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的提出依据与重大意义
2020-09-22黄娟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新思想,它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就是发展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形成绿色生态、生产、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生态、生产、生活体系,营造绿色生态、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生态美丽、生产美化、生活美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生态之美、生产之美、生活之美。这是一条生态优先、“三生”和谐、“三美”合一、人民幸福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提出历程、历史依据、现实依据、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来看,提出并实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现代化强国与中国梦、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共同建设美丽生态地球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展道路;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0)04-0005-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并强调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新思想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就是发展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形成绿色生态、生产、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生态、生产、生活体系,营造绿色生态、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生态美丽、生产美化、生活美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生态之美、生产之美、生活之美,这是一条生态优先、“三生”和谐、“三美”合一、人民幸福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之路。[1]本文着重分析探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的提出历程、主要依据与重大意义。
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的提出历程
人的思想认识不可能一成不变,新观念的提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一个时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必然经历新观念与旧观念并存、新观念最终战胜旧观念的过程。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生态瓶颈制约,党和政府先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其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思想经历了探索、酝酿与提出的过程。
(一)20世纪90年代绿色发展道路的探索
20世纪90年代,我国顺应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呼吁,作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承诺。1994年,我国出台《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指出中国不能重复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来换取高速度的經济发展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这意味着,中国不仅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而且也不能走建立在牺牲资源环境基础上生产生活发展之路。同时党和政府在多个重要文件中反复要求,“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2]。上述观点中都涉及生产发展、生活消费、生态环境三大要素,而且都将生态环境放在生产发展与生活消费之前,要求生产生活建立在资源生态环境基础上,生产生活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优先是认识处理“三生”关系的首要原则。
(二)进入新世纪以来绿色发展道路的酝酿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多次要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目的是确保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下生产与生活。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中国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3],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工业绿色化道路或绿色工业化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增长方式、产业结构、消费模式”[4];党的十八大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确保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下生产生活”[5];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6]24。这些文件中提法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涉及生态、生产、生活三要素,且都将生态环境置于生产与生活之前,都要求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绿色发展,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与绿色生活方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已经呼之欲出。
(三)新时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的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色发展新理念,以及探索绿色发展道路等新思想。他曾经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提出过,“中国必须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要走绿色发展道路,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7]3。”在这些观点基础上他最终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新思想。2016年、2018年,习近平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6]33,“长江经济带应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8]。2019年,他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要求,“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9]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东部浙江、中部山西、西部陕西考察,反复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的提出依据
“持之有故,言之有理”,有根有据才能令人信服,提出新的主张要有科学依据。发展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环境不断变化,发展道路必然因时而异,只有根据新形势新变化提出新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发展的新跨越与新目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的提出,具有充分的历史、现实、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生态兴衰决定文明兴衰
以史为鉴、知古鉴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10]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告诉我们生态环境兴衰决定人类文明兴衰,一部生态兴衰史就是人类文明变迁史。
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与自然并存、交流、共生的发展史。”[11]古埃及等文明古国均起源于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正是有了“生态兴”才创造出灿烂文化实现了“文明兴”;楼兰古国等古代文明因资源耗竭、环境破坏即“生态衰”而导致了文明的衰落或转移等“文明衰”。 恩格斯对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早有认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了不毛之地。”[12]998人类文明的兴起与衰亡,无不证明着生态环境决定人类文明,昭示着生态环境对人类文明的优先性。这就告诉我们,资源粗放利用、自然过度开发、污染疏于治理必将导致生态环境衰退继而引发人类文明危机。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教训。前苏联在7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中,不自觉地走上了传统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增长却付出了生态环境代价。生态社会主义者萨拉·萨卡认为,“对环境的过度剥削和对环保运动的压制,以及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退化是前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崩溃的原因之一。”[13]切尔诺贝利核爆炸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它将无数苏联人对美好生活憧憬挥刀斩断,成为压垮苏联社会主义的最后一根稻草。戈尔巴乔夫在纪念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周年文章中指出:“20年前这个月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可能成为5年之后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其重要程度甚至要超过我所开启的改革事业。”[14]我们要牢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如果生态环境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处理必将演变成为重大政治问题。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抑或未来,良好生态环境都是人类文明的先决条件,生态环境变迁决定人类文明兴衰更替。水既可载舟,亦可以覆舟;生态环境,可载文明之舟,亦可覆文明之舟。中华文明已有5000多年历史,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我国资源、环境、生态能否可持续发展。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是关乎中华民族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二)生态世情国情民情使然
