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动的社会文化本原揭开博物馆学习的奥秘
2020-09-22王婷郑旭东
王婷 郑旭东
近年国内科技馆的建设热潮迭起,前往科技馆参观的人数不断增长,随之而来的诸多问题引起了相关领域的关注。比如观众在场馆中做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是否发生了有意义的学习,存在哪些阻碍学习发生的现实因素,如何充分释放博物馆的教育潜能等。《解读科学中心与博物馆中的互动:走向社会文化视角》一书为我们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答案。该书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有关博物馆互动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为理解博物馆学习提供了多种创新性视角和启发性思考。与以往大多数研究所秉持的理论框架与方法取向不同,该书摒弃了传统的前后对比式,从互动的社会文化本原入手,寻找能够开启博物馆学习机制的密钥,进而发现可以将理论洞见转化为推动博物馆教育实践转型的进路。
全书由11篇论文构成,关涉了不同情境、不同层面的博物馆互动研究。按照研究主题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1)总体观点与基本立场。社会文化理论何以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视为理解博物馆学习的理论框架?出于对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求解,作者首先通过介绍人工制品的性质、人类中介的潜能等,引出两个非常关键且极具社会文化主义色彩的概念:中介手段和中介行动。在此基础上,通过剖析人与人工制品、人类中介之间的互惠相依关系,构建了博物馆场景下的互动与学习模型。该模型不仅为我们阐明了博物馆学习研究的认识论起点,而且向我们澄清了博物馆学习研究应当遵循的方法论立场。博物馆中的互动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和促进因素,而认识不同情境、不同层次的互动则是理解博物馆学习的前提。但互动是过程性的,这个过程由观众与他们所拥有的各种中介手段之间的关系决定。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想推动博物馆学习的研究走向深入和具体,就必须将博物馆中的人际互动、人与展品的互动以及展品的特殊属性一并纳入研究范畴之中。
(2)展品是教师教育的重要资源。博物馆中的科学教学具有复杂性,需要采取创造性、技巧性的方法和策略,而现实中,不论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还是科学教师,在他们的实践中似乎都没有对这种高度复杂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主要通过向观众机械地讲解展品,来体现自己在博物馆中的权威身份。而科学教师则主要通过向学生布置参观任务、组织参观路线、管理参观纪律等,来维护自己在博物馆中的主导地位。本书透过教师与展品的互动,论述了如何利用展品促进博物馆工作人员和科学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之路。书中引入了反思性实践、最近发展区、学习支架、实践共同体、对话协商等概念,解释了实习教师和在职教师在组织博物馆参观活动中的具体表现。透过分析案例和会话片段,相关从业人员可以从中找到些许共鸣,并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职业使命和专业发展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3)对学校组织实地参观的关注。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的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与正式教育有所不同的学习体验,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大多按照社会文化取向的理论发展。因此,作者基于社会文化的方法,从学生与特定展品、展览项目的互动中,找到了一些线索和证据。这些线索和证据从侧面反映了参观展品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在互动类展品前,学生通常把焦点放在操作展品上,而并非将展品与科学内容、科学原理建立起关系上。作者指出,在学校组织的实地参观中,博物馆与学校是密切合作的关系。一方面博物馆应当改变只提供参观服务的形象,另一方面学校应当改变仅从博物馆中获取资源的做法。双方必须拥有共同的愿景,切实推动馆校结合项目的开展,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手段与教育机会。
全书诉诸社会文化取向下的一些经典理论,以发生在博物馆中的各种互动为焦点,为我们打开了从互动的社会文化本原揭示博物馆学习奥秘的新窗口。相对国外而言,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比较薄弱,而本书为我国学界和业界同人提供了一个对话平台。在本书中,除理论洞见之外,研究问题的视角与方法同样值得关注。在11个研究案例中,不仅展现了社会文化理论在博物馆学习研究中的广阔视角和巨大力量,还同我们分享了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可以继续追踪的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也激励着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扎根于博物馆教育实践场域,挖掘博物馆学习的育人功能,为我国博物馆教育创新发展寻找着力点。
书 名:《解读科学中心与博物馆中的互动:走向社会文化视角》
编 者:埃娃·戴维松、安德斯·雅各布松
譯 者:郑旭东、王婷
出 版 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