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规划展览馆中的观众沉浸式体验
2020-09-22冯楠张曦月王鹤蒙李怡婧
冯楠 张曦月 王鹤蒙 李怡婧
摘 要 聚焦长春市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城市发展历史主题展览,对观众的参观时间和行为等因素作综合考察,分析各展项对观众的吸引力、持续力及其内在原因。以时间为尺度,吸引力指数、持续力指数和带有个体化倾向的合影留念情况共同构成了丈量展项的坐标体系,折射出各展项在履行其展示、教育、娱乐等功能的能力,旨在倾听观众对展项组合的无声反馈,进而提出创造沉浸式体验的重要性,并期望为展示空间的沉浸式环境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城市规划馆 注意力 沉浸式体验
0 引言
“沉浸式体验”一词源于匈牙利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提出的“心流”状态,指当人全情投入一件事时会降低对时间流逝的敏感程度,积极的情绪便像水流一般源源不断。丰沛的内心体验带来绝对的专注,从而构建起多元、多面的场景,使人获得充实感和幸福感。沉浸式体验的营造方法大致分为两类:感官沉浸和交互沉浸。感官沉浸主要依赖于人自身的感知力,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与某种氛围接触,从而投入其中。交互沉浸则借助了外界因素,在互动中提升专注度,这里的互动不限于人与人,还包括人与物。
作为展览环境直接体验者的集合体,观众的行为是评估展览价值的重要参数。事实上,信息只有被注意到后,才能进入意识,若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即使再多的信息也不过是自娱自乐而已。城市规划馆是集规划展示、文化教育、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设施,其大多借用主线明确的叙述性展览引导观众由某一主题发散,在同主题展项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然而,内容的单一和固定,也为展览设计带来了挑战。从简单浏览到流连忘返,如何真正做到“身临其境”,促使观众主动思考,留下深刻的记忆?本文利用吸引力指数、持续力指数和带有个体化倾向的合影留念情况三项指标,试图对观众的沉浸式体验展开评估,探讨营造沉浸式体验的设计方法。
1 长春市城乡规划展览馆概况
长春市城乡规划展览馆的主体建筑由三组花瓣抱合而成,恰似从大地上萌发生长的花朵,寓意为“流绿都市中绽放的城市之花”,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室内空间层次丰富,以“绿叶”中庭为核心,跟随布展流线层层展开,营造出独特的展陈空间。立足历史人文、智慧发展、绿色发展的展示主题,突出城市发展历史、城市科学规划、城市未来探索三个方面,将建筑空间与展示内容有机契合,成为彰显城市活力的新地标。
该馆的城市发展历史主题展览分为六大展区:(1)序厅。“城市之花绽放”背景雕塑体现了简洁、大气的整体风格,反映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城市精神。(2)建馆历程。大致介绍了场馆的功能布局,详细说明了从设计施工到布展装修的重点难点及技术创新。(3)春城概览。设有春城概述、城市宣传片、领导关怀、城市基因墙等展项,直观展示了这座城市的显著特征。(4)品读长春。“从远古走来”讲述了长春地区自百万年前至和平解放的时间轴线,并通过场景复原的方式描绘最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榆树人。“城市年轮”运用图文展板和多媒体互动,依次表现了8个历史时期——设治前的长春、长春厅的设治、宽城子的形成与建设、中东铁路的规划与建设、满铁附属地的规划与建设、商埠地的规划与建设、伪都新京的规划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部分则解读了长春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近代城市发展亦独具特色。(5)百年长春。在“非遗文化”,历经岁月沧桑,拾览地方记忆,汇集53项技艺传承。在“老街复原”,古城墙、大马路、商铺邮局、衙门银号、民居旅店……古色古香的建筑复原,原汁原味的实物展示,传统技艺的现场互动,无一不是经典的长春符号。在“时光电车”,人在车中,景在窗外,倍感真实。(6)走进春城。大气磅礴的巨幅油画,拉开了当代长春荣耀的序幕。这里是“汽车之城”“軌道客车之城”,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看过去低调辉煌,看日后更是形势大好。这里是“电影之都”,倾注全力去实现那些流光溢彩的梦想,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七个第一”。这里是“雕塑名城”,以雕塑塑造文化,以雕塑沟通世界。这里是“科教之城”,在光学、应用化学、生物制品等方面的科研能力均居国内领先水平,是中国智力密集型城市之一,被誉为“东方波士顿”。
如图1所示,我们在展厅中选择了26个展项,于2018年10月—2019年2月,利用非参与式观察法对自由参观的观众行为进行了记录和分析。
2 观众特点、参观时间和参观路线
在本次调查中,行为观察最终得到126组有效样本,以观众类型的不同分为家庭(65.87%)、朋友(28.57%)和集体(5.56%),这里的集体指数量为10~20人的参观群体。就团体人数而言,以3~5人最多,占56.35%;其次为2人,大多是情侣或夫妻,占33.3%;再次为10人以上,占8.73%;以6~10人最少,占1.59%。
为了解观众类型是否对各展项的参观时间产生影响,对相关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城市年轮”“电影海报”“科教之城”3个展项的P值<0.05,分别为0.02、0.014、0.019,说明上述展项的参观时间存在观众类型的差异。如表1所示,以“城市年轮”为例,所有观众在此的参观时间都在60 s以内,其中没有参观的占44.44%,参观时间在20 s以内的占45.24%。从中可以看出,展板以图文说明为主,无法先声夺人,难以在短时间内“占据”观众的心灵。但可能出于教育和学习的目的,相对来说,家庭观众尤其是父母和孩子的组合,在展板前的参观时间更长一些。家庭观众特有的人与人的行为互动、语言交流,可有效提升观众与展项之间的交互,无论家长或是儿童在对话的过程中都伴随着不间断的思考,因此更容易获得沉浸式体验。
