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镌刻在军旗上的记忆

2020-09-22谢鹏

青海湖 2020年4期
关键词:玉树帐篷官兵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3650天!十年的光阴,匆匆而过。而今,回想起玉树那镌刻在军旗上的记忆,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深处,久久挥之不去。

十年过去了,玉树大地的裂痕已在悄悄愈合,伤痛也随着岁月渐渐淡去,雪域高原上的希望之树更加茁壮成长。可是,有一种记忆必是永恒,有一种感动将永存在一代代玉树人的心底。

在往事如烟的瀚海里,我们——

怎能忘记那场人间浩劫!10年前的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一场7.1级强烈地震突袭青海玉树,天崩地裂,山河呜咽,房倒屋塌!数千个鲜活亮丽的生命在废墟下痛苦呻吟!圣洁神奇的三江源在悲恸泣血!

怎能忘记那份无疆大爱!救民于水火,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宗旨,抢险救灾是子弟兵义不容辞的责任。千军万马怀着对灾区人民的满腔大爱,踏上征程,冲向废墟!

怎能忘记那曲英雄壮歌!广大抗震救灾官兵直面艰危、舍生忘死、奋不顾身!依稀回响在玉树苍茫云天上的抗震旋律,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地震发生后,原兰州军区受领抗震救灾任务的部队火速集结,空中、陆地齐发并进,万余名官兵昼夜兼程、马不停蹄向玉树挺进,投入一场与时间赛跑、与灾魔抗争、与生命争夺的紧急战斗,展开了一场感天动地的生命大营救。在30个昼夜里,广大官兵不惜代价、竭尽全力抗震救灾的一幕幕场景,永远铭记在高原山水间,永远镌刻在八一军旗上,永远定格在历史经纬上!

挥师高原,千军万马大驰援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玉树,位于唐蕃古道西段,平均海拔4493.4米,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她用甘甜的乳汁孕育和繁衍了藏汉及各族儿女。

玉树地震发生后,党中央、中央军委英明决策,第一时间发出号令:“兰州军区要急灾区群众之所急,组织力量,奔赴一线,全力支援地方抗震救灾斗争。”

高寒缺氧的玉树,远离城市依托,陆路交通运输线长而脆弱,空中运输能力有限。实施有力有序有效的抗震救灾,对原兰州军区部队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灾情如火,军令如山。为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再难再险也无法阻挡勇士前进的脚步。人类有史以来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地区的首次大规模地震抢险、生命大营救拉开序幕……

4月14日8时05分,原兰州军区党委常委召开紧急碰头会议,分析研判灾情,定下救灾决心,一边指示驻玉树地区部队立即查明灾情、开展自救互救,一边向驻西宁部队发出预先号令。

“抗震救灾,是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政治任务。各级务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度、最高的效率做好救灾工作。”原兰州军区向部队下达了挥师玉树、开展生命大救援的命令。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接着,确定用兵方案。6000人、7支医疗队、3架直升机,紧急赶赴玉树灾区。同时,原兰州军区立即启动应急指挥机制,迅速成立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由1名副司令员、1名副政委担任指挥员,第一时间赶赴玉树地震灾区指挥救援行动。

随即,原兰州军区主要领导带领部门和机关同志先后赶赴玉树灾区,指挥官兵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

危难时刻,军队和人民在一起。与时间赛跑,与艰险抗争,与死神搏斗,又一次书写了人民军队忠于党、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壮丽篇章。

群众命悬一线,将士心急如焚。

震后10分钟,居住在震中的玉树军分区领导机关、独立骑兵连、结古兵站,自发展开救援行动,投入兵力1430多人次,救出125个鲜活的生命。

由干部带队对3个油库、2家银行、2个敏感区域等重点目标进行安全警戒,确保绝对安全。在营院菜地上搭建帐篷42顶,给130多名受灾群众提供食宿,发放救灾物品,稳定受灾群众情绪。

在第一时间开通125瓦野战通信电台指挥车,为空军指挥部确立2个直升机降落点,摸清214国道及通天河大桥可通行、玉树机场可降落起飞情况,为各级工作组搭建帐篷470多顶,开通地方专线26部、军用电话33部……

杂多县人武部部长杜军和副部长董红色,以最快速度集合并带领50名民兵,骑摩托车在震后7小时赶到灾区。

正在山东老家休假的治多县人武部部长郭建成,一收到玉树市结古镇发生强烈地震的短信,立即打电话到人武部,安排政工科长孙明泊集合民兵赶赴灾区,一边订最早的航班飞至西宁,然后包乘出租车直奔830公里外的玉树。

进军的号角已吹响,军中健儿陆续踏上征程!

9时42分,青海省军区某独立团接到预先号令。48分钟后,千余名官兵整装待发。

10时30分,某集团军向工兵团军区第一抗震救援队发出紧急出动的预先号令。12时,携带大量抗震救灾专业器材的官兵,做好了一切出发准备。

14时30分,预编在青海某预备役旅的12名医疗专家,在旅部报到完毕。

解放军第一医院10名专家从刚果(金)维和归来,征尘未洗就接到赴玉树灾区的命令。他们二话没说,打起背囊就奔向集结地点……

军情紧急!没有赶上集结的官兵,想尽一切办法追赶部队。

14日上午,正在陜西韩城休假的玉树军分区政委王全进,得知玉树发生地震的消息后,告别定于当日下午做胆结石手术的岳母,搭出租车、坐汽车、乘火车一路追赶,终于在通往玉树的多巴高速公路收费站,追上了驰援玉树救灾的部队。同样在休假的某部政治部干事刘胜军,得知部队正赴玉树灾区执行任务,连夜从四川甘孜雇了一辆出租车赶往灾区。