世情、国情与民情是进行科学决策的主要依据,表现在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各个方面。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世情、生态国情与生态民情形势十分严峻,如果继续走工业文明发展道路将无法应对一系列现实问题。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新趋势、应对我国生态环境新挑战、满足我国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生态世情使然。世情是指一个国家面临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基本情况和特点,生态世情主要指我国面临的世界资源、环境、生态情况与特点。从1970年起,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生态的需求就逐步接近自然生态供给能力的极限值,在1980年首次突破极限形成“过冲”以来,人类生活中的大自然的生态赤字不断扩大,到2012年已经需要1.5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正常的生存与发展需要。[15]随着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态危机成为全球性问题,资源环境生态危机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近年来,围绕资源生态环境的竞争、博弈、斗争日趋激烈,中国“资源威胁论”“气候威胁论”“生态殖民主义”等不绝于耳,发达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等种种措施阻碍我国发展,中美贸易战中资源环境生态元素妨碍中国发展。探索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新道路,才能应对全球资源环境生态严峻形势、中外资源环境生态与绿色发展等领域冲突。
生态国情使然。国情是指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国情,不同国情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国情是一个国家构建现代化理论、指导现代化实践的基本依据,科学认识国情和国情变化是国家制订正确现代化战略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快速成长为工业经济大国实属罕见,但付出的资源生态环境代价也世所罕见。当前,“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并且独特的地理环境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说基本国情,这就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10]而且能源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承载能力不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短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16]面对我国资源环境生态基本国情,我们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新道路。
生态民情使然。一般来说,民情是指民众的心情、愿望以及生产、生活等情况。生态民情大体指民众生态愿望、环境期盼等方面情况。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既希望安居、乐业、增收,更渴望天蓝、地绿、水净;群众既求温饱、谋生计也盼环保、要生态。生态环境需要成为我国人民基本需求,生态环境权益成为人民大众基本权益,生态环境幸福成为人民群众基本幸福。然而,群众对雾霾频发、垃圾围城、饮水不安全、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反映强烈,“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7]9-11。生态环境需要日益增长,生态环境产品供给不足,生态供需矛盾已经成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提出,正是我们解决生态供需矛盾,回应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现实要求。
(三)理论发展完善的內在需要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提出与实践,既是生态兴衰决定文明兴衰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态世情、国情、民情的客观要求,还是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理念自身完善的内在要求。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实现生态文明理论逻辑自洽、体现生态文明理论发展规律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7],人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为人类提供生产与生活资料。坚持自然优先、生态优先,在生态环境基础上生产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要求。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诞生20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自然给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料来源,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18]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生态(自然)、生产、生活的辩证关系,生态优先才能确保生产与生活的可持续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三生”观的继承与创新。按照中国人的文字习惯,生态文明就是生态优先基础的人类文明,绿色发展就是绿色引领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逻辑自洽。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是认识处理好“三生”关系。目前,大致存在两种不同的“三生观”:一种是生态优先的“三生观”。党的十七大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增长方式、产业结构、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要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党的十九大要求“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将生态或绿色置于人民生产生活之前,体现的是“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观”。另一种是生产优先的“三生观”。从党的十六大报告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其他相关文件,我们反复强调要走甚至提出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表述将生产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将生产置于生态与生活之前,反映的是“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观”。理论存在的前提取决于理论自身逻辑的自洽,既然生态文明是一种生态优先的人类新文明,那么生态文明道路一定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而不应该是生产优先的“三生”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道路不断探索的结果。探索性是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特征,人类认识发展道路不可能一步到位。人的认识过程是螺旋式上升运动,对人类发展道路的认识也不例外。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过程中,我们先后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到20世纪90年代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再到新世纪的生产、生活、生态的文明发展道路。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来说,第一阶段我们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第二阶段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第三阶段我们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意味着,世界上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需要根据自身实际、结合时代条件,不断探索完善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产优先文明发展道路,转向“生态美丽、生产美化、生活美好”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然结果。
(四)国内外绿色发展实践探索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实践是认识或理论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根本目的。实践对认识与理论来说是第一性的,它在历史上、逻辑上都先于并决定理论。新的理论,只能来自于新的社会实践,是对新的事实的概括与总结。国内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实践探索,为我国开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提供了实践依据。
国外绿色发展实践探索。为应对2007年以来全球金融经济危机,联合国和国际社会提出实施绿色新政,北欧、德国、日本、新加坡等众多国家与地区纷纷探索绿色发展实践,取得了良好成绩积累了有益经验。一是北欧绿色发展实践。北欧国家是世界发达国家的突出代表。这些国家节约利用资源、有效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绿色企业,培养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习惯,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和谐共赢,较好探索了生态美丽、生产美化、生活美好的绿色发展道路,在全球经济指数、环境指数、幸福指数排名中均位列世界前茅,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要求各国“学习北欧经验”[19]。二是新加坡绿色发展实践。新加坡是亚洲发达国家的代表,其绿色发展实践探索在全球独树一帜。新加坡坚持生态立国、绿色兴国,统筹推进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发展,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得益彰,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幸福城市”等美誉,成为许多国家和众多城市的学习典范。
