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树笔记

2020-09-22张旻

青海湖 2020年4期
关键词:格萨尔玉树神山

向往很多年后,身体终于到了神游已久的玉树。

2019年4月末,应玉树州杂多县文旅局达哇琼沛局长的邀请去杂多县旅行,机缘凑巧,与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朋友们一同到澜沧江源头和长江南源流域行走。

在玉树,静谧是天空慷慨的蓝,纯洁是雪山耀眼的白,简约是羚羊矫健的弧度,自由是雪豹跳跃的灵动。正值三江源地区大雪成灾,道路尽在冰封雪盖下,非常经历,历历在目。邂逅治多,走过称多,结缘曲麻莱,轻踏囊谦,目遇西藏丁青。看见牦牛托着天边的云朵,马蹄飞驰在棉布一样的雪原上,看狼群追逐黄羊、惊散鹿群,雄鹰们扶摇而上盘旋而下展示它们忙碌的悠闲。牧民们随便能说出熊和雪豹频频光顾羊舍和人屋的故事。玉树人家皆好客,无山水不灵秀,见从未所见之见,闻从未所闻之闻。

此次在源头海拔4700米以上地方衣着单薄,但推车、疾步、登山,没有高反、失眠、胸闷,皆得益于秋加才仁老哥和哦巴嫂子秘制的炖鸡汤,也因一锅鸡汤助力辨别了玉树高地的东西南北,记下了这些碎散的随想笔记。

地震的痕迹

从巴塘机场到结古镇,路两边的西杭噶央和卓玛杂扎山上可看到一道道裂纹参互交错,那原本光滑的山坡被撕裂成一张张巨大的网。车子在加油站加油,过来一位断臂的中年人和加油站的销售员打招呼,过后销售員说他的胳膊就是在地震中失去的。快十年过去了,地震留下的创伤还是很明显。震前我没有到过玉树,但眼前整洁漂亮的结古镇也是地震的“痕迹”。

4·14地震那天早晨我从手机上看到消息,立刻给秋加打电话,那时他在巴颜喀拉山的清水河当老师,清水河离玉树州府还有120公里路,电话里他说已经乘车赶往结古帮忙救人。他到州上给我回电话说,太惨了,太惨了,太惨了,他们先从废墟里找出掩埋的人。时间是地震当天的上午11点左右,他是第一批自发组织去救灾的人。事后他再也没有讲述过他去救灾的事情。而那年9月因玉树灾区学校尚未建成,一批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到我居住的大通县借读,他们的学费、食宿都是免费的,其中有几个是秋加在清水河小学教过的学生,他们的家境困难,读高中所有费用免费他们才有了上学的机会,因秋加的缘故他们和我成了很好的朋友。此次在玉树能与巴桑才丁、才仁普措、才仁巴丁见面聊天,是十年前他们在大通读高中时无法预料到的,如今他们在玉树都参加了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都快要成家了,他们的成长,也是地震的“痕迹”。

