“楞伽山人同观”题款。黄丕烈把曹贞秀题诗放在卷末之首要位置,自有特别推重之意。
图12 袁廷诗作
图13 黄丕烈诗作
图14 唐女郎鱼玄机诗题跋
此后是按首次观书时“荛翁属题唐女郎鱼元机诗”顺序品题的诗词、题跋。其中袁廷梼分韵得“鱼”字,其诗作(图12):“镜槛妆台乐有余,咸宜观里托清虚。吟成一卷缘情作,传到千秋尚忧渠。莫想令颜真绝代,请看此集是奇书。汪洋叔度风流甚,双手熏香辟蠹鱼。”文字直白、浅显,没有过分夸饰玄机才貌,但对流传下来的一册《诗集》,却以“奇”称之,并由衷赞赏黄丕烈爱书之情,诗作简明而质朴。黄丕烈分韵得“机”字,题七律两首(图13),其一云:“小字流芳说幼微,女冠入道剪霞衣。钟情尚忆云同梦,怨别还惊雁独飞。洪度有才偏遇谴,季兰无行便相讥。见怜难望温京兆,笞婢身先动杀机。”其二云:“井桐吟后又蔷薇,才女工诗却也稀。补阙郎犹羞玉貌,咸宜观自胜罗帏。贪看蝴蝶寻花径,怕说鸳鸯近钓矶。诵到焚香端简句,依然一室坐忘机。”通过描写鱼玄机一生遭遇,表达了对鱼玄机的深深同情,对鱼玄机的诗才玉貌也深为赞赏。和陈文述诗作类似,黄丕烈所作也沿用了鱼玄机词句,笔调自然,用意甚深。
黄丕烈将第二次观书品题形成的吟咏作品,与余集、潘奕隽等人的信函等,也顺序装订进了原书。黄氏身后,徐渭仁、袁克文等藏家步其后尘,将题跋字墨附于原书,从而形成了今天书棚本《唐女郎鱼玄机诗》题跋累累的特殊面貌(图14~15)。经黄丕烈之手,书棚本《唐女郎鱼玄机诗》由一个珍罕的宋本诗册,变成了内蕴独特、富有张力的书史传奇。
三
此书在黄丕烈身后散出,由徐渭仁、黄荷汀、周海珊等名家递藏。民国五年(1916)为袁克文所得,袁氏酷爱此书,与过从甚密的傅增湘、周叔、张伯驹等,又围绕此书衍生出了一段典藏佳话。不过袁克文也未能长守,因急需现款,他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将此书售与潘宗周。50年代,潘宗周之子潘世滋将此书随宝礼堂其他藏书一起,捐给了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
在黄丕烈购藏之后,宋本《唐女郎鱼玄机诗》由默默无闻而名声大振,受到藏书家、鉴赏家的广泛关注。应人们鉴赏之需,此本曾被多次仿刻影印,百年间印行了十余次。嘉庆十五年(1810)沈氏古倪园从黄丕烈处将此书借出影刻,用上好开化纸印制,与薛涛诗、杨太后宫词合为《三妇人集》,受到欢迎。嘉庆二十四年(1819)沈氏古倪园再次影刻《唐女郎鱼玄机诗》,此次补入孙淑《绿窗遗稿》,合为《四妇人集》。因据原本影刻,沈氏刻本非常逼真,不过其翻刻以正文为主,从黄丕烈手中借出时,还没有后来的印章、题跋。此后,著名学者江标于光绪十九年(1893)以沈氏影刻本为底本,刊刻了《唐女郎鱼玄机诗》,效果稍逊。光绪二十五年(1899)藏书家叶德辉仿刻了宋本《唐女郎鱼玄机诗》。叶氏下了很大功夫,不仅移录了原书的题跋、藏印,而且亲撰《鱼玄机事略》附后,为人们研究诗集提供线索。光绪三十一年(1904),著名学者、藏书家徐乃昌据汪士钟影写本,影刻了此书,入“随庵徐氏丛书”。虽所据并非原本,但徐氏聘名工陶子麟雕版,非常精美。
图15 唐女郎鱼玄机诗题跋
在徐乃昌之后,周叔弢曾用珂罗版影印《唐女郎鱼玄机诗》。周氏从袁克文处借来原本,聘北京的山本写真馆照相,随后将照片寄到日本,由日本印厂精印而成。
随着照相、印制技术的发展,影印本越来越多。这些影印本的出现,也向人们展示了书棚本《唐女郎鱼玄机诗》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