国内绿色发展道路探索。我国不少地区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大致形成了南方绿色发展模式即保护绿水青山再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北方绿色发展模式即改善生态环境再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一是南方绿色发展实践。浙江省是“两山论”的诞生地,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先行者。安吉开创了美丽乡村建设先河,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立县、绿色发展,发展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实现生态美丽、生产美化、生活美好,成功探索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道路。丽水坚持生态优先、立足生态禀赋,践行“两山”理念,成功创建了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发挥引领与模范作用[8]。二是北方绿色发展实践。河北塞罕坝、山西右玉等地区,通过多年生态环境改善将荒原和沙漠变成绿洲,再将绿水青山不断转换成金山银山,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和谐共生。王文彪领导的亿利资源集团,在库布其沙漠治理中成功探索了治沙、生态、经济、民生平衡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生态、生产、生活幸福感。
三、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的重大意义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与正确把握当今中国从工业文明黑色发展道路向生态文明绿色发展道路全面转轨的必要性、迫切性与艰巨性。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提出并实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现代化强国与中国梦、迈向生態文明新时代、共同建设美丽生态地球具有重大意义。
(一)满足人民幸福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
人民至上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实现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与归宿。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生态贫困更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且日益广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生态幸福、生产幸福、生活幸福要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提出并实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是满足人民生态幸福、生产幸福与生活幸福的根本途径。
满足人民群众生态幸福需要。当前,我国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日益增长,生态幸福需要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这是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历史使命。满足人民生态需要、提高人民生态幸福,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引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环境产品,确保人民在优美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具体而言,就是要发展绿色生态实现生态美丽,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10],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满足人民群众生产幸福需要。生产劳动原本是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劳动“给每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机会”,劳动将“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12]681目前,生产劳动幸福尚未成为我国人民真实体验与普遍追求。提出并实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特别是发展绿色生产实现生产美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发展方式,营造优美生产环境劳动环境,才能让生产劳动从谋生手段转化为人的发展需要,才能让生产劳动成为人民幸福之源乃至幸福本身。
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幸福需要。生活幸福是幸福美好生活的主要内容,一直以来却被误以为是唯一的内容。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追求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追求绿色健康的物质生活,表现为绿色饮食、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二是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追求,表现在开始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豐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社会生活等,追求生活内容的丰富与生活品质的提高。满足人民生活幸福美好需要,就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点培育人民绿色生活习惯,丰富人民群众生活内容,营造绿色健康生活环境。只有绿色生活、全面生活才能使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二)实现现代化强国与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密切相连,现代化理想寄托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中国现代化进程预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0]279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经济的繁荣昌盛、文明的高度发展,民主的健全完善、和谐的社会氛围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中国道路面临的内在困境之一,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不可持续发展压力构成的“极限困境”[20]93问题。中国梦就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现代化之梦,这个现代化之梦是红色的,也是绿色的。[21]中国梦与现代化密切相关,现代化就是中国人的梦想,实现现代化与中国梦就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
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认识现代化目标经历了三个阶段:党的十三大到十六大是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党的十七大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从三个现代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五个现代化,现代化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创新之一,是将“美丽”确立为现代化奋斗目标,而且提出了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直以来,我们对现代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缺少考虑,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现代化发展之路。然而,“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欧美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7]3走老路实现不了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必须走新路,“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和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22]。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建成生态文明的绿色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没有生态文明就没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实现中国梦离不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强有力支撑。资源充足、环境优美、生态美丽,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根基。托马斯·弗里德曼曾经指出:“中国梦必须区别于美国梦,美国梦背后是惊人的、不可复制的资源消耗,如果中国梦与美国梦一样,那么人类将需要再有一个地球。如果中国梦能以绿色环保方式实现,将会鼓舞其他国家,也将比美国梦强大。”[23]如果中国继续走工业文明的传统发展道路,那么现有资源环境生态将难以支撑民族复兴。提出并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在现有工业文明基础上,通过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强国,为民族振兴和崛起奠定坚实的文明基础,从新的文明中吸取强劲的民族复兴动能”[24],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走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根本路径
