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课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0-09-22朱秋庭刘学红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刀叉学习效果礼仪

朱秋庭 刘学红

实践活动课程特有的活动方式对传统文化学习来说具有独特的价值——“用中学”与“系統学”各得其所,深度学习与体验学习相得益彰。因此,学校开设了“箸”文化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经历文化符号“感知—理解—认同”的过程,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在实处。

1.确定主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生刚看到“箸”这个字时,全都不会读,意思更是说不清楚。我通过一则谜语让学生明白了这个字的意思(三千多年前古人对筷子的称呼)和读音(“zhù”),然后让学生思考并提问。我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最终形成了六个主题的探究活动——箸之“史”、箸之“类”、箸之“礼”、箸之“用”、箸之“文”与箸之“比”。接着,我问学生:“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和主题是哪些?请大家从中选择2-3个主题进行自主学习,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完成两次读书笔记,然后进行交流。”学生经历了之前的学习,获得了关于“箸”的知识,对“箸”的兴趣更加浓厚,问题也更加深入,因此,我们再次确定六个主题的主问题,围绕主问题再选择学习主题,根据主题确定分组,从而形成学习小组。

两次主题选择,是对学生先期独立学习的指导,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再次的选择更有针对性、更具准确性,不仅让研究的问题更有深度,而且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深度学习打下了基础。

2.解决问题,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在实践活动课程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在事实、经验的获取中形成各种素养的过程。例如,外教课上,老师呈现了一幅外国人进餐的图片,很多学生产生了疑惑:为什么吃一顿饭要准备那么多器具?教师解释后,学生继续追问:这么多刀叉都会用到吗?怎么用?大大小小4个杯子,一顿饭都用得上吗……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我把这个问题交给了“箸”之礼这一组,让他们思考:“箸”与“刀叉”在使用方面有哪些礼仪文化?学生通过采访外教老师、查阅资料,了解了用“箸”和“刀叉”的礼仪,同时明白了西方礼仪强调实用,表达率直、坦诚,东方人以“让”为礼,更为谦逊和含蓄。这样,学生对中国的餐饮礼仪和互敬礼让的美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自觉践行中华文明礼仪。

3.科学测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课程结束时,教师设计了一份课程学习报告单,分别对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评。例如,针对学习结果的测评,教师列出了三项任务,难度系数逐步增加,学生可以任选一项完成:你在和同学的合作中,或者在现场展示时有哪些收获和想法,写一写;你眼中的“箸”文化内涵或价值是什么,在现代生活中有哪些表现;2015年上海将“箸”申请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请完成一份报告,向评委们介绍展示“箸”。这样的测评方式,不仅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让学生进行了深度思考,提升了传统文化学习的效果。

编辑 _ 汪倩

猜你喜欢

刀叉学习效果礼仪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不用筷子和刀叉怎么吃饭
莲心宝宝有话说
最后的晚餐
筷 子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