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现状及对策

2020-09-22陈泽顺

读天下 2020年21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

摘 要: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的使命和责任要求高校必须加强艰苦奋斗教育。要深刻把握“艰苦奋斗”思想的科学内涵,艰苦奋斗不仅有“艰苦”的含义,更有“奋斗”的要求,也就是说艰苦奋斗不仅仅有物质生活消费领域的勤俭朴素,更有精神生活领域的价值观念的理想追求,精神上要振奋,思想上要刻苦。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事业的前途、成败系于青年一代,如何联系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高校工作的实际,在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节约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一、 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

那么,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是什么呢?艰苦奋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具有不同的内涵。其外在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条件的变化呈现多样性、变动性,但内在本质却是永恒的。当代大学生面对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新形势,对艰苦奋斗精神应这样理解。生活上:艰苦朴素,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不计得失,乐于奉献的奉献精神;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工作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知难而进,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学习上: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刻苦钻研、奋发向上的学风;与时俱进,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创新精神。

我们现在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让大家过以前那种艰苦的生活,而是要让我们始终保持那么一种革命精神,那么一个勤俭作风。上学期间,做兼职,打短工,赚钱支持自己的学习,补贴家用,是艰苦奋斗;充分利用好大学的各种资源,认真学好专业知识,立志为人民服务,也是一种艰苦奋斗;毕业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西部大开发,更是一种艰苦奋斗。因此,艰苦奋斗赋予了我们新的时代内涵,它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行为状态,就是不怕艰难困苦,英勇顽强地斗争。

二、 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导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也触动着每个人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客观现实对当代大学生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缺乏节俭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思想上,理想、信念缺乏,是非鉴别力差,对不良行为习惯、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抵制力差;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满足于完成任务;工作上,讲个人利益,讲得失,缺乏实践勇气与团队精神。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道德水准、价值取向、精神面貌是积极健康的。但也不可否认,由于受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出现了一些问题,缺乏节俭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就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多数学生认为可以奋斗拼搏,但不要太艰苦,艰苦与奋斗脱节;一部分学生认为现在的社会发展了,再讲艰苦奋斗不适时宜,应该好好地享受生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嘛;还有的学生认为面子更重要,甚至有的学生手持贫困证明和减免学费申请单,却拒绝住学校费用较低的宿舍。

三、 加强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当前高校的艰苦奋斗教育应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实施计划,不断开拓创新、探索新路子。

(一)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突出艰苦奋斗的时代特点

一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充实艰苦奋斗教育的内容,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结合专业教学进行艰苦奋斗教育。艰苦奋斗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同时也是专业课教师的职责,各专业课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奉献精神等貫穿到各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拓宽艰苦奋斗教育的渠道和内容。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实践教育,营造艰苦奋斗氛围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成长的主体环境,校园文化蕴涵着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大学的校风、教风、行为准则等对学生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创建一个和谐、优美、宽松、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所面临的艰巨任务。高校通过开展各项活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以深厚的校园人文底蕴为支撑,以健康向上、形式活泼、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为载体,营造一个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互动对话的动态教育环境,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体会奋斗的艰辛、创业的乐趣、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刻苦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培育服务社会、回报人民的品格和追求,锤炼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

(三)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因材施教

①针对贫困学生,做好心理扶贫工作,让他们懂得逆境更能使人成才,贫困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去拼搏,自主创业,从而树立起艰苦奋斗的信心;②针对家境较富裕的学生,要让他们懂得自己奋斗的重要性,人生中不可能一辈子依靠父母,只有奋斗所得,才能心安理得;同时,应该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

(四)与社会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积极探索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相互协调配合的途径和办法,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和支持对大学生的节俭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艰苦奋斗教育必须经常抓、反复抓,贵在坚持,重在实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合格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何立新.对大学生进行节俭意识教育十分必要[N].人民日报,2007-04-23.

[2]周丽琴.论艰苦奋斗对当代大学生的时代要求[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3).

作者简介:

陈泽顺,福建省厦门市,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