山水间的书法

在玉树,峡谷里、山坡上、河流边挂满经幡,石头上刻满经文和佛像,经文中多半是梵藏文结合的六字真言,苍劲的字体、斑斓的色泽静谧在蓝天白云下。中国的书法除了汉字以外,藏文也积淀了很深的书法艺术。汉文的书法展现在厅堂、展览室、碑铭中,藏文书法主要凹凸在自然的岩崖和石头上。汉字书法家追求的是“天人合一”,藏文的雕刻者则寻觅“山水之间”。在茫茫雪域、无垠草原,深邃峡谷里只要看见一块石头凸显出来,那上面一定有痕迹斑驳或绚烂一新的经文。嘉那嘛呢的名气就不说了,在称多县的尕藏寺旁边也有不小的嘛呢堆,尕藏寺曾是元代帝师八思巴驻足的地方,是一座萨迦派寺院,我在寺院旁边的一堆嘛呢石上看着那些经文,猜测它们的雕刻年份,朋友说这些经文有的是古藏文,且是多种字体刻成的,各个时期的都有。藏文的字体有很多种写法,跟汉字一样相当于大篆、小篆、隶、楷、行、草,元代赵孟頫的《六体千字文》就是第一个把篆隶楷行草集中书写的书帖。我辨识不出眼前的嘛呢堆里有没有与《六体千字文》同时代产生的石刻经文。《六体千字文》与眼前的嘛呢堆只是一个平行的比较,二者之间不可能出现文化交叉,大书法家赵孟頫与我身处的这片土地却发生过间接的艺术联系。赵孟頫在书法史上直追二王、欧、颜、柳,是后世习书者绕不开的人物,篆隶楷行草无所不能,尤其以楷、行为擅长,楷书代表作有《道德经》《妙严寺记》,行书有《洛神赋》《二陆文赋跋》《韦苏州诗》,都是神品。赵孟頫在63岁时书写的《胆巴碑》被后世誉为“古劲绝伦,品属第一”。《胆巴碑》为楷书,偶尔夹带行书的写法,在《胆巴碑》中赵孟頫的两大神功都迸发出来。《胆巴碑》全称《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之碑》,帝师就是出生在尕藏寺附近的胆巴大师。胆巴大师的传说很多,《元史》记载他的事略较简单,出生年月不详,说是突甘斯旦麻人,旦麻现在当地人叫邓柯,既是地名又是部族的名字。胆巴大师幼年出家曾到天竺学习秘法,回来后得到八思巴的推荐,出入元世祖忽必烈帐下,因与宰相桑哥不和被贬谪到潮州,后来回朝护国有功,大德七年(1303年)圆寂。皇庆年间追谥为大觉普惠广照无上胆巴帝师。到了延佑三年(1316年),朝廷让赵孟頫书写纪念胆巴大师的碑文,遂成就了书法神品《胆巴碑》。很多人知道胆巴大师长期住在元大都和五台山,曾到过炎热的天竺和广东等地,却不知道胆巴大师的家乡在高寒处的玉树州称多县境内。很多人知道大师赵孟頫的笔下写过《道德经》《洛神赋》《千字文》等传统汉文学作品,却不知他的书法最高成就是挥毫给雪域的藏族大师。

再看看那些峡谷里、山坡上、河流边的嘛呢石上雕刻的经文,看见的是佛的教化、人的艺术,联想到藏汉两种艺术之间不可能永远平行,总有交叉的时候。

风马的发明者

过一个又一个山口,山口标识牌上的海拔数字让车上的外地客人们一次次地在路牌下面拍照,然后发朋友圈炫耀自己此行不凡。为我们开车的藏族师傅,在车上早已备有整盒的风马,当外来的客人们为自己征服某个高海拔点而留此存照的时候,司机师傅就把一沓沓风马抛撒在山口,高喊“拉加罗、拉加罗……”任风马和喊声在风中飘远,师傅说放风马是祈祷神能战胜一切,祈祷大家得到平安,祈祷自己有好运。一名年轻的女游客好奇,从司机师傅手中接过一沓风马,双脚离地腾空而起,双手凌空一挥,将风马抛撒出去,嘴里发出一阵尖叫,对面是男同伴匍匐在地上正在连拍。师傅见状,十分不安,担心客人们的动作和语言会惊动山口的神衹,赶紧把一沓沓风马抛撒出去,高喊“拉加罗、拉加罗、拉加罗……”弥补客人的过失。

捡起一张飘落在地上的风马,细看中间是一匹骏马,左上角是大鹏鸟,右上角是龙,左下角是老虎,右下角是狮子。在众多的藏文化象征符号图中,唯有风马上面是把马放在图的核心位置,很多佛教图画中鹏龙狮虎都是佛仙的坐骑,马是人的坐骑,藏族人的心目中最厉害的人是格萨尔王,他的坐骑也是一匹马。风马上的马驮着人的运气借助自然的风高飞到“天界”,这是藏族人的美好期盼。在青海汉族居住的河湟地区农历九月九登高时也有同样的习俗,图案是一只鹿和一匹马,叫做“放鹿马”,画上鹿有了点仙家的元素。民俗学者们认为这是从藏族放风马的习俗中传过来的。

更有意思的是藏族民俗文化研究学者旺堆先生认为,藏族古籍中记载风马原本是从汉族人祭祀祖先的烧纸传过来的,原本是焚烧祭祀的,后来不烧了,把马印上去,作为精神寄托直接在山口抛撒。而且风马的发明者是贡则·赤杰加布,贡则就是孔子,赤杰加布是法王的意思。赞成这个说法不是他的正确,而是有趣,孔子的时代还没有纸,但纸是汉族人发明的,也许孔子代表的是汉族人吧。制作风马的纸质技术是来自汉地,在山口放风马的这种习俗传承自苯教,而如今放风马是一种佛教的行为符号。