据统计,超过半数的观众(55%)并未选择馆方推荐的参观路线。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双重影响。一方面,观众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在参观时随心而动,其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状况会造成参观路线的差异;另一方面,展厅结构、出入口位置、引导标识等也会造成参观路线的差异。
3 吸引力指數与沉浸式体验
吸引力指数是衡量观众对展项注意力高低的量值,表示为对某一展示观看时长超过20 s的观众人数占观众总人数的百分比。
其中,有效观众样本是指对某一展示观看时长超过20 s的观众人数,观众总样本是指收集到的全部观众的数量。
由图2可知,在本次调查中,吸引力指数最高的前三名依次是“老街复原”“时光电车”“从远古走来”,三者的共性是宏大、精致,生动而鲜活地展示了某个场景,故而观众的停留时间也随之增加。吸引力指数最低的前三名“辉煌历程”“聚焦长影”“轨道客车之城”则皆为展板,且大多与多媒体或实物模型相邻。从中可以看出,展项对观众的吸引力既取决于其自身,还受到附近相同主题不同类型展项的影响,展项之间排列组合的重要性在此可见一斑。
4 持续力指数与沉浸式体验
如果说吸引力指数可折射出观众对展项是否感兴趣,那么持续力指数则能推断出观众对展项兴趣的持续程度,其表示为被某一展示吸引的所有观众参观时间的平均值。
其中,总有效时间是指观众注视某一展示的有效时间总和,有效观众样本总数指注视该展示时长超过20 s的观众总人数。
由图3可知,在本次调查中,持续力指数最高的前三名依次为“老街复原”“城市年轮”“历史建筑模型”。这三个展项的故事性都很强,将连续的要素凝固成历史的瞬间,引领观众穿越时空,陷入往昔的遐想之中。持续力指数最低的前三名则依次为“汽车之城”“第一汽车制造厂历史文化街区模型”“电影·人·城市”。这三个展项或是展板或是视频,但都与更有吸引力的展项相邻。例如,“第一汽车制造厂历史文化街区模型”位于“一汽风采”前,在参观的视线范围之外,常常被大家所忽略。从中可以看出,观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并且极易被分散,只有从信息接收者的角度合理安排展项,才能保证观众持续力的稳定。
5 合影留念情况与沉浸式体验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观众时常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相机等数字设备记录场馆内部的影像。这些带有个体化倾向的数字收藏活动不仅涉及拍照行为,并且也是观众沉浸在展览中的真实写照,可增强观众的代入感,从而起到自我转化的效果。由图4可知,超过半数的观众(64.29%)有拍照行为,其中拍人和拍物的比例接近,分别为28.57%和25.40%,既拍人又拍物的则占10.32%。
6 结语
城市规划馆作为展现城市风貌的名片,是盛放当地居民共同情感的记忆容器。城市标签在不同元素的完美融合中焕发生机,在每个观众的沉浸式体验中存续发展,以此滋养生长,常看常新。这就要求展览必须充分调动观众的感官,将简单叙事扩展到多角度并进,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出与主题相符的展示环境,增强观众与展项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深入研究史料,挑选代表性事件、人物,准确把握场景特征,使情境更具可信度。
研究发现,场景复原对观众的吸引力远远大于传统展板,其为观众掀开了历史的帷幕,真切感受已逝的年代和特定的环境。但逊色并不意味着失色,图文说明仍是帮助观众了解展览的重要辅助,是家庭实现教育功能的有效工具。同时,长时间沉浸在大面积、高密度的多媒体展项中会使观众产生参观疲劳,这时就需要佐以适量的静态展板,平衡总体的观展体验。因此,我们应当根据观众的实际需求,兼顾各展项间的内在联系,巧妙处理展项排布的详略主次。另外,还可通过优化参观路线的举措缓解参观疲劳,例如将长展线分割变短、缩小单个展区的相对面积、在各单元间设置休息区域等。
参考文献
[1]唐贞全.博物馆展示中的观众注意力引导——以“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为例[J].东南文化,2012(3):110-114.
[2]赵星宇,席丽,付红旭,等.个人意义映射与跟踪观察法在博物馆学习研究中的应用[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7(4):64-72.
[3]王红,刘素仁.沉浸与叙事:新媒体影像技术下的博物馆文化沉浸式体验设计研究[J].艺术百家,2018(4):161-169.
[4]Mihaly Csikszentmihalyi, Isabella Selega Csikszentmihalyi.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5]Cody Sandifer. Time-Based Behaviors at an Interactive Science Museum: Explo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eekday/Weekend and Family/Nonfamily Visitors[J]. Science Education, 1997(6): 689-701.
[6]Beverly Serrell, Roxana Adams. Paying Attention: Visitors and Museum Exhibitions[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1998.
[7]Gaea Leinhardt, Kevin Crowley, Karen Knutson. Learning Conversations in Museums[M]. Routledge, 2002.
[8]Shiloh R. Krupar. Shanghaiing the Future: A De-Tour of the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J]. Public Culture, 2008(2): 307-320.
[9]Stephen Bitgood. Attention and Value: Keys to Understanding Museum Visitors[M]. Walnut Creek: Left Coast Press, 2013.
[10]Eyal Dim, Tsvi Kuflik. Automatic Detection of Social Behavior of Museum Visitor Pairs[J]. ACM Transactions on Interactive Intelligent Systems, 2014(4):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