治多县武装部部长郭建臣刚回兰州休假,就赶回部队,组织30名民兵赶往隆宝镇抢救被埋群众。政治部干事薛合建父亲患肺水肿病危住院,他只在父亲病床边待了6个小时,就从医院直奔火车站,于16日凌晨从山东潍坊赶回部队。政治部干事叶根深的妻子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他刚休假带妻子去成都住院治病。他把妻子托给家人照管,15日就赶回了部队。

杂多县武装部部长弥海入伍30年,已确定退休,当时正在兰州休假,15日就赶回部队。清水河兵站站长宋长标已确定转业,发生地震时正在湖北老家联系工作,也于15日赶回了部队。曲麻莱县武装部参谋扎西巴久和才仁多杰正在西安政院上学,得知玉树发生强震后,立即向学院领导请假,于16日返回军分区。

强震发生后,震区之外的玉树军分区所属武装部领导,也立即组织民兵应急连官兵,火速赶往重灾区。在外休假、转业在家联系工作、确定退休、在外上学的官兵,也立即动身返回部队,参加驻地的抗震救灾:囊谦县武装部部长张兆明带领80名民兵,称多县武装部藏族副部长朋措组织60名民兵,都于14日下午赶到了结古镇。

集结,紧急集结!军区所有任务部队官兵的心里,此时只有一个念头:赶赴灾区,抢救生命!

军区任务部队千里机动,星夜兼程,翻越雪山达坂,克服空中复杂气候条件,多方向、多方式、多渠道向灾区紧急投送兵力和救援物资。

15日凌晨,青海省军区某独立步兵团1002名官兵经过13个小时急行军,跋涉830公里抵达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立即分为多个救援小组,展开救援。

解放军第四医院31人医疗分队经过一夜急行军于15日6时抵达结古镇,迅速在州体育场开设起一所可同时接纳60人的“野战流动医院”,成为第一支到達玉树灾区的部队野战医院。

某陆航旅3架直升机克服复杂地形和气象条件带来的不利影响,从1700公里外的新疆转场赶赴玉树,展开空中勘察、转运伤员、运送物资工作。

翻越4座4500米以上的雪山达坂,连续行军30个小时开进1500多公里,某摩步旅赶来了。

搭乘飞机,配备专业器材的原兰州军区某工兵团即军区第一抗震救援队赶来了。

携带医疗物资和灾区药品的解放军第十、第二十五医院医疗队赶来了。

灾情就是命令!时刻保持战备状态的军人,坚决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随着救灾行动的逐步深入,原兰州军区又有多支部队陆续紧急增援玉树……

第一支赶到灾区的震区外部队青海省军区某独立团,15日凌晨3时到达重灾区结古镇。赶到灾区后,简单安置了一下,就由熟悉当地情况的玉树军分区干部带队,奔赴受灾严重的扎西科大同村。

由旦增副政委带队的独立团二营赶到现场后,在当地群众的指引下,看到在一堆废墟的缝隙间,有一片被褥样的东西,由此判断里面有人。旦副政委喊了一声:“里面有人吗?”里面回答:“有人!”从声音听出是个女的。旦副政委又问:“里面有几个人?”里面的妇女没有回答有几个人,只是哭着说:“快救救我的尕娃!快救救我的尕娃!”

官兵们不敢耽误,立即挖废墟救人。经过一阵紧张的抢救,官兵们从废墟中救出了一个藏族妇女和一个婴儿。看到母女都没有受到太大伤害,官兵们都由衷地高兴。救出一对母女的,还有原兰州军区总医院医疗队的医护人员。

鏖战玉树,舍生忘死救群众

军民同心,唇齿相依。

在地震灾难面前,原兰州军区部队官兵到达灾区后,顾不上喝水、吃饭,立即冲向震后废墟,全面展开搜救行动。他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勇于担当、不畏牺牲,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军旗在飘扬;哪里有呼救,哪里就有军徽在闪耀。

争分夺秒,救人第一。

4月14日8时,玉树军分区集合全体官兵,发出了震后的第一道命令。机关干部和直属骑兵连官兵110余人分成7个救援分队,奔赴人员集中的州民族综合学校、石油公司、农贸市场等重点地域进行搜救。几分钟后,军分区第一个搜救小组冲向倒塌的废墟,出现在了因为无助而惊恐的群众面前。

紧接着,由邻近6个县的民兵组成的30多支突击队,也深入玉树市周边地区,进村入户,展开拉网式营救。在救灾部队到达前,民兵们先后解救被困群众30余人,同时向州赛马场、体育馆转移伤员上千人,为随后进行集中救治创造了有利条件。

直到今天,玉树军分区独立骑兵连副连长张勇的衣柜里,一直珍藏着一块带着血迹的手帕。

4月14日15时30分,张勇带着10多名官兵赶到玉树市长途汽车站宾馆,救援一名腰部被埋压在废墟中的藏族幸存者。“副连长,你的脚在流血!”突然,身旁战士一声惊呼。张勇低头一看,原来脚被废墟上的一颗铁钉扎穿了,殷红的鲜血渗出了胶鞋,他踩过的每一块残砖瓦砾上都沾满了血迹。

早上,张勇带着13名官兵刚为7名急需输血的藏族伤员献完血,现在又经过连续7个多小时高强度搜救,加之没有吃午饭,一直感到阵阵眩晕,但他硬挺着,以致脚被钉子扎伤了也没有知觉。

张勇一咬牙把钉子拔了出来,不顾伤口鲜血直淌继续救人。半小时后,这位名叫洛桑的幸存者被成功救了出来。

躺在担架上的洛桑虽然因重伤已经说不出话来,却着急地用手示意官兵掏他的上衣口袋。一名战士伸手一掏,原来里面是一块洁白的手帕。洛桑费力地指着手帕,又指向张勇的脚。原来,张勇受伤的情景他都看到了,正在担心张勇脚上的伤口呢。