藏汉学者们对风马的发明者考证,是文化的胸怀和纬度,一种有趣的谦让。

由大食想起

在杂多县城,我看到有一条路的名字叫大食路,了解格萨尔传说的人知道这个名字来自《格萨尔史诗》的篇章《大食财宝宗》。我们去澜沧江源头路过被茫茫大雪覆盖的扎青乡,一位当地向导除一路上负责在牧民家给我们安排食宿以外,还给我们讲解格萨尔的传说,他最自豪的是脚下的扎青乡就是大食王国的领地。为了证实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在一个叫火焰滩的地方,他用手清理干净地上厚厚的积雪,从地面上捡起几颗白色的小石头。他说大食国为了阻止格萨尔王的进攻,就把这片地方变成了一片熊熊的火海,格萨尔王一方施展法力降下冰雹扑灭火焰,打胜了这一仗,从此这片地方叫火焰滩,格萨尔王降下的冰雹变成了这些白色的石头。按向导的说法格萨尔王战胜大食王国,从这里获得了巨大财产。

我的家乡门源虽然没有流传格萨尔的故事,但上世纪80年代张中一导演拍摄的电视剧《格萨尔王》曾在门源录制了不少镜头,小时候总认为拍电视很了不起,是离我很远的事情,带着一点为家乡自豪的心情看完了电视剧《格萨尔王》,后来从许多藏族朋友口中又知道了格萨尔的传说。随着对历史知识的接触,开始琢磨格萨尔的故事到底是传说还是史实。若是传说,传说中能分离出几成的史实?若是史实,史实中含有多少传说?再直接一些,格萨尔和藏王松赞干布是什么关系?格萨尔王国与吐蕃王朝是何因缘?

在去往澜沧江源头的路上,我没敢与这位向导聊起我的想法。在杂多县政府组织召开的发展杂多县旅游的座谈会上,专家和官员们各抒己见,杂多县三位《格萨尔》研究者也说起如何打造和挖掘杂多县《大食财宝宗》的文化资源,在专家面前我更不敢谈论自己的想法。散会后我们乘车路过县城,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潘运伟教授看到路牌上“大食路”三个字,对我说大食不是古代的中亚阿拉伯吗?我问潘教授在此之前了解过格萨尔传说吗,他说以前做其他的旅游规划时接触过,但真的不了解。

这就对了,潘教授只因为不了解格萨尔传说,他一眼看出大食指的是唐时期阿拉伯占领的中亚地区,因为他没有太多的格萨尔传说体系的牵绊,反倒能直奔目标,有时候他者的眼光是犀利的。

格萨尔就是吐蕃王朝的开创者松赞干布为原型的民族英雄,这在学界普遍认可,吐蕃作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不仅统一了青藏高原,鼎盛时期其西部的疆土小勃律和葱岭以西皆与大食接壤,《格萨尔史诗》里《大食财宝宗》应该是从吐蕃王朝开拓疆土与大食之间的战争为原素材的创作。我看了平均海拔4800米以上人烟稀少的扎青乡,实在想象不出吐蕃能从这里获得让王朝猛然创收的七种财宝。

从杂多县出来我跟朋友去了治多、曲麻莱、称多三县,也有许多与格萨尔传说有关的地方,有格萨尔王妃的出生地,有岭国大将的领地,等等。感觉在玉树地区能把《格萨尔史诗》演绎的整个南瞻部洲囊括涵盖。格萨尔是藏民族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每一个地方都希望有格萨尔的圣迹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让一部世界级的史诗在一个地域上演,总觉得欠妥。还是赞成把格萨尔传说与吐蕃王朝时期历史结合解读的观点,大食宗就是中亚的阿拉伯,霍尔宗就是北方的吐谷浑,铠甲宗就是突厥,突厥一词在突厥语中就是头盔的意思,翻译延伸为铠甲。吐蕃前期开拓疆土时与这些政权都发生过争战。

格萨尔王传说中涉及的地域绝不仅仅发生在玉树和今天的藏区,就像《伊利亚特》史诗演绎的地方不仅仅在雅典和希腊城邦。

神山的职责

秋加从机场接我到他家里,路过卓玛杂扎山,看见许多信徒在转一座两层楼高的岩崖,据说那岩崖下面是水晶形成的佛塔,转这座小神山能得到很大的功业。我相信岩崖下面有水晶矿石,水晶是二氧化硅的结晶体,我上技校学的就是硅酸盐工艺专业,很多水晶的生长与地震有很大关系,当水晶矿石受到大地运动的挤压,二氧化硅岩块挤压生长出多面晶体状,就形成好看的水晶体,出上品的水晶矿基本分布在地震带上。我不是特意要说玉树地震是跟地质有关,而是想说神山与物产的关系。

