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成为没有天花板的舞台
2020-09-22夏青峰
夏青峰,北京中学校长,博士,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曾任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朝阳区教研中心副主任、朝阳区教委副主任。
每位校长都希望自己的学校能够成长出一批优秀的教师。可是,有些时候却事与愿违,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往往会反思,试着去寻找其中的缘由。有时候,我们也会很惊讶,为什么一位老师在这所学校时总是表现平平,而调到另一所学校后没几年就发展得那么好?
常听说,农村里一些人家养了几个孩子,这家的大孩子考上大学了,结果第二个孩子、第三个孩子也都能考上大学;而邻居家的大孩子没考上大学,结果第二个孩子、第三个孩子也都跟着没考上大学。其实,两家孩子的天资都差不多。学校也是如此,一所学校有了几个教学能手后,会产生连锁反应,接下来就会出现更多的教学能手。这就是一种“气场”的作用,学校要促进教师的成长,首先就要形成这种“成长气场”。
能否形成“气场”,与校长的胸怀有关;而能形成多大的“气场”,则与校长的眼界有关。
一所学校里,少则几十位老师,多则几百位老师,谁才有可能成为人才?校长能否去发现几个进行重点培养?这样也许是可以的,但校长自身的爱好与素养,会制约着不同类型教师的成长。其实,每个人都是“人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与潜能,校长工作的关键是让每位老师自己发现自己,而不是靠别人来发现自己,让教师自己拥有强烈的将“人材”变为“人才”的愿望。这就需要校长善于搞“运动”,通过校长的“运”,让全体教师都能“动”,如同挥鞭,校长“手腕一抖”,整个鞭子就甩起来。“运”在内,“动”在外;“运”靠智慧,“动”靠热情。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学校教师“成长的气场”才会慢慢形成。
“打开窗户,喜迎宾客”,是学校搞“运动”,促进“成长气场”形成的重要途径。好的“气场”需要新鲜空气,学校必须要打开窗户,不断地邀请客人来家中坐坐,尤其是邀请一些有思想、有水平的嘉宾来家中,与大家一起聊聊天,空气自然就会新鲜起来。经常邀请名师大家走进我们的课堂,与学生交流,与老师对话,在不断地交流与对话中,老师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不断向上、积极追求的冲动,当每个人心中不断地涌动着一股追求的激情时,“成长的气场”就慢慢形成了。
好的“气场”需要新鲜空气,但新鲜空气需要在对流中产生。开一扇窗户,请进嘉宾,让我们能听到外面的声音;同时,我们还要开另一扇窗户,让我们自己的声音也能够传出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拥有展示与交流的机会,“成长的气场”才可能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这一扇窗户能开多大,取决于校长的胸怀。
教师发出声音了,可如果发出了与校长不一样的声音,怎么办?要想学校里能出现优秀的人才,我们做管理的,就一定要能够倾听与包容。很多时候,校长总是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希望学校出现一批有思想的老师,可是老师一旦有思想了,就又总是扼制他发出声音。但真正的人才一定是有自己独特想法的,一定不喜欢人云亦云,不喜欢对校长亦步亦趋。实际上,校长的胸怀有多大,就有可能会涌现出多少优秀的教师。而校长的胸怀,往往是与我们本身的自信程度有关系,也与我们自身是否在不断成长有关系。所以,要促进教师的成长,校长首先要促进自己的成长,自己要成为“成长气场”的核心。
开放的、包容的、宽松的环境,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在教师成长过程中,校长要保持开放、鼓励的态度,要始终支持不同潜力和资质教师的成长。打个比方,几个猴子在树底下玩,关系很融洽,可是其中一只猴子不满足于现状,开始沿着树干向上爬,它想看得更远。但一旦它开始爬,就显得突出了,于是大家都看见了它的“屁股”,就议论纷纷——“这只猴子缺点這么大,还想向上爬。”在学校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事,这时,校长的态度就成了“成长气场”能否形成的关键。如果不能“放大优点,忽略缺点”,就可能会像猴子一样,把所有爬树的猴子都拽下来,大家谁也别动。
但是,校长支持教师成长也要有个度,不能太急功近利。刚看见一位老师有些潜质,就不断地给他加码,“拔苗助长”,结果这位老师反而累了,失去了成长的动力。真正的人才,一定是长时间地、慢慢地成长的。我们促进教师成长,一定要淡化功利的心态,不能让教师过度地追求名利,而是重在引导教师对教育规律、对学生成长产生更多的好奇心,从而不断地探索下去。
要形成真正的“成长气场”,在屋子里开一扇、两扇窗户,都是不够的,而是要拆除天花板,让学校真正变为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舞台”,让每个教师都处于舞台之中,去寻找、发现属于自己的角色以及意义,愿意发展多高、走得多远都是可以的。而校长做什么呢?让舞台更大,让舞台上的空气始终保持新鲜,让舞台上的氛围永远是宽松、和谐的,让每个人都能优雅而又积极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