眼看着张勇用手帕包扎好伤口,洛桑才放心了。望着远去的担架,一直在张勇眼里打转的泪珠,悄悄地流淌了下来。

“解放军快来救人呀,这里有个人腿被砖头压着!”4月16日9时10分,原兰州军区某团二营教导员贾郎拉太正带领战士赶往指定救灾地点时,20米外的一名藏族老人向他呼喊。

“快!”贾郎拉太立即和战士们跑了过去。在一片废墟下,3名群众正在以手刨肩扛的方法,努力挪动断木和砖块。“乡亲们,这里危险,让我来!”随即,贾郎拉太带领战士确定被困者的精确方位,并指定一名战士固定一旁已经垒高的砖块以防塌方。

“坚持,坚持,坚持住,我们马上救你出来!”听了贾郎拉太的喊话,被困者从一个缝隙里伸出手,向官兵们挥了挥。贾郎拉太带领18名战士迅速施救。搬土块、抬断木、扩空间……9时35分,被困49个小时的30岁藏族妇女卡吉终于被成功救出!

“我知道你们一定会来救我的,瓜真切,瓜真切!”被官兵抬出来后,满头灰土、嘴唇干裂的卡吉感激地说。原来,地震发生时,卡吉睡在房屋最里面的墙角处。房屋倒塌时,两面墙相互支撑,但她的左大腿仍被一根横梁压住,右肋被砸伤,人也陷入了昏迷。据悉,卡吉5岁的儿子普措闹布在地震中不幸遇难,其余4名亲人全部受伤。

随后,卡吉被紧急送到第二炮兵抗震救灾救护队,副队长李建勋立即组织医护人员对她进行了检查。

“除了左大腿骨折外,她的生命体征目前比较平稳。”李建勋说,“卡吉不放弃生命的信念和官兵们不放弃抢救的坚持,是她得以幸存的重要原因。”

搜救生命争分夺秒,抢救伤员同样刻不容缓。4月15日,在玉树州体育场,解放军第四医院护士长宋海燕为8岁的藏族孩子才让拉毛输液时,双眼蒙着纱布的小姑娘一把抓住宋海燕的手哭喊:“妈妈!”宋海燕流着泪,连连应答。这支抗震医疗救援队的队员自14日中午赶赴玉树以来,连续几十个小时不休不眠。

军分区旦增副政委的家在重灾区结古镇,他家的房子也四分五裂,成了危房。他姐夫和侄女婿也在地震中遇难。他侄女打电话,让带人去救被埋在废墟中的亲人。但他考虑到,由于自己熟悉当地情况,又是藏族,便于同地方联系,上级给他安排了同地方政府和群众联系的重要任务,同时,他还要带领部队救人,根本离不开,就对侄女说:“我这里任务很重,去不了,你们那里也有部队,他们会去救你们的。”

旦增副政委的儿子索南文庆,跟随父亲直接在一线参战。他的女儿索南卓玛,在西宁某部服役,得知家乡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后,主动给团领导打报告请求参加抗震救灾。团领导考虑到她是一名女干部,和大部队的男兵在一起工作、生活极不方便,反复劝她说:“卓玛,你还是留守吧,再说抗震救灾也很危险。”“不,我坚决请求抗灾,要用实际行动为家乡父老乡亲作点贡献。”团领导最终拗不过她,同意让她随团队官兵一起赴玉树救灾。

顾不上给家人打电话,卓玛就匆匆上了车,随团队官兵昼夜赶路。830公里的路途整整走了14个小时,直到15日凌晨2时15分,才赶回离别已久的家乡。透过汽车的灯光,卓玛看到昔日繁华的街道变成了一堆堆瓦砾,曾经熟悉的村庄变成了一片片废墟。她顾不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就紧张地投入救灾一线。

在这次救灾之前,团队没有几个官兵来过玉树,对这里的环境、地形、交通等情况都很陌生。于是,卓玛就主动担负起给官兵做向导的任务,带领官兵奔赴各个救援点。

随着救援部队官兵的日渐增多,当向导带路的活儿也就更加频繁。4月16日清晨6时20分,来自原兰州军区某分部的29名官兵,要去玉树市结古镇红星村抢救灾民,但不知道路该怎么走,搞得官兵们在三岔路口一筹莫展。这时,正在洗漱的卓玛接到了带领官兵们去红星村救灾的紧急通知,她立即放下手中的洗脸毛巾,穿上外衣就往三岔路口跑。

15分钟后,卓玛把某分部的29名官兵带到了红星村灾区。为赢得抢救生命的宝贵时间,在缺少救援工具的情况下,卓玛和官兵们一样,直接用手在废墟里挖瓦砾、搬砖块、抬木头,一不小心被锋利的玻璃碎片划破了手指,鲜红的血液染红了她搬过的每一块残砖瓦砾。在她的感召下,官兵们一鼓作气在废墟中挖救出了13名受伤群众。

救援官兵因不懂藏语,在抢救受灾群众中遇到了不少麻烦事。4月15日,卓玛所在团的三营官兵奉命在结古镇扎西科地段抢险救灾时,营长张继富问一刚从废墟中被官兵们救出的藏族老阿妈:“阿妈,你哪里痛?”受伤的老阿妈说:“噢呀,噢呀……”搞得張营长一头雾水,听不懂老阿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这时,卓玛主动走过去当翻译。“我的左腿痛,是被一块砖头压的。”卓玛把老阿妈说的藏语翻译成了汉语。张营长明白意思后,迅速派了4名官兵把老阿妈送往附近的医疗点救治。

