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群众文化工作管理优化
2020-09-22侬紫韩
摘 要:文章基于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乡村群众文化工作管理进行了相应的优化。
關键词:群众文化;管理优化;文化工作
一、 序言
我们国家历年来把“三农”工作及群众文化工作放在首位,每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体现出了国家的重视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康社会的到来,乡村社会也有了进步,人们的需求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基于时代需求调整乡村群众文化工作方向,是乡村群众文化工作管理的关键。
二、 乡村群众文化工作困境
(一)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日渐式微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同时越来越便利的网络渠道也让村民们的价值观逐渐多元化,改变了人们对传统道德一贯尊崇的看法,影响了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价值观的多元化有利有弊,一方面能够让村民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适应力,另一方面不加分辨的多元化思潮势必会加速虚荣、享乐和攀比等不良风气在村民之间的传播,从根本上冲击了文化在农村的重要位置。同时村民在接受新思潮的过程中,对自身农村主人翁的意识逐渐淡泊化,进而形成文化主体意识的缺失,对之前已有的传统道德文化嗤之以鼻,进而形成功利主义盛行的乡村文化环境,十分不利于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
(二)村规民约效力不足
村规民约是村民行为规范的参照,但是如果村规民约失去了相关的效力,就不会对村民的行为起到规制作用。这首先是因为村民在参与的过程中没有形成深度性的参与,进而无法对村民形成共鸣;其次,村规民约形式单一、内容笼统。乡村在制定村规民约时过于空洞和广泛,只是参照了相关的范文和蓝本,没有基于各地各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而让村民们缺乏相应的积极性,根据笔者了解的不少乡村的村规民约只是以口头形式存在着,没有形成正式的制度,约束力较差。因此,村规民约起到的作用很小,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三)乡村教育资源落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也逐渐变得强大,然而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依然比较落后,教育资源尤其显得突出。乡村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重要部分,仍然给我国垫底,是我国目前最应该重视的环节,从宏观上来讲,我国至今仍存在着一些欠发达地区,比如中西部省份的部分乡村并没有建设相应的村民的公共学习场地,从而阻断了村民接受再教育的渠道,基层政府无法构建起一定规模的新时代农民队伍。城市的教育资源远远好于农村,这样就使得农村的文化水平低,种植、养殖技术不能形成规模化,技术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主体地位的发挥。教育资源的匮乏与村民的素质水平息息相关,不仅影响村民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影响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所以针对欠发达地区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是这类地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关键。
三、 乡村群众文化工作管理优化
(一)丰富乡村文化建设
在当前乡村治理的环境中,需要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根本上对乡村的文化建设进行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风向标和信号塔,基于各个地区的实际需求应该开展一系列多角度、多层面的文化建设工作。让每一个乡村居民都能够享受到乡村文化建设所带来的福利,同时构建起立体化的文化资源框架。充分利用乡村大舞台、农家书屋、科技下乡等文化活动来提升村民的道德修养,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要结合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方向对现有的文化工作建设进行调整,一方面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和再教育,提升村民的基础文化素质,保证村民的文化需求得到相应的满足,进而可以更好地对德治工作进行开展,另一方面则是形成一个乡村文化建设的公共网络,向社会宣传当前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工程,同时为不同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载体,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优势。所以乡村的文化建设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群众文化工作和乡村文化建设之间互为因果,能够促进两者的共同进步,能够加强两者高效率地开展工作,进而形成本地特色的乡村治理工程和乡村文化工程,形成以文化为优势的德治建设,为乡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乡村德治水平
乡村德治是群众文化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村规民约又是乡村德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发挥好乡规民约的作用,进而推动乡村德治水平。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有着天然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要更为熟悉,所以应当基于此优势对乡规民约的具体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和传播。道德教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形成的一套治理体系,相关基层政府应当结合当前乡村民约的实际需求对道德教化进行改进,让德治成为规范乡村生活的另一个保障。各地政府应当加大力度完成对村民道德观念的引导,推动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等价值观的实行,进一步美化乡村的实际环境,并且举办道德模范标兵的选拔,让道德标兵实现用周围的人感化周围的人,身边的事带动身边的事,广泛开展德治的工作。注重美德的高度渲染,用好人好事影响身边的人,让乡村变成一个人人向善,互帮互助、尊老爱幼的美丽乡村,春风化雨润人间体现的就是乡村德治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效果,这样就为实现乡村善治铺好了道德之路。
(三)提高村民素质
中国要想发展要想强大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重视了,人才才会源源不断输入,人才多了,乡村的发展就跟上了,这样就不愁人才振兴、乡村振兴了。教育是提高村民素质的主要途径,而村民素质对乡村治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村民素质提高了就能够促进村庄的全面发展。根据农村教育的运行现状,党和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教师的财政支持,加快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和云平台等先进信息数据技术完成教育资源的共享,鼓励引导城市教师深入农村支教,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公职待遇,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环境,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在再教育方面,基层党政府应当对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并依照科学规范的理念积极引进新型的农作物和畜牧业品种,一方面加强对村民新型农业知识的培训,完成新型农产品的推广,帮助村民实现相关创收;另一方面鼓励村民形成自学意识,通过农村的图书馆、网络学习室、讲座课堂等公共设施来对村民的基础学习观念进行改善,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帮助提高农民自身修养,让农民成为当前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成为提高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王荣国.强化贫困乡村文化建设 夯实农村全面小康基础[J].山西农经,2020(6):14-15+18.
[2]沙垚.乡村传播的范式、内容与方向[J].新闻爱好者,2020(2):60-62.
作者简介:
侬紫韩,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