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策略探索

2020-09-22柏永明

读天下 2020年22期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探究

摘 要:新课程改革视野下,探究自读课教学的有效策略,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阅读与表达交流的能力,是“统编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阅读循环圈理论是一项著名的阅读理论,对于自读课教学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文章简要分析了阅读循环圈理论,对阅读循环圈理论视域下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提升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统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探究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创新之一是有意识改变课型不分的状况,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自读课教学就是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强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培养初中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基于阅读循环圈理论视域,开展“统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可从兴趣、环境、反馈三个角度入手,分别对应阅读循环圈理论中的“选择”“阅读”与“反应”环节,教师作为有能力的成人阅读者为学生构建和谐、自主的课堂阅读环境,引导学生实现阅读能力的自我提升。

一、 什么是阅读循环圈理论

“钱伯斯阅读循环圈”是一个不断循环向上提升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次阅读都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每一个活动都会引出下一个活动,形成循环的结构。但是,在这一结构中,并不是一直的“往复循环”,而是像一个“螺旋”一样,随着循环圈的运转不断向上提升,以此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在钱伯斯阅读循环圈中,具体包括四部分:选择、“阅读”、反应和需要具备一个平衡条件——有能力的成人阅读者。例如,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给学生自主阅读为例,文章以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等人从困境中艰难崛起的叙述为开头,用来说明接下来阐述的成才观“故天将降……增益其所不能”。阅读实践过程中挖掘可塑造的精神元素,让学生了解孟子“知人论世”的主要思想。启发学生将生活中遇到的苦难看作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基石,增强应对挫折的勇气和自信,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 初中语文中运用阅读循环圈理论开展自读课教学策略

在阅读循环圈理论视域下,教师要想依据“统编本”教材开展自读课教学,就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空间,及时与学生互动,引起学生的阅读反应;教师還要承担“有能力的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自读中及时提点、启发。

(一)阅读循环圈理论视域,提升选读能力

基于阅读循环圈理论视域,在“统编本”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中,教师要设置“选择”环节,将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采取合理的组织形式呈现出来,以此提升语文课文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引领学生选读经典类文章。结合《故宫博物院》课文内容,教师可分设3~4条“阅读提示”,如“首都”“北京著名景点”“紫禁城”等关键词,或通过插图、旁批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从而引出“故宫”的相关知识与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选读能力,促使学生主动阅读《故宫三大殿》《故宫史话》等。

(二)阅读循环圈理论视域,构建阅读环境

要想学生沉浸于“阅读”中,教师就要创设符合课文主题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产生阅读体验,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深入阅读。在《故宫博物院》的自读课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我们一起游故宫”的活动,通过视频、图片等,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故宫”情境,然后指导学生分别进行朗读与默读,形成文本阅读的画面感,并逐渐趋向深入思考“故宫博物院中的建筑群体有哪些特点?体现了古人怎样的审美观念?”等一系列问题。学生的“自读”并不意味着随意阅读课文,而是要教师适当介入,利用阅读方法,构建阅读环境,让学生在阅读情境中尝试着阅读课文。

(三)阅读循环圈理论视域,引进反馈机制

阅读循环圈理论的“反应”理论就是要关注学生阅读过程的行为。为学生搭建和谐的沟通、交流平台,促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阅读想法表达出来,与其他学生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启发思维,实现“自读课下的自主进步”。在《故宫博物院》教学中,教师可在学生完成“选择”“沉浸阅读”活动之后,引进“反馈机制”,让班级学生组成阅读小组,开展“大家一起来说说”的课堂交流活动,分享阅读的感受,如“文中强调线轴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在第三大殿的描写中重点描写第三大殿?”等。通过交流与讨论,帮助学生将阅读感受内化为自身阅读能力,以此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的能力。

(四)阅读循环圈理论视域,发挥“导者”作用

基于阅读循环圈理论视域,最后一个环节是“有能力的成人阅读者的引导”。在自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置身事外”,而是要不断提升自身教学专业素养,深入研究“阅读循环圈理论”,从而将这一理论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构建自读课的“循环圈”,让学生在阅读循环中不断提高自身语文综合素养。在《故宫博物院》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已经为学生创建选择环境、提供阅读空间、点拨了思考问题,但是仍存在一些学生由于缺乏阅读能力而无法深入开展自读行为的现象。此时,就需要教师适当提点与引导,比如:在交流“为什么在第三大殿的描写中重点描写第三大殿?”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点学生“皇帝的宝座在哪一个宫殿?”,促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的感受,实现自读课教学目标,从而帮助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 结束语

总之,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自读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教读、自读、课外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优势,围绕阅读循环圈理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供充足的自读空间,构建有效的反馈机制,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锻炼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从而架起“教读”与“课外读”的坚实桥梁。

参考文献:

[1]吴保华.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参考,2019(3):86-91.

[2]彭春鸿.“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自读课教学策略探究:基于阅读循环圈理论视域[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6):3-7.

[3]刘珊,张禹芳.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使用刍议[J].江西教育,2016(35):46-47.

[4]苏元炜.基于语文素养养成的“阅读循环圈”的实践与探索[J].亚太教育,2019(10):78-79.

作者简介:

柏永明,中小学一级教师,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贞丰县挽澜镇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新课程初中语文探究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设问引导探究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