卓玛每天都奔跑在重灾区,自觉给救援部队的官兵当好藏语翻译,被官兵们亲切地称赞为“藏语通”。官兵们无论在哪里抢险救灾,只要听不懂藏语时,就可随时随地给卓玛打电话,她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当好官兵的藏语老师。

给救援官兵当翻译的这段时间,卓玛4月份的手机费用高达735元,这是她平时每个月话费的10倍多。对此,她没有任何怨言,反而觉得很值得。

4月15日中午,原兰州军区总医院医疗队到达玉树地震灾区后,刚搭好帐篷,两名藏族青年抬着一名孕妇冲进帐篷,通过翻译得知,这名孕妇被压了17个小时,现在提前临产,请他们一定要保住母子安全。妇产科副主任医师王芳戴好消毒手套,消毒、止血、检查。检查发现,孕妇胎位不正,胎儿脐带绕颈,且胎心不正,十分危险。经过王芳和其他医护人员一个多小时的努力,婴儿终于平安出生。看着六斤多重的小宝宝,这位名叫卓玛的产妇激动地流下了眼泪,连声说:“谢谢金珠玛米!谢谢恩人!”

4月25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玉树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新闻发言人、青海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李军向媒体宣布:截至当天零时,抗震救灾部队共搜救被埋群众1584人、救治伤员18129人、转运伤员9267人、找到遇难者遗体553具、拆除危房730间、清理废墟40232立方米、搭建帐篷3008顶、转运物资11991吨、挖出现金6053万元和价值8186万余元的贵重物品、抢修道路187公里。

藏族群众尼玛旦周动情地说:“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解放军官兵用汗水乃至生命,在雪域高原上演绎的大爱同心、坚忍不拔、挑战极限、敢于奉献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

大爱无声,风雨同舟见真情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

原兰州军区抗震救灾部队身处危险四伏的震区,不仅在争分夺秒抢救着受伤群众,同时还在播撒着对灾区同胞最真挚的大爱深情。

玉树美丽的格桑花作证,军政军民团结的伟大力量在雪域高原上矗立起又一座丰碑。

4月21日下午,原兰州军区领导带领慰问“三孤”工作队,深入玉树地震中受灾严重的村镇,给灾区孤寡老人、孤残和孤儿送去生活必需品,用无微不至的关爱温暖他们的心。

慰问“三孤”工作队来到结古镇格青村时,50多名老少村民从帐篷里跑出来欢迎。工作队仔细询问村里的受灾情况,将一顶顶帐篷卸下车,在空旷地方为“三孤”人员搭建“新家”,并将4吨面粉、4吨米和50桶清油送进各家帐篷。

由兰州总医院组成的医疗小分队也随工作队来到格青村,先后为32名“三孤”人员和群众检查身体,现场医治地震中受轻伤的群众18人,发放板蓝根、止痛膏等药品60多盒。藏族妇女热巴家中共有9口人,这次地震给她家造成严重损失,房屋全部倒塌,她的哥哥不幸遇难,丈夫和妹妹、妹夫均受伤住院。工作队给她送去两袋大米和面粉,并送上慰问金,鼓励她战胜困难,鼓起重新生活的勇气。

此次慰问,原兰州军区领导还向当地乡村干部全面了解了受灾群众情况。据统计,工作队共慰问了581名孤寡老人和26名孤儿,为7个村的受灾群众送去28吨面粉、28吨大米和230桶清油,医治受伤群众143人。

同日下午,原兰州军区第一抗震救援队援建玉树灾区的“高考帐篷学校”正式开课。这是玉树地震以来,灾区首所复课的“高考帐篷学校”。

玉树州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部位于结古镇以西,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在地震中全部坍塌或变成危房,有144名高三学生在校。原兰州军区第一抗震救援队得知消息,援建了包括16顶帐篷及配套的桌椅、黑板在内的帐篷学校。此外,部队还专门配备了炊事车、教学附属设施和学习用品等,为学生提供食宿,确保这些高三孩子顺利备考。

高三理科班女生仁增求措,非常高兴地领到新课本、新书包。她说,我们一定要坚强乐观,刻苦学习,迎接高考,“同学们加油,玉树加油!”

还是在4月21日下午,距离玉树震区西北70公里的隆宝镇措美村小学,国旗飘飘,书声琅琅。在玉树地震停课7天后,原兰州军区某摩步旅援建的“少云帐篷小学”正式开学。

玉树市隆宝镇措美村在这次地震中90%的房屋震毁,村里小学仅有的3间教室成了危房。“邱少云连”在进村入户排查搜救中,得知全村37名小学生无法上课。20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邱少云连”的官兵带着3顶帐篷,翻越3座海拔4300米的雪山达坂,顶风冒雪赶赴措美村。搭建过程中,突遇狂风冰雹,帐篷几次被掀翻,大家扑倒在地用身体压住帐篷,经过多次反复,3顶帐篷终于在狂风冰雹中搭起。在现场指导的原兰州军区某旅领导叮嘱连队官兵:这里风大、天冷,帐篷要采取加固措施,并要生上炉子,让孩子们在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里读书。学生们坐进帐篷里,拿起心爱的课本,高原上回荡着琅琅的读书声。

看著一个个孩子走进帐篷课堂,玉树市教育局副局长桑光辉感动地说:“我们这些孩子会一辈子记着党的恩情,一辈子感谢解放军!”

