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锚点”破难点
2020-09-22濮梅
濮梅
摘要:为了提高“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的课堂教学效果,尝试将“锚点”探究教学法运用到该项目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找准动作技能提升的关键点,提高完成技术动作的正确性和投掷远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具体实施环节包括:创设情境——引锚,自主合作——探锚,归纳总结——悟锚,检测反馈——固锚,评价提升——省锚。
关键字:“锚点”探究教学法初中体育《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
“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是扬州市体育中考项目之一,对学生的动作技术准确程度和投掷远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该项目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在初中体育教材中,投掷实心球只在素质练习中或以游戏形式出现,尚未介绍“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的技术动作,这给该项目的技术教学带来一些困难;(2)对于活泼好动的初中生来说,单纯地投掷实心球是一项枯燥的项目,如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是该项目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3)教学过程中,易出现教师讲解过多、学生练习不足的现象,从而降低整节课的运动密度和强度;(4)学生易出现动作不协调、出手角度低、出手速度慢等问题,且动作技术的掌握经常出现“反复”的现象。
为了提高“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尝试将学校自主研发的“锚点”探究教学法运用到该项目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找准动作技能提升的关键点,提高完成技术动作的正确性和投掷远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锚点”探究教学法是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锚点”,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过程中,“消解”具体的“锚”,建构知识意义,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主轴,以训练为主线,通过引锚、探锚、悟锚、固锚、省锚等五个环节开展教学活动。“锚”,就是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事件或问题;“锚点”就是将真实的“宏观情境”下的“锚”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骤(小问题),每步一个探究活动(点),即“锚点”。
一、创设情境——引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与真实情况基本一致或類似的情境,并从情境中选出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锚”,以启动教学。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将学生熟悉的儿童玩具——水枪带到课堂上,首先抛出一个情境:“小王和小张两名同学比赛发射水枪,看谁的射程远。”然后邀请学生演示,使水枪呈3个不同的角度(平角、约35度角、约60度角)射水,得出“同样的力量,约35度角时射程最远”的结论,进行引出“锚点”——在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的练习中,如何由下而上协调用力,将球向前上方约35度的角度掷出,从而提高远度。
二、自主合作——探锚
由于学生之前进行过与实心球相关的素质练习和游戏,基本掌握了“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的持球方法和投掷方法,但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投掷远度并不理想。其原因有:(1)预备动作背弓不充分,未能完成超越器械(投掷运动最后发力前,人体支撑点以最快的速度赶超到器械的前面,使器械落于身后的身体姿势);(2)无法连贯地蹬地收腹、引肩挥臂;(3)出手角度较小,且不稳定。
据此,教师设计了3个小问题作为“锚点”:(1)怎样才能超越器械?(2)如何由下而上协调用力?(3)如何加大出手角度,并提高稳定性?
在教学技能的过程中,每一个“锚点”的探究活动都可遵循“自学尝试—合作交流—展示点评”的流程;但不能固化教学,而应根据各“锚点”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的重点进行调节或选用。
(一)怎样才能超越器械?
在“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的技术动作中,超越器械出现在预备动作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预摆不充分,上体、肩关节、手臂等部位没有充分拉开成“反弓”,没有完成超越器械,从而影响发力距离。
这个“锚点”,主要通过合作交流来消解。教师在统一讲解、示范之后,让学生两两一组,互相观察、纠错,反复练习,体会动作感觉,形成动作记忆。
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辅助练习手段:两人一组,面对面压肩、背对背背人、对抗拉肩;一人手持标志绳,一人弓步向后振臂,用球触碰标志绳。
(二)如何由下而上协调用力?
“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的用力顺序为:蹬地挺髋、挺胸引肩、收腹挥臂、抖腕拨指。而在练习中,很多学生会出现动作僵硬、用力脱节、用力不充分等错误,从而影响投掷远度。
1. 自学尝试。
教师分发教学卡片(如下图),学生四人一组,根据卡片上的动作要领、图解、动作口诀等内容自学动作。
2.合作交流。
学生两两一组,在规定区域进行持球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互相提醒动作要点。教师巡回指导。
在这个阶段,为了确保学生“一个不漏”地参与到练习中,保证练习的密度,教师须做以下两点工作:一是关注不能积极参与练习的学生,让组内其他同学给予帮助,发挥朋辈间的鼓励作用;二是关注难以开展讨论、练习和合作的小组,积极干预,帮助他们实施合作学习。
3.展示点评。
全体学生先按照教师的指挥,分成4个大组,听哨音进行集体投掷练习3—4次(集中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选择几名动作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个体展示,并加以点评。
在点评时,教师应对正确的动作(包括基本正确的或部分正确的)给予鼓励和肯定,并对错误的动作进行指导;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围绕动作要点进行同伴互评。
(三)如何加大出手角度?
在上一个“锚点”的“展示点评”阶段,学生出现出手角度偏低的现象。因此,将“如何加大出手角度”作为本节课的第三个“锚点”。消解这个“锚点”时,教师在每个小组的起掷线前大约一臂长的地方设置一个可以调节高度的标志线。“自学尝试”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调节标志线的高度,将标志线控制在头顶前上方(与水平线约成35度夹角)一臂远的地方,投掷练习时,将球从标志线的上方掷出,从而加大出手角度;“合作交流”阶段,组内成员互相提醒动作要点,并根据投掷的情况互相协助调整标志线的高度。
三、归纳总结——悟锚
归纳总结是教师在课堂任务终结阶段,引导学生对教学目标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行为方式。
在悟锚环节,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动作要点,并将关键词组合成动作口诀,方便学生记忆。同时,对于积极投入、不怕苦、不怕累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他们边学习、边思考,多练习、多体会,形成正确的动作记忆,提高动作的稳定性,争取早日达到“动力定型”(指人在反复重演某种活动过程中,逐渐建立的稳定的条件反射活动模式,其外在表现为动作习惯)的水平。
四、检测反馈——固锚
检测反馈是课堂实施“锚点”探究活动的延伸和继续,是对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一种检视。
由于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是封闭式运动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规范的技术和方法,还要保障练习的次数和体能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精讲,保证学生足够的练习次数,提高课堂练习密度,巩固单一身体练习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穿插体能练习或补偿性体能练习,保证课堂运动强度。
在固锚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层练习:目标线一致、起掷线不同,学生根据自己动作技能的掌握情况选择起掷线进行巩固练习;球的重量不同,女生和力量小的男生可以选择轻器械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巩固动作技能,另一方面可以让所有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振体育学习的热情。
五、评价提升——省锚
评价提升是“锚点”探究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包括自评、组评、师评。下表就是为本节课设计的评价表。
参考文献:
[1] 仇清泉,顾艳.“锚点”探究:让课堂驶入快车道[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
[2] 王瑶.“学、练、赛、评”在实心球单元教学中的实施[J].中国学校体育,2020(2).
[3] 周宝金.浅谈正面双手原地前掷实心球的教学[J].田径,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