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创新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策略
2020-09-22杜凡
摘 要:在当前信息时代,各种信息被快速复制传播,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更加多元化,这一方面给了当前的法治教育更多新的宣传教育途径,也使其面临更大的困境和挑战。因此,了解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分析大学生法律素养低下的原因、找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才能找到优化和创新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路径,通过丰富大学生法治教育方法、法律知识和实践课堂相结合,促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观念,提升他们的法治意识。
关键词:信息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创新;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从而形成人人讲法治、守法治的社会大环境。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建设者,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既是当前全面依法治国的需要,更是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必然要求。因此,针对当前高校法治教育的不足,创新和优化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至关重要。
一、 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分析
高校法治课堂是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养的主阵地。然而在当前信息时代下,大学生有更多接受各种思想灌输和意识熏陶的方法途径,这些可能是无意识的熏陶教育严重影响了高校法治课堂的教育效果,使得高校的法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困境,暴露出众多问题,主要集中在: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与实际法律知识需求脱节
法治知识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不同的人涉及的法律方面不同,感兴趣的内容也不相同。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虽然大多热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但他们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今后就业相关的法律知识更感兴趣,所以除了法律常识,大学生的法治教学应更偏重《民法》《劳动法》《行政法》,或《婚姻法》等,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然而,实际教学内容却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学基础》,并没有或者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当前高校的教学模式还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还可能会因为法律条文的枯燥乏味而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
(二)高校法治教育部门职能模糊,教育资源配置不均
法治教育是大学生的必修科目,然而一直以来都是作为思政教育的一部分开设的。通常由学生院系机构直接负责日常的思政和法治教育教学工作,由教务处来安排和协调全校的课程课时,而相关的教学活动和宣传工作则多由学生会、校团委等组织来策划开展。虽然各部门看似分工明确,但职责范围并不明确,且这种多部门共同负责的教学模式,常常会使得相互之间的责任出现扯皮的现象,相互之间的沟通也不够紧密,一旦要变通就不够灵活,组织协调性差,资源的整合优化弱,甚至会出现重复工作或者遗漏工作或者模糊化处理等问题。不仅如此,当前多数高校的法治课堂都整合在法治教育体系内,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教师许多也不是专任教师,因为有些高校没有法律专业,而有法律学科专业的高校也多将教师配备给专业学生上课,普通专业的学生难以配置到科班出身的法学教师,教学效果自然也不能要求太高。同时,当前高校的法治教育内容几乎全集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基础课程上,而师资的配备也多是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教师自身的法律知识储备并不丰厚。
(三)高校法治教育教学方式滞后
充满青春活力,喜欢新事物的大学生对当前的新媒体接受度极高。而当前高校的课程大度还是按部就班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不停地讲解或者看课件。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大学生的要求了。且法律知识系统性强,条款细分明确,在当前36~48学时个学时中,无法容纳下大学生基础的法律知识。而现实硬将法的一般理论、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基础法律条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内容压入这几十个学时中,教师只能采用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没有时间给学生实际的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这就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的空洞、抽象,加大了学生的理解负担,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以致用。
二、 创新高校法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应对当前高校法治课堂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除了要改革教育方式、拓展教育新途径,更要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多途径共同实现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
(一)开展实质化法治教育
当前信息户时代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给犯罪、网络诈骗提供了便利,在日常新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大学生被网络诈骗的信息,对此,高校法治教育要发挥其实质意义,不是修完拿到学分就完事。而是要提升大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学会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的权利。除了要增设《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教学内容,增加《婚姻法》《民法》等教学内容,注重《合同法》《劳动法》等学生日常需要的法律知识教学。同时,高校的法治课堂还要增设相应的实践课堂,如开设真实案件讨论课、自设模拟法庭、草拟合同文本等。用这些方式,不仅教会了学生学以致用,更拓展了学生的法律知识面,提升了學生的法律素养。在有条件的学校,要尽量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法学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与免费的法治宣讲活动,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进入法庭旁听庭审现场、参与法律仲裁调解等,让大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神圣和不可侵犯,对法律产生应有的敬畏之心,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另外,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丰富教学方式方法,通过搭建微信平台等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地开设法律讲堂、宣传法律知识、传播法治新闻、推送法治相关热点文章,提升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优化整合资源,提升法治教育师资水平
针对当前高校法治教育资源不均的现状,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就要对现在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如对当前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学校可以选用“1+1”模式进行教学,即思政的教学内容由思政专业老师负责,而法治教学内容则由法学专业老师负责,联动授课。对于法治专业教师缺乏的,可以暂时从校外聘请专业人员给学生上课,这样不仅使得课堂知识的教授更加准确,还使得学生能够借助课堂感受到校园外的法治世界,从而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也更容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各教师的专业特长,也均衡了各专业教学资源,让学生不会重此薄彼,才能全面发展。对于有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虽然大多数学生不是学法学专业的,但一样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观看法学专业的教学课件,实现校内资源的共享,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与司法机关合作共育,搭建法治教育平台
受高校教学实际和法律本身的特点制约,在法律实践方面高校许借助校外司法机构,通过建立法治教育“工学共建”合作教学模式,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这种教学合作,双方各有所需,对于高校来说,有了安全可靠的教学实践基地,弥补了学校实践教学的不足,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法律的运用,全面地提升了他们的法律素养,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地方司法机关来说,当前他们亦急切需要延伸司法职能,借助大学生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履行其社会责任,在更广的范围内宣传法治思想,提升整个社会的法治风气,增强大众的法治意识。两者的共赢合作,实现了法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高效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和司法机关法律资源的共享,确保了大学生从中受益,实现了自身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知识能力的双重提高,亦促使人民司法事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总之,在当前信息时代下,新媒体快速发展、信息高速便捷传播,既给高校的法治教育增加了教学途径,使得教学形式更多多样便捷,同时也将众多良莠不齐的信息更加快速地在大学生中传播,迷惑了法律意识不强的大学生。鉴于此,我们更要强占新媒体教育平台,让法律一直围绕在学生身边,配合高校法治教育,无形中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董翼.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3):62-66.
[2]李方裕.网络法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探析[J].政治与法律,2008(12).
[3]杨用才.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8):15-16+24.
作者简介:
杜凡,河南省南阳市,南阳农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