5月1日上午,在玉树州孤儿学校的一间教室里,原兰州军区某炮兵团藏族士官华清杰正在用藏语给学生上课。至此,在抗震救灾部队搭建的28所帐篷学校里,8000余名灾区学生已全部复课。

抗震救灾部队将做好学生复课工作作为稳定受灾群众情绪、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举措。原兰州军区有关部门采取统一规划、整合力量、落实责任、明确标准的办法,想方设法帮助灾区搭建帐篷校舍。他们一边组织任务部队帮助学校平整场地,一边紧急调运帐篷558顶,分配部队组织搭建。青海省军区某团一营在领到帐篷后连夜组织搭建,经过官兵20多个小时的奋战,在第一民族中学的操场上搭起由96顶帐篷组成的30间教室,可容纳830名学生上课。二炮某部为玉树州孤儿学校搭建活动板房3600平方米,基本满足了学校教学和生活用房。原兰州军区第一抗震救援队从宁夏中卫采购大型帐篷,租用地方车辆昼夜兼程送到任务区,连夜搭建校舍16个,援建的高考帐篷学校也于4月21日复课。

为确保灾区学生在“五一”前全部复课,原兰州军区为帐篷学校配备了课桌椅4900多套、书包和文具6300多套、黑板120多块、粉笔2000多盒,教学用电视机、地面卫星接收器各54台。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官兵在建起震后第一所小学——少云帐篷学校后,又深入偏远山区搭建了13所帐篷学校,最远的离玉树市194公里。青海省军区、武警青海总队积极协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搞好师资、教学设施建设。先后共计28所帐篷学校教学所需设备器材基本到位。

为使孩子们安心学习,抗震救灾部队还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原兰州军区为帐篷学校紧急空运了2600多套棉被、棉褥、床单。青藏兵站部为隆宝镇中心寄宿帐篷学校送去了大米、面粉各5000斤,清油400斤,酥油500斤。原兰州军区某旅炮兵团为玉树州孤儿学校派出2台炊事车,组织藏族战士为学生熬奶茶、做糌粑。原兰州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为高考帐篷学校配备了发电机、炊事车和部分炊具,为180多名师生提供2个月的伙食保障,各医疗队还深入帐篷学校为师生查体看病,送医送药,宣传防病防疫知识。

抗震救灾部队还组织力量深入山区村落、牧民毡房,帮助联系2100多名学生复学、98名老师回校任教。派出35名文化素质高、思想政治强的官兵担任帐篷学校的政治辅导员,组织52名大学生官兵和藏族官兵担任临时教员,帮助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和管理规定,协助搞好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原兰州军区某旅“邱少云连”搭建的措美帐篷学校,在学校唯一的老师不能返校的情况下,派出2名大学生战士担任临时教员,使学校在震后第6天就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

“五一”期间,玉树市格萨尔王广场和赛马场两处的LED大显示屏电视,成为各族群众收看上海世博会和接收外界新信息的主要去处。这是解放军总部和原兰州军区捐赠的600台液晶电视给各族群众日常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为让玉树地震灾区群众更好地接收外界信息,丰富灾区群众的日常生活,总部和原兰州军区及时向灾区捐赠了600台液晶电视。这批电视主要安装在玉树市6个乡、3个镇、64个行政村、8个灾区群众安置点、61所中小学、15所医院、53个寺庙和14所幼儿园、孤儿院、敬老院等公共场所。截至5月2日,共为玉树州270个场所安装电视和卫星接收设备580多台、LED大显示屏电视2台。

生死一线间,容不得半点犹豫。令人惊喜的是,军民接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4月17日零时10分,随着一声男婴的啼哭在解放军第四医院手术室里响起,围绕孕妇仁钦卓玛展开的爱心接力跑完最后一棒。

15日凌晨5时40分,因地震受伤的仁钦卓玛被送到解放军第四医院高原医疗队帐篷里,医疗队员紧急为卓玛查伤治疗。

到了深夜23时,卓玛的病情变得危急起来,婴儿随时可能降生。玉树与西宁远隔800多公里,夜晚已没有航班,走陆路难以保障孕妇生命安全。医疗队队长、第四医院政委郭占武立即向在家坐镇指挥的院长闫志强提出,速派妇产科主任何敏乘第二天最早的航班赶到灾区。

16日下午,卓玛接连出现癫痫症状,情况危险。加之灾区海拔高,夜间气温骤降,即便能在帐篷里接生婴儿,保暖也是个大难题,必须迅速抢救!

第四医院医疗队紧急协调解决空中运输难题。然而此时只有一架空军运输机即将降落玉树机场,并且天色已晚,加上复杂高海拔地形,空军运输机还会不会连夜起飞不得而知。

“绝不能让已经痛失亲人和家园的病人再失去孩子、失去生命!”情况反映到正在灾区一线指挥抗灾抢险的原兰州军区首长那里,即刻得到指示,让空军运输机连夜运送伤员起飞,既要确保飞行安全,也要保证病人生命得救。

16日21时,载着卓玛的空军飞机在西宁曹家堡机场一降落,第四医院的医护人员迅速将病人转运至医院。经过剖腹产手术,17日零时10分,卓玛顺利产下一个3.3公斤重的男婴。

新生命的降生,为震后玉树带来更多的希望。

“我们在灾区,不仅要抓紧救人,群众缺什么,我们就帮什么。”陈培云说,“大地震后,群众最缺的是帐篷、衣被和食物。我们能做的,就力所能及多做一点,这是我们全体官兵的心意。”原兰州军区联勤部也集结了63台野战炊事车,在玉树重灾区结古镇开设了5个受灾群众热食供应点,5000多名受灾群众吃上了热饭。

地震发生后,原兰州军区联勤部迅速抽组100名等级炊事员,携带新型野战炊事车,日夜兼程赶赴灾区,并在受灾群众比较集中的5个安置点,开设受灾群众热食供应点。

据原兰州军区联勤部物资油料部领导介绍,供应点每天为受灾群众供应2次热食,每顿有2个主食2个副食。藏族老人扎西才让动情地说:“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感受到党的温暖和金珠玛米(解放军)的真情。”

“那个清晨,我们流着眼泪看着倒塌的房屋时,来了金珠玛米;藏汉一家亲,同是中国人,有比奶茶还香还浓的民族情,玉树肯定不会倒,青海一定会常青……”在玉树结古镇扎西大同巷的路边,65岁的仁措达丁那音调悠长的歌声,是对玉树灾区军民团结、民族团结,共同抵御自然灾害的生动传唱。

旌旗如画,撑起救灾生命线

通天河水作证!