我外公家在一个农牧结合的地方,外公上过学,在他家的那个山沟里算是能写会算的人,年轻时与许多藏传佛教的僧人来往。前些年有次跟外公聊天,说起神山,外公感叹,藏族是了不起的,他们认为的神山下面一定有好东西。外公口中所谓的好东西指的就是珍贵的矿产物。外公家东山有一个叫“央社”的山谷曾是当地藏族朝拜的地方,那山上生长的柏树,枝叶散发的香味要比其他山上的浓厚,十里八地煨桑的人们专门到这里摘柏树枝叶;外公家南面有座叫“梅仑”的奇特小山,据说曾是僧人们守护的地方,一个外乡来的人从那里挖出了很多砂金,发迹后家中却发生了许多变故,他只得把金子拿回来撒到那座山脚下的大河里。那山谷的柏树枝叶的香味我亲自验证了,那奇特小山上放回砂金的那人曾到过我外公家亲口讲述了这件事情。

神山上生长着珍贵的草木,生活着很多野生动物,储藏着许多矿产,这在玉树完全可以是真实的存在。秋加带我在玉树转的第一座神山是结古镇西面的加杰娘神山,传说山下埋藏了许多刻有六字真言的石块。第二座是澜沧江上游的昂赛大峡谷中的乃帮神山。第一眼看见乃帮神山就被它奇特的体貌深深吸引,乃帮神山的山体像一个莲花宝座,山头极似一位打坐的得道高僧,落雪更加增添了高僧的仙骨飘然,不管是何人只要眼中看见乃帮神山就会产生虔诚之心,造业的心思会打消,因此乃帮神山上生长有许多千年的柏树,无人砍伐;林子里跑来跑去成群结队的褐马鸡和麝,无人捕捉。当地牧民掏出手机给我们看他们拍摄的雪豹和熊的视频,乃帮神山就是一座野生动物乐园。

玉树的冬虫夏草以杂多县的为上品,而杂多县的则以结多和苏鲁两乡为最。这里的虫草品质好的一根曾卖到120元左右,结多和苏鲁的牧民们最大的收入就是虫草,每年虫草采挖季除了当地人以外,成千上万的外地人也涌到这里挖虫草。每年像蝗虫一样的采草大军把这里的沟谷堑壑匍匐扫荡,但是谁也不敢到长满了优质冬虫夏草的结多乡的玫拔和苏鲁乡的夏嘉两座神山上采挖。夏嘉神山上不仅盛产虫草,而且还有很多名贵的药草,但没有人敢擅自采挖。杂多县的阿多乡也是盛产冬虫夏草的地方,阿多乡可谓神山之乡,境内有十八座神山,这些神山的职责不同,各司其职。其中查杰英持神山雄伟挺拔俊朗清秀,当地的青年男子会专程来朝拜这座山,因为这座山专门保佑男子变得英勇果敢,长得英俊潇洒。吉凌然索神山是养马的牧民朝拜的神山,这座神山专门保佑马匹,牧民们拉着马转山,马的身体会健壮,如果家里的马死去,把马的额骨拿到这座神山下面,据说这样神山会继续保佑其他的马匹。各个神山的司职虽不同,但阿多乡的十八座神山上都不许采挖虫草,尽管虫草有黄金般的诱惑。玉树通天河流域盛产黄金,曾经盗采黄金猖獗的时候,外来盗采分子再猖狂都不敢动神山下面的黄金,他们也知道当地的牧民们会为保护神山而拼命的。保护神山这种根植于生活信仰中的理念在传承,这些名贵的物产就会存在。

神山也有另一面,昂赛峡谷有座神山,据当地的向导说,当地群众婚嫁时,迎亲的队伍路过这座神山下面,要把新娘全身上下用毡毯紧紧裹起来,传说这座神山喜欢漂亮的新娘,新娘的身体和面容都不能让神山看见,否则新娘的灵魂就会被这座神山摄取。这种传说给神山赋予一些人性,跟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一样有了人世的欢愉忧愁。

(补记:文中的有些山名都是从当地牧民的发音中翻譯成汉字的,翻阅正式的翻译地名图籍找不到。)

作者简介:张旻,1986年出生,青海门源人,青海省作协会员。

猜你喜欢

格萨尔玉树神山
年卜热桑神山
扎色神山
玉树新城
抗疫专题
我家门口的玉树
记忆之谜
名人
藏族《格萨尔》与土族《格萨尔》诞生部的比较研究
《格萨尔》说唱有望实现语音自动识别
转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