我们不仅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而且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建设各领域,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新方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通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根本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说,“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还是生产优先的工业文明发展道路,“生态美丽、生产美化、生活美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是生态优先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刘思华教授指出:如果人类不想自我毁灭的话,就必须自觉地走超越工业文明的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新道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道路,是化解当今工业文明黑色发展危机的人类自觉的选择,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15]这是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决定的。
生态优先。生态优先,是绿色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前提条件。在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中,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料,“自然界是人类劳动的自然基础与先决条件”[25],“自然界为劳动提供资料,劳动把材料转化为财富”[26]。如果说过去人口稀少、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人类生产生活发展可以不顾及自然环境的话,那么今天资源约束趋势、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瓶颈的背景下,我们谋求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资源环境生态状况。在生态、生产、生活关系中只能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生产生活必须优先考虑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只有生态可持续才能实现生产生活可持续发展。
“三生”和谐。“三生”和谐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主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等[9],这些论述科学揭示了生态、生产、生活三者辩证关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既要求生产绿色发展,发展绿色生产;也要求生活绿色发展,发展绿色生活;还要求生态绿色发展,发展绿色生态。其中,绿色生态是前提,绿色生产是途径,绿色生活是目的,绿色将“三生”连成一体,绿色确保“三生”和谐共生,这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内在要求。
“三美”合一。生产优先文明发展道路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不同,其中之一,是两条道路对“三生”的要求不同。生态由“良好”变成“美丽”,“美丽”已经成为现代化奋斗目标,生态目标不应停留在“良好”,“美丽”才是绿色生态建设目标。生产从“发展”变成“美化”,是说生产应该按照美的规律发展,要用美的方式生产美的产品与环境。生活从“富裕”变成“美好”,生活不能只有物质富裕,需要追求丰富全面生活、生活在宜居生态环境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生态、生产、生活“三美”合一的美好社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才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四)提供中国方案建设美丽地球的根本途径
建设美丽地球是国际社会共识。应对气候危机、维护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日益成为影响中外关系乃至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建设绿色家园、共建美丽地球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梦想,“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6]25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绿色发展,是一场世界性革命,是世界发展的新未来、新道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7]131中国提出并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对于建设生态美丽地球具有重要意义。
为建设美丽世界提供中国智慧。面对全球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趋势,中国主动积极参与全球绿色发展行动,不断强调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为全球绿色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一是主动参与国际绿色治理行动,包括积极引导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倡导引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参与制定并认真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向联合国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二是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新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发展绿色能源、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取得重大进展;“光盘行动”“共享单车”、绿色出行等绿色生活大力推行;特别是塞罕坝绿色奇迹、库布其治沙经验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获得联合国环境署授予的“地球卫士”等荣誉,其中,库布其经验作为全球治沙典范向世界各国推荐。
为建设美丽地球作出中国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在我们这个13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10]用生态文明点燃人类新文明之光,以生态文明引领世界未来,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使命,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新的伟大贡献![27]随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绿色贡献也就成为中国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国绿色发展实践及其道路探索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验,正在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积极作为,将惠及世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成功范例”[28]。中国率先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必然可以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为推进全球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丰富内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8-30(01).
[2]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464.
[3]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6.
[4]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
[5]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8] 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6-14(02).
[9] 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N].内蒙古日报,2019-03-08(02).
[10]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4-19.
[11] 梅雪琴.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 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28-64.
[14] 梁强.切尔诺贝利的政治意义[J].南风窗,2006(5):72-74.
[15] 刘思华.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道路与模式的时代特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8):33-38+90-91.
[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5-56.
[18]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19] 黄娟,等.北欧国家绿色发展的实践与启示[J].经济纵横,2015(5):122-125.
[20] 欧阳康,等.中国道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1] 李君如.中国梦是红色的也是绿色的[J].中国企业家,2008(14):56-57.
[22] 郇庆治,李宏伟,等.生态文明建设十讲[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4:49.
[23]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J].对外传播,2012(12):49.
[24] 赵凌云,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50.
[25] 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修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
[2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3.
[27] 余谋昌.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5-11.
[28] “美丽”代表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国际人士积极评价中国加快推進生态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18-02-05(03).
责任编辑:叶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