在受灾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解放军官兵紧急集结在八一军旗下,自觉践行初心使命,危难时刻总是挺身而出。

4月19日,青海省军区某旅2000多名官兵挺进玉树灾区远郊进村入户搜救,鲜红的“党员突击队”旗帜飘扬在队伍前方。

在玉树州民族学校救灾点上,玉树军分区司令员吴勇在随时可能垮塌的废墟中,与官兵们并肩作战。经过连续5小时苦苦搜寻,最终把10名学生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哪里最危险,党员和领导干部就冲向哪里。官兵们说,危急关头站得出来,危险时候豁得出去,党员和领导干部为我们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出了表率。

当年被确定转业、正在兰州看病的某旅副旅长沈继龙得知玉树地震消息,主动返回部队参加救灾战斗。被任命为搜救队队长后,他立即带领官兵深入偏远山村搜救受灾群众,先后抢救伤员12名,帮助群众清理财物价值达数百万元。

在救灾一线采访时,军报前方新闻宣传组认识了一个名叫秦巴江措的玉树军分区宣传干事。地震发生时,他正在遥远的治多县治曲乡采访民兵排参与当地草原灭鼠的先进事迹。接着,他立即中断采访,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连续翻越5座海拔4750米以上的茫茫雪山,挑战身体生理极限,不顾个人生死,当夜赶回军分区投入抗震救灾,及时宣传报道了官兵们在救灾一线的英雄壮举,稿件被30多家军地报刊采用。

随后,由他负责给军地媒体480多人安排食宿,协调解决帐篷、电源等实际困难。白天,他忙着跑灾区,晚上加班撰写新闻稿件,先后给联指政工组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近百条,仅手稿就高达5.7万余字,成功推出宣传了2个先进集体和4名英模个人,极大地鼓舞了官兵们的斗志士气,被军地媒体称赞为稿子见报不署名的“无名英雄”。

广大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哪里最危险,他们就冲向哪里;哪里最艰苦,他们就战斗在哪里。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干部就是一根标杆。广大党员在抗震一线叫响“我是党员,跟我來”的口号,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

4月22日下午,雪后的玉树州体育场受灾群众安置点,一批身穿白大褂的官兵正在喷洒消毒水,这是抗震救灾部队卫生防疫分队开展卫生防疫的一个镜头。这标志着抗震救灾部队卫生防疫工作正在安全、有序、有力、有效地全面推进。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们给有关部门提供了10多个科学防疫建议,原兰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参加抗震救灾的18支医疗救护分队,在搞好救灾部队卫生防疫宣传教育的同时,采取进村入户深入开展卫生防疫健康宣传教育,先后发放宣传册30000多份,为地方培训防疫人员210多人,专业卫生防疫部门还采取专家讲课、现场指导等方式,科学指导地方和救灾部队搞好卫生防疫工作。

各级卫生防疫部门还把重点放在把好饮食饮水卫生安全和垃圾废物科学处理两个关口,强化疾病监测,对灾区群众安置点、灾区垃圾场、厕所、抗震救灾部队宿营地等200多处开展勘察,对玉树州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扎曲河进行了水质检测,并提出改进建议。

4月23日7时40分,随着抗震救灾某部一台刚刚修复过的工程机械装备驶出修理区,标志着玉树灾区装备保障基地已正式成立并投入使用。原兰州军区装备部领导说:“新成立的这个联合保障基地,将给救灾部队提供装备保障和技术支援,确保救灾装备以良好性能投入使用。”

各类野战抢修车整装待发,各种零件器材排列整齐。在现场可以看到,这个位于玉树市扎西科的保障基地分为修理、配件、器材等4个区域,来自原兰州军区战役修理机构的工程、汽车修理专业30名官兵,全是各专业的“修理大拿”和技术尖子。基地主任成亮指着一台野战抢修车说:“能来我们这里维修的,我们立即进行修理;因在原地趴窝不能送来修理的,我们立即派人前去抢修。”

在修理区,地震发生第二天就赶到灾区的总装通用装备保障部领导说,救灾部队各种机械设备大多经过上千公里的远程机动,到灾区后这些装备又是超负荷运转,这给我们完成装备保障任务带来了新课题。玉树灾区地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道路状况较差,也对完成装备保障任务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此,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决定成立装备保障基地后,联指装备保障组迅速集结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建成了这个装备保障基地。

“五一”期间,驻守灾区的原兰州军区总医院野战医院所有门诊全部开放,所有专家全部坐诊,同时为玉树州妇幼保健院捐赠了价值超过20万元的药品和器材。解放军第四医院节日期间除正常的接诊外,还组织医护人员到结古寺义诊,并送去了价值2000多元的药品和器材。原兰州军区卫生防疫分队主动放弃假日休息,坚守岗位,继续为任务部队和灾区群众做好卫生防疫工作,他们钻帐篷、上废墟进行消毒,对居民安置点的15个饮用水源的卫生防护进行了技术指导和现场治理。

