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20-09-22韦绍江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进而掌握数学观点方法,建立对数学知识的理性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挖掘解题方法、知识点背后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教学方法;培养策略
一、 引言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是很重要的,教师应该寻找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规律,并建立对数学知识体系的认识。良好的课堂引入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加感观地认识数学知识,找到数学学习的窍门。现有的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有很多,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根据课堂教案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思想体系。教师通过结合多媒体、微课等教学工具,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掌握数学解题思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会自主联想到对应的解题思想,并建立多样的数学思路。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情况
如果教师在教案设计时,能够主动引导学生建立学习思路,做好知识预习和自主探究学习,学生的思维就会被训练。可见,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应该注意方法和方法,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规律,并建立分析问题的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学生一起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并根据现实情况提出假设,并鼓励学生主动总结数学知识规律,发现数学理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教师在教学重难点教学时,要让学生逐步建立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知,让学生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数学语言,并让学生从数学问题汇总总结数学知识规律,全面的认识数学知识。学生在反复解决同类数学问题时,就会体会到数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并提高自身的问题探究能力。
三、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是值得做进一步地总结的,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提高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挖掘,提高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一)注重教案设计,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师只有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才能设计适合课堂教学的教案。教师只有注重教学过程,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去。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自主地挖掘数学问题中的潜在数学信息,与教师一起总结数学题目的规律。学生通过主动的思考一个数学问题,就能够逐步掌握同一类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深刻理解题目所隐含的数学规律。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直线上的负数”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案例。在第一课时“负数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负数,并让学生掌握了正数、负数的读写方法。同时,教师也已经强调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理解负数的具体含义之后,学生学会了用正负数来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在后期第二课时教学时,学生就可以自主解决现实问题,并学会用负数表示实际問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回顾一下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并明确此次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逐步建构比较完整的数的认知结构。学生在这种课堂引导下不仅能够掌握正负数的意义,还可以理解其背后的实际问题。正负数多是依托于具体的问题情境和较小的数据来开展的,有较为丰富的应用价值。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并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比如可以结合学生乘坐公交车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的提炼和数学思想的应用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一辆公交车经过某站台时有12人上车,记作多少人?”和“7人下车,记作多少人”两个问题,并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的意义。在练一练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数学问题,并与其他小组交换解答数学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数学问题是较为丰富的,且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训练。
(二)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在思维能力培养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并做好学习巩固反思,形成问题分析意识。教师要合理控制教学的难度,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让学生分层次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思维能力差的学生往往会对抽象的问题认识不到位,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教师应该注重挖掘教材内部的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公式定理基础上,鼓励学生挖掘隐性知识,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百分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教学游戏,来引导学生思考具体问题。教师应该注意设置问题的难度,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设计符合教学实际的教案,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的要领。教师可以先提出“袋子里有6红球、4白球,共计10个乒乓球,任意摸出1个,有几种可能?”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在最后做好总结和概述。教师可以启发性的引导学生提出类似的数学问题,并借助实际问题等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合作完成练习过程,提高互动效率。我们可以让学生挖掘成数、税率的意义,并借助数形结合的思想感观地认识百分数及其相关计算规律。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析父母工资收入情况,并分析父母个人所得税率和税额情况,然后设计数学问题“爸爸的月工资是5000元,如果按个人所得税法规定,每月收入扣除800元后的月部分,按照百分之五的比例缴纳个人所得税,爸爸该月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多少?”,学生会很快地求得税额。教师结合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具体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规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 结语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知识,提炼数学模型,找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还应该完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断地加强练习,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刘宝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9,3(10):123-125.
[2]吴奎.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速读,2018,8(12):55-56.
[3]姚远.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2017,8(3):99-101.
作者简介:
韦绍江,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广西南丹县月里镇牙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