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堂评价的功能
2020-09-22王韵陈辰
王韵 陈辰
摘 要:混合式教学的发展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新的课程体验。评价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延伸出了新的维度,对教师的评价素养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出现教师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却没能提高教学评价水平,导致学生学习质量下降的现象。因此,文章通过分析评价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评价方式与评价目的的关系和评价量表与学习动机的关系,从课堂评价承担的课前反馈、课堂总结、课后启发三种功能中探讨教师评价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评价素养;课堂评价;混合式教学
评价贯穿教学活动整个过程。随着混合式课堂的广泛开展,形成性评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教师的评价素养要求日益提高。形成性评价中包含了作业和阶段性测试的量化评价和对学生课堂活动的评价。对课堂表现的评价不仅仅体现在口头评语,还要客观地反映在分数上,以到达以评促学的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有不少学生对混合式教学中的有些学习活动提出质疑,例如某论坛时常出现以下观点:
“老师上课没有东西讲,只會让学生做报告。”
“每堂课都是学生在讲,老师做简单点评,但学生的观点本来就不成熟,不喜欢这种方式。”
“PPT学生做学生讲,学生都会了要老师干吗?”
出现这样的反馈,一方面源于部分学生仍未从传统被动式学习的观念中转变,另一方面则是教师缺乏评价素养造成的。
廖宏建(2017)在其混合教学胜任力词典中将评价素养定义为“为了促进学习和自身发展,对学习活动及效果进行客观、公平、准确、全面、及时的评价,并就是否实现目标进行判断和反馈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意识、知识、能力等”。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混合式教学基本流程中,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比之传统教学更具多样性,因此“准确性”“适用性”“及时性”对教师实施评价是一大挑战。并且,混合式教学评价强化学习过程的考核,其特征是将线下学习活动和团队协作成果评价与线上学习平台数据分析相结合(李逢庆、韩晓玲,2017)。教学不同阶段所需的评价素养不同,课堂教学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是整个混合式教学流程中学生与老师唯一面对面交流的环节,教师在此阶段实施的评价既有对学生课前自学的反馈,也包含课堂学习成果的总结,还承担着启发课后反思的作用。文章将从这三个方面讨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课堂评价素养。
一、 课前任务反馈
实施课堂评价应反映评价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教师在做混合式课程设计时需要把握课前任务与课堂活动及整体教学目标的相关度,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为学生搭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阶梯。如果学生在课前实际完成了任务,但未能理解到课前任务对其知识体系构造的帮助,有可能会产生排斥心理。教师可通过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联系。
并且,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前自学与师生课堂互动占据同等比重,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学成果,正确对待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认真履行评价职责,令学生从课前阶段顺利过渡到课堂学习。
二、 课上即时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促学。混合式教学鼓励教师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但哪种教学活动适用于哪种评价方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在此情况下,若教师倾向于使用单一的评价方式、或使用的评价方式不符合该活动的教学目的,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考虑学生实际应用,合理选择或设计评价方式。对概念性的随堂测评,适用唯一的评分标准,确保公平公正;而对于个性化、启发性的活动,使用分数评价的同时,应适当解释评价结果,提出学习建议。
无论教师采用何种评价方式,都应给予学生即时的反馈。只有获取了上一阶段的成果反馈,学生才能及时调整策略,投入到下一层次的知识构建。评价滞后可能导致学生做无用功,不利于有效学习。
三、 评价反思
多样的评价方式会让学生产生不同期待。如果付出的努力与评价产出(如评语、分数)不平衡,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制定明确的评价量表,让学生在课前了解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一定程度上能引导学生为达成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行为或学习强度。并且,混合式教学普遍采用线上平台记录学情,给教师课堂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撑。教师可以直观掌握学生的实时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反思其学习行为是否有效、哪些方面知识技能还存在不足。因此,课堂评价虽然是为了总结课前及课堂学习成果,但并不是一次学习活动的终结。教师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手段进行评价,为学生指明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评价结果也启发教师自己为之后的教学设计做出调整。
四、 结语
评价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有效的评价对学生学习具有正面的导向作用,也能引导教学的发展方向(余燕平&邹园平,2019)。综上所述,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师在实施课堂评价时,应具备以下评价素养:对课前任务的评价中帮助学生搭建学习行为和学习目标的桥梁;在课堂活动中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通过评价启发学生对学习策略的选择;掌握数据分析技术,反思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李逢庆,韩晓玲.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08-113.
[2]廖宏建.高校教师SPOC混合教学胜任力模型:基于行为事件访谈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7(5).
[3]余燕平,邹园萍.高校混合式教学课程的学习评价体系探索[J].高教论坛,2019(11).
作者简介:
王韵,陈辰,四川省遂宁市,中国民航飞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