截至5月3日,这个卫生防疫救援队共消毒帐篷1089个、垃圾点168个、厕所37个,消杀面积达79.67万平方米,检测水样69个,发放卫生防病宣传资料4650份,心理健康调查265人次,心理团体辅导350人次。

尽管玉树灾区物资保障难度空前,但原兰州军区联勤部多法并举、超常保障,采取部队自我保障和定点保障相结合、建制保障与区域联勤保障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抗震救灾部队有持续的战斗力。他们根据灾区保障需求、地理环境、物资储备等实际,开辟了从兰州、西宁至玉树的蔬菜运输线,每日有10多台车辆源源不断地将肉菜蛋奶等副食品以及其他物资,从兰州、西宁运至灾区,畅通了副食品运输渠道。他们还成立了以兰州、西宁两个方向后方部队为依托的副食品应急采购点,随时随地根据前线抗震救灾指挥部后勤保障组下达的应急采购任务实施采购,畅通了采购渠道。

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共向玉树灾区紧急调运棉被、棉褥、皮大衣、棉大衣、棉衣裤、手套等防寒被装物资39个品名32万余套(件),筹措调运野战食品2万余份,发放油料3400吨、主副食257吨,有力地支援了抗震救灾任务的完成。

针对抗震救灾部队在高原实施救灾时高寒、缺氧加之劳动强度大的实际,原兰州军区联勤部采取超常措施、超常手段,确保部队有持续的战斗力。卫生部针对地震初期少数官兵存在高原反应问题,建立2个高原病防治中心,加大高原特需药品、急救药品和氧气供应量,组织多个专家组到部队现场指导,使高原病发病率降到1%以下。军需物资部门针对天气寒冷的实际,在原总后勤部的全力支持下,给抗震救灾官兵每人增发一条棉被、一件棉大衣和作训服,在地震后短期内不具备洗澡的条件下,先后空运2.4万多条内衣裤让官兵及时更换。针对清理废墟需要,他们还及时空运0.5万多只工业防尘口罩、4万多只8层纱布口罩和4万双手套。

为让救灾官兵吃上热饭,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紧急调拨的10台高原炊事挂车、18台高原自行式炊事车、5台食品冷藏车和20套高原特种给养器材,全部快速运抵灾区,缓解了救援部队和受灾群众吃饭难的问题。在原兰州军区某分部的“帐篷应急兵站”现场,高原炊事挂车启动不到50分钟,一碗碗热腾腾的米饭、一盘盘香喷喷的炒菜,就递到救灾官兵手中。这种新型高原炊事挂车,只需45分钟就可供应150人份的饭菜。

高原官兵洗澡问题一直是各级领导十分关注的大事,原兰州军区联勤部基建营房部领导介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为抗震救灾部队配发了15台淋浴车,巡回在各部队服务,方舱型的淋浴车,一次可供10人洗浴,缓解了救援官兵洗澡难的问题。

各部队积极加强高原病知识教育,搞好自身安全防护,对确实不能适应高原环境的救援人员,坚决从一线撤出来。各任务部队充分发挥专业救援队伍作用,用好专业设备和仪器,科学组织救援,科学组织保障。据悉,奋战在灾区的万余名官兵无一例伤亡,没有“带病坚持工作”的现象。

4月18日,从西宁千里运送抗震救灾物资的司机吴志桓,行驶至海拔4237米的花石峡镇时,出现头晕、呕吐等高原反应症状。在标有“临时兵站”指示牌的帐篷里,医生刘美指导吴志桓吸氧,服用红景天、复方丹参滴丸等抗高原反应的药品,吴志桓精神很快恢复了正常。这是原兰州军区某炮兵团开设“临时兵站”保障过往救灾车辆人员的一个场景。

從青海西宁到玉树灾区有830多公里,花石峡处在两地中间,由于海拔高,氧气稀薄,过往救灾车辆人员常常发生高原反应。为保障救灾人员安全到达灾区,16日下午,军区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命令,就地在花石峡开设临时应急兵站,保障来往救灾车辆平安进出玉树。营长党万驰、教导员马荣领受任务后,当即带领240名官兵,不顾长途行军的劳累,组织人员平整地面、清理杂物,搭设野战帐篷,筹备保障物资,两个小时后就开设起临时应急兵站。

这个通往玉树灾区海拔最高的“临时兵站”,全天候24小时保障,细致周到地为过往车辆补充所需给养、药品,在保障救灾物资输送中发挥了“生命线”和“补给线”的作用,被过往救灾人员亲切地赞誉为“中转加油站”。

“这些兵太好了,他们是菩萨兵!”在震区,群众见到解放军,总会竖起大拇指这样赞叹。这就是震区各族群众眼中的人民军队,一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与各族人民和谐相处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

涅槃重生,玉树枝头满眼春

震后的玉树,百废待兴。

在感受长江源头那宽广博大的胸襟时,逐渐变暖的气候撕扯着冰川的胳膊,断裂的呼吸声似乎响在耳畔,加速的心跳黏贴在宛若镶嵌着蓝宝石一样的冰面,发出清澈而又细腻的回声,怀揣的苦难、伤痛和悲凉,如今已烟消云散。

时间牵着震后玉树的手,走近芳草吐绿的高原,迎接姗姗来迟的春天。驻守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的玉树军分区官兵牢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使命,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把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己任,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着这片高原生态的“处女之地”。

为防止震后灾区草场沙化和鼠害,官兵们竭尽全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用实际行动再造山川秀美的新玉树。“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好灾区的生态环境,为驻地群众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2010年4月21日晚7时40分,玉树军分区临时帐篷会议室灯火通明,全体机关干部和基层官兵的7名代表在一起,召开了第一次“灾区防病防疫防火”工作会议。

