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析形容词的语用含义和表达技巧

2020-09-22陶静娟

关键词:白杨树百草园形容词

陶静娟

摘要:文学作品中的形容词,可以描绘景物,烘托氛围;描摹人物,塑造形象;表现心境,抒发情感;创造意象,言外生意;描绘画面,增强色彩。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形容词的词义、用法,扩大形容词及其近义词的词汇量,在交际和写作中正确选用形容词,更好地发展言语思维。

关键词:形容词语用含义表达技巧

形容词主要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颜色、形状等特征或属性。形容词的语法功能是做状语、定语,也能做谓语。准确运用形容词,可以实现言语鲜明生动的表达。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形容词的词义、用法,扩大形容词及其近义词的词汇量,在交际和写作中正确选用形容词,更好地发展言语思维。本文围绕五个方面品析形容词的语用含义和表达技巧。

一、描绘景物,烘托氛围

文学作品要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使其深受感染,往往需描绘景物,烘托氛围。形容词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契诃夫的《变色龙》中有这样一段:“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分析这段文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先要求学生品析形容词,说说自己的体会。如“沉静”,形容广场空无一人,一片死寂;“无精打采”和“饥饿”,运用拟人手法,形容商店和饭馆门可罗雀,无人光顾。再问:这些形容词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有何作用?学生便感受到了冷清、萧索、死气沉沉的氛围,理解了其暗示沙皇统治下经济凋敝、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的社会现实。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段。教师先带着学生一起诵读,感受轻松、明快的笔调和清新、明丽、愉悦的氛围;再让他们想象、品味这段文字中的形容词,说说童年的鲁迅为何喜欢百草园。有学生说这里色彩缤纷,有绿色、紫色、黄色,还有菜花的金色;有学生说这里生机勃勃,油菜茂盛,皂荚树高大,鸟飞蝉鸣;有学生说这里非常有趣,蝉的叫声长而动听,叫天子飞得很高;还有学生说“紫红”表明桑葚已经熟透,一定酸甜可口;等等。教师适时追问:石井栏为什么是光滑的?有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为童年的鲁迅经常在石井栏上走来走去,滑来滑去,时间长了,就把石井栏磨得光滑了。可见,鲁迅小时候经常在百草园里玩耍流连。如此品析,学生能透过一个个形容词,感受百草园的氛围,充分体会到百草园是童年的鲁迅的乐园。

二、描摹人物,塑造形象

文学作品描摹人物,塑造形象,同样离不开形容词。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研读朱自清《背影》中的这段文字,设计主问题: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学生结合语境品析:“黑”“深青”,既渲染了祖母去世的悲伤氛围,体现父亲的哀伤,又表明了父亲的穷困;从“蹒跚”可看出父亲的衰老;“慢慢”“肥胖”描写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这些都反衬出了父亲的执着、慈爱。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这样两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其中,“烟火色”“苍苍”“黑”三种灰黑色,显出被烟熏火燎的脸色及满脸尘灰的情态。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描摹出卖炭翁的老迈、贫苦和艰辛。再看宫使,“黄”“白”鲜亮的暖色调与形容卖炭翁的冷色调形成鲜明对比,加上“翩翩”两字,塑造了宫使狂傲、嚣张、凶恶的形象。这样解读,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到了两者鲜明的对比,也体会到白居易对不同人物的情感态度。

三、表现心境,抒发感情

如何理解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中的“闲”字?诗人是真的悠闲吗?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体会诗人于雨夜之中等待相约之人的“闲”情。有学生认为长久枯燥地等待,而又不想睡觉,诗人肯定是十分孤独寂寞;有学生认为无所排遣时,只能敲着棋子继续傻等,诗人显得百无聊赖;也有学生体会到诗人失望焦躁却怅惘无奈的复杂心绪。这样结合语境,透过一个“闲”字,学生读出了文字背后细腻而丰富的感情。

茅盾的《白杨礼赞》中有三句话单独成段:

(1)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2)那就是白楊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3)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其中,“不平凡”反复出现,形成情感线索,贯穿全文。教学中,让学生画出直接照应课题的句子,体会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读出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之情。然后,分析课文: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三方面入手,发现了白杨树与北方抗日军民的相似点,理解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四、创造意象,言外生意

品读《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几句,教师介绍相关文化常识:“青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颜色,诗词中有很多‘青,如青天、青螺、青鸟、青女、青梅。‘青在古代文化中有生命的含义,是身份的象征。《子衿》选自《诗经注析》,‘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后因称学子、生员为‘子衿。用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青青——青绿色的衣领和佩玉的绶带,借代青年男子的形象。从色彩和配饰看,这应该是一个儒雅稳重的读书人,对方的衣饰给女子留下深刻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再拓展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比喻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指代白居易自己: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着青衫,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的小官,所以服青衫。于是,学生能够知晓传统文化中不同色彩的服饰代表人物不同的身份。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句,另一个版本是“竹径通幽处”,两者都说得通,可以让学生比较两个版本各自的妙处。“竹径通幽处”一句,写诗人穿过寺中竹林间的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看到讲經诵佛的禅房就在花木深处。在中国文化里,“竹径”“禅房”都是高洁不俗的事物,竹林小径更显佛门的幽邃清寂。而一个“曲”字体现了中国文化崇尚的含蓄内敛的美,不仅准确描摹出小路弯曲隐秘通向禅院的状态,而且意境幽古,语带禅机,揭示出佛家的道理:要达到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小路。两个版本措辞不同,各尽其妙。在对比和品悟中,学生拓宽了视野,深化了“曲”之意象的理解,领略到了古典诗歌的言外之意。

五、描绘画面,增强色彩

文学作品虽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唤起读者的联想。

教学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援引《红楼梦》香菱学诗,并让学生在想象中品味“直”和“圆”的炼字效果:“直”暗示无风,表现灰黑的孤烟之高;“圆”写出夕阳西下,表现淡红的落日之低。再让学生想象这两句勾勒的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荒凉的边塞,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直冲云天,景物虽单调,却彰显了劲拔、坚毅之美;滚滚黄河边,一轮落日又大又圆,给人以亲切、温暖又苍茫的感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此时,教师补充写作背景: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要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由此,学生更能读出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得以净化、升华的慷慨悲壮之情。

鲁迅的《故乡》中,有两段对现实中的故乡和记忆中的故乡的景物描写:

(1)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2)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教学中,要求学生分别说说它们描绘的故乡景象有何不同。学生关注到其中运用的形容词不同:“阴晦”“苍黄”“萧索”等,凸显了现实故乡的阴沉、黯淡、萧索、荒凉;“深蓝”“金黄”“碧绿”等,反映了记忆中故乡的清新、美丽、生机、明亮。学生品咂这些富于色彩的形容词,故乡二十多年来的巨变如在眼前,进而体会到“我”对现实故乡的失望和悲哀。

猜你喜欢

白杨树百草园形容词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游百草园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Comparative Adjectives (形容词比较级)
会唱歌的树
校园里的白杨树
寻找百草园
形容词
太行山历险记
我的“百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