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地方课程育人价值 丰富立德树人实践途径

2020-09-22宋世云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海淀海淀区圆明园

宋世云

地方课程作为课程三级管理中的一环,在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建立了一种有机的连结,能更好地体现课程与社会经济、学生生活的联系,指向立德树人、整体育人。北京市海淀区在这个方面开展了积极深入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经验。

1.聚焦地方课程培养目标,合理规划地方课程结构门类

海淀区地方课程建设的思路是:继承历史、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坚持立德树人,遵循“人文海淀”“科技海淀”“绿色海淀”的课程理念,适应海淀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战略定位,增强课程与海淀社会经济发展及学生生活的联系,逐步建立内容开放、学段衔接,体现包括乡土乡情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科技创新教育、体育艺术教育、德育心理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六大方面的地方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海淀区着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市、区级地方课程整合重组为六大体系。乡土乡情教育,以《我爱北京》《探索海淀》《海淀区地理》《海淀历史与文化》《走近圆明园》为依托,形成了小学认识社区、了解海淀,初中熟悉海淀、了解北京,高中深入专题研究的学习梯度;传统文化教育,以市级地方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初、高全面开设为支撑,编写了《礼乐文明教育》区级地方教材,通过市教委初审进入实验阶段;科技创新教育,以区级地方教材《信息技术》和《中学生知识产权教育》为依托,体现海淀区基础教育与科技创新中心相适应的育人要求;体育艺术教育,使用《足球》《书法》《京剧》等市级地方教材;德育心理教育,使用区级地方教材《心理健康》和市级《中小学专题综合教材》《劳动技术》等地方教材;国际理解教育,借助基础教育国际化实验项目,编写《国际理解教育读本》。这六个方面的地方课程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培养目标相对接,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发挥育人合力和系统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依托地域优势资源,系统建设区级地方课程

近十年来,海淀教科院开创了具有海淀特色的、能够体现海淀地域自然与文化特点的地方系列课程。体现“绿色海淀”的地方课程有:《海淀历史与文化》《走近圆明园》《探索海淀》等贯穿小、初、高不同学段的地域文化课程。如小学的《探索海淀》综合实践活动读本中,“家在海淀”“西山风景”“皇家园林”“绿地公园”“香山文化”等超过多半的课程内容,就具备了让学生感知海淀区生态环境、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价值。初中《海淀历史与文化》地方课程中有“岁月悠悠话海淀”的单元,让学生了解海淀的山水、田园风光、环境的变化等,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走近圆明园》地方课程,要求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都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圆明园的自然环境、园林中的叠山理水、圆明园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体现科技特色的有《信息技术》《中学生知识产权教育》两套地方课程教材。

海淀区级地方课程教材的使用目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提供审定教材的模式,如《中学生知识产权教育》《信息技术》已经通过北京市审定在全市实验;《心理健康》《海淀历史与文化》《海淀区地理》《礼乐文明教育》是初审通过状态,其中,《心理健康》和《海淀历史与文化》正在审定过程中;《海淀区地理》《礼乐文明教育》是初审实验阶段。另一种模式是资源读本模式,如《走近圆明园》《探索海淀》《国际理解教育》等,主要依赖课程资源学生读本和教师课程资源包。不论哪一种使用模式,都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以及班团队活动进行了较好的整合。

3.丰富地方课程学习方式,切实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在指导学校实施地方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主张,地方课程的学习方式应该体现出与国家课程学习方式的不同,在学习方式上要与国家课程形成互补,注重直接经验的获得,凸显其实践育人的价值定位。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实地考察、问题探究,体验实践活动带来的收获与成长。