高原的天,就像小孩的脸,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时值高原的初春,却连续下了几天的雨和雪。旦增副政委带领3名官兵在翻越海拔4697米的红土山时,车子不能正常通行,只能绕简易通道前行,大家行走在凛冽的寒风中,强烈的高山反应、突如其来的冰雹使他们步履维艰。35公里的盘山公路,走了3个多小时。

到达玉树市隆宝镇后,官兵们不畏抢险救灾的疲劳,立即和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取得联系,展开重点疫情监控、水源卫生检测、污染区域消毒等工作。每天,军分区派出的卫生防疫人员都要在崎岖艰难的山路上往返数十公里,走村入户进帐篷,发放《常见高原疾病预防手册》《国家草原保护法》《灾区防病防疫防火》等知识手册和宣传资料。

军医姬广东说:“不漏一个帐篷,不漏一片土地,消毒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安全。”在结古镇甘达村,卫生防疫官兵对震后受灾群众大力宣讲卫生常识,引导受灾群众清理废墟时戴好口罩,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吃霉烂变质食物,不喝生水,不乱扔垃圾,每天都给帐篷通风换气。

2010年5月7日下午,家住甘达村一位名叫才仁措毛的藏族妇女说:“这几天,每天都有金珠玛米带着消毒液,到我的帐篷里来消毒,我的帐篷里是很安全的,也是很干净的。”

随着灾后电力设施的逐渐恢复,已经进入雷雨季节的玉树草原,很容易引发触电、火灾和雷击事故。军分区官兵在走村入户时,特别提醒受灾群众,向他们宣讲熟悉安全用电用火常识,讲清私自接拉电源、在电线上挂晒衣服、超负荷用电等不安全用电的危害;讲清不要用手触摸电线,发现电线电器着火时,先切断电源再灭火等正确用电常识;讲清雷雨天气时不要在电线杆、广播电视通信铁塔下停留,不要在大树下避雨,打雷闪电时不打手机、不看电视、不听广播等防雷避雷知识。

地震后,最让人担心的还有鼠疫。每年的5至8月份,是玉树鼠疫最流行的时间。做好灾区的鼠疫防治工作,是保护灾区生态环境的一个有力举措,为此军分区把防鼠疫工作的重点放在玉树市的各个乡镇,在人员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及时从各乡镇抽调了15名民兵骨干,组成6个工作组,配合军分区走村入户活动,大力进行草原灭鼠。

军分区副司令员马胜强说:“为保护好草场不被鼠啃,避开了用敌敌畏、毒鼠强这一类对环境污染较大的药品,而是选择了对人畜都很安全、分解毒素较快的生物药品。”据悉,防疫官兵累计完成了6个乡镇、1300多顶帐篷的消毒,完成食品检测30多份、水质检测6份,健康教育达31000多人次。

时间过得飞快,弹指一挥间,震后的玉树迎来了10周岁的生日!满怀向往和憧憬,我多次回到曾经熟悉而又陌生的玉树。

站在玉树州结古镇观景台那个冰雪消融的山坡上,眺望新玉树,满眼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工地上,塔吊林立;公路上,装载着重建物资的车辆往来穿梭……

“军民齐心协力投入灾后重建的巨大热情,让高原的春天来得比往年更早了些。”目睹眼前如火如荼的重建场景,原兰州军区援建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朱俊富感慨地说。

震后,朱俊富可是忙坏了。原兰州军区援建玉树地震灾区“两校一院”工程,即八一孤儿学校、八一职业技术学校和八一医院,已于当年5月31日在结古镇破土动工。为了督促工程进展,朱俊富反复跑工地,一丝不苟地抓好末端落实。“玉树群众对我们期望很高,工程要是完成不好,我心不安啊!”朱俊富说,这也是所有参与援建任务官兵的共同心声。

为了帮助灾区尽快建好新家园、新校园、新医院,原兰州军区党委派出精干班子、得力人员驻守高原,组成援建工程指挥部。军区领导更是多次审定方案,要求援建工程指挥部要创造性開展工作,按照节能环保、安全实用、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要求,努力把这3项工程建成暖心工程、放心工程和爱民工程。

援建工程,质量为本。在验收职业技术学校地基时,指挥部组织勘探、监理、质检等6个部门层层把关,严格执行“程序不减、时间科学、合法合规”的要求,只要有1%的不合格都要推倒重来,先后验收3次才过关。在援建指挥部,说起严把质量关,大家都争着讲述老党员管开吉的故事。管开吉是项目部主任,马上就要到退休的年龄了,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常常深夜从工地回来后就和衣而睡。项目部距离营区不到700米,老管却有时连中午回营区吃饭的时间都挤不出来,于是干脆就在床底下放两箱方便面。他经常吃着方便面时,眼睛还盯着施工图纸。

“救灾,解放军第一个冲在前;重建,解放军不讲条件再打头阵。没有解放军就没有这些孤儿的今天……”在玉树孤儿学校建筑工地,孤儿学校校长尼玛仁增的一席话,把大家带回了当年那段难忘的日子。

地震发生后,原兰州军区某团官兵在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同时,自己忍饥挨饿给师生们及时送来食品、调来餐车,还派来炊事员,让孩子们吃上了热乎乎的饭菜,喝上了干净的开水。官兵们没日没夜清理废墟、平整场地,迅速搭起一间间帐篷教室、一顶顶帐篷宿舍,使孤儿学校在震后第3天就实现了复课……对于这些,灾区的孩子们念念不忘。

如今,新学校已经建设好,吸引了一些孩子围观。援建官兵指着新规划图向孩子们介绍:建成后的新校园可以容纳18个班、810名学生和90名教职员工,大家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在新的宿舍里生活……听得入神的藏族小姑娘边毛措一脸喜悦地说:“新校