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着中华文化给予我们的力量坚定前行

2020-09-22马静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风月中华文化偶像

马静

两个月来,中华民族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我与六年级毕业班学生、家长们坚持开展“亲子日记”活动,记录这段特殊时期的日常生活、心路历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真善美,坚定信念,为重返校园做好身心准备。返校第一课,我汇总大家在日记中的感悟,设计三个交流板块,用中华文化给予我们的力量,鼓舞、引领学生们坚定前行。

板块一:说一说——抗疫期间,你读了哪些诗?“认识”了哪些人?

很多学生在“亲子日记”中提到两句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隋唐时期绣在日本长屋亲王赠送给唐朝僧侣袈裟上的诗句。地虽远,但心相通,风轻云淡之间气象万千,温柔而充满力量。“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出自《诗经》中《秦风·无衣》。相比于“山川风月”的温暖,这八个字更加贴切感人,也更加鼓舞士气。

也有学生在特殊时期重读了一些诗词,重新“认识”了一些人。春博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今日,我自学《定风波》,对苏轼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查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原来是他被贬官到黄州(今黄冈)时即兴创作,表达了面对人生风波的泰然豁达。黄州发生瘟疫,苏轼身处险境,没有选择自保,而是求得良方,治好众多受难百姓。后来到杭州做官,也是赶上疫情,他又自掏腰包,捐出黄金五十两,建造隔离点(名为“病坊”)。原来苏轼不仅是一位大诗人,更是有作为的好官啊!”

你看,中华文化并不是呆板的文字、人物,而是一脉相承的精神,是植根生活的情愫。

板块二:聊一聊——抗疫期间,你的新榜样、新偶像。

“偶像”“榜样”等词汇多次出现在学生的日记中。莫骞同学写道:“前些天媒体采访时,钟爷爷告诉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但1月18日,已经84岁高龄的您为了应对新冠病毒,义无反顾地坐上了开往武汉的列车。听妈妈说2003年“非典”疫情就是您带领团队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钟爷爷,您知识渊博、医术高超,国难之时敢担当!为您点赞!您是我的新偶像!”

学生日记中提到的榜样还有很多,甚至是一些不知道姓名的人。是呀,看那生死之间,平凡的医务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勇赴前线;疫情面前,普通劳动者挺身而出,甘愿奉献。这些最美逆行者和城市保卫者,都和钟南山爷爷一样,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值得我们崇敬的人。

板块三:谈一谈——怎样把抗疫期间攒的这股劲儿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在“停课不停学”期间,我和学生、家长保持日记沟通习惯,并通过班级微信群分享“亲子日记”近7万字。在交流中,很多家長都谈到孩子仿佛变了个人:原来不太关心家人,现在追着买菜回家的家长,帮忙消毒;以前不爱干家务,现在切菜、擀面,俨然成了“小厨神”;以往一提学习就打蔫儿,现在主动阅读、勤练计算,甚至为自己规划起初中的学习生活。家长很纳闷:“孩子好像身上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我很欣慰:这不正是教育本该有的样子吗?

因为我们给了孩子广阔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所以他们如同攒着一股劲儿,这股劲儿就是对自我的重新认知、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生活教人,文化育人”,此时默念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心中有一种别样的情怀。这一次,生活真的教会我们很多。而我们,依然会前行!带着中华文化给予我们的力量坚定前行!

编辑 _ 王雪莉   汤灏   于萍   汪倩   李刚刚

猜你喜欢

风月中华文化偶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偶像报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此事无关风月
我的偶像
出卖偶像
柳湘莲:一身风月不染尘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妆成几阙风月寻
偶像们都恋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