例如,在“探索海淀”的活动设计上,《探索海淀》实践活动读本中要求:“在老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和同伴们置身于山林之中,可以攀登,可以徒步,徜徉在天然氧吧里,在山水之间体验自然和人文的统一。”“在家长或老师帮助下,用塑料瓶采集水样带回家或学校,与自来水进行对比,观察河水取样的颜色、气味、透明度等,初步了解水质污染情况。”在实地考察之后,还让学生进一步研究,查阅资料后进行小组讨论——你考察的河流受到了哪些污染?了解政府在治理城市河湖污染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了让学生体验田园风光,资源读本还设置了“职业体验”活动,要求学生每年在春秋两季,到海淀公园、玉东公园或上庄等京西稻种植区,参与插秧节和收割节等实践体验活动,近距离接触京西稻。

这样的地方课程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从观察学习、考察学习到树立意识、参与行动,最终影响并改变自己的行为,实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4.贯彻三级课程“整合”思想,固化地方课程实施模式

北京市修訂后的课程计划提出了学科实践活动的要求,明确规定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时,凸显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实施。

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相关学科整合实施模式。一方面,整合知识性内容,如《海淀历史与文化》主要结合初中地理和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实施;另一方面,开发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如组织《海淀历史与文化》任课教师参观考察颐和园、长河、万寿寺,开发颐和园主题和“长河-万寿寺”主题活动资源。利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落实10%历史学科实践活动要求。从建筑、山水、园林、历史、宗教文化等不同角度指导学生确定研究主题。

以地方文化为主题,构建跨学科校本课程模式。清华附中上地学校发挥地缘优势,连续六年开展《走进圆明园》实践活动课程,每个阶段设置不同的活动主题,统整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生物、体育、美术等学科,形成了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形态,学生潜能和才艺得到彰显,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成果丰富,获得感明显提升。西苑小学开发了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小导游校本课程,语文、英语、道法教师共同参与,每周组织学生去颐和园、圆明园、海淀公园、香山双清别墅等资源基地为游客讲解“三山五园”文化,十年不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小学生。

地方课程之间相互整合的综合实践课程模式。清华附中从2012年起,就开设了《走进圆明园》校本课程,最初是在初一年级创新班开设,2015年之后,随着区级地方课程《走近圆明园》的实施,学校在全年级开设这门课程,以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实施。首师大附中初中校本课程博识课,秉承“博闻广见,卓有通识”的理念,以《走近圆明园》读本作为基本阅读材料,利用校本课程博识课的学时,设计并组织实施了综合实践博识课《探寻圆明园》课程。

多年来,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将北京市和海淀区的地理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社会实践、科学实践为基本内容,建设综合性地方特色课程,设计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在课改深化期,我们将继续探索地方课程实施的有效模式,使地方课程在规划、开发、实施、评价、管理等环节充分落实,为学生全面发展、快乐成长发挥更大的价值。

链接——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

结合区域特色,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创新地方课程实施模式,建设科技创新特色课程。结合《海淀区信息技术》地方课程以及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将原有的3-6年级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融入多元化的软件操作教学,结合学生需求创设教学主题和任务,开阔学生的科技视野,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创建与地方课程整合的综合实践实施模式,开展创意制作类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依托北京市“职业生涯规划”地方课程,结合紧邻高科技园区的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创设创新职业体验课程,以“理论学习+实践调研”的方式推进。

●北京市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

借助“三山五园”的地域优势,将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相结合,创造性地实施区级地方课程《海淀历史与文化》,开设学生必修或选修的“三山五园”课程,开展课堂内外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熱爱祖国的情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

在“星空教育观”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建立了包括自然探究类、社会探究类、传统文化类、身心健康类、安全与环境类、现代技术类六大类的“星空”课程体系,通过主题实施、多学科互动融合、课程群专项推进、跨学段贯通进阶的方式推进实施。培养具有丰厚人文底蕴、乐于探求科学真知、主动践行航天精神、自主创新发展、心怀家国天下的新时代建设人才。

编辑 _ 汪倩

猜你喜欢

海淀海淀区圆明园
梦回圆明园
海淀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五一”节前警示教育大会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海淀青少年们,欢迎回家!”
停课不停学 海淀青少展风采
海淀区科技主题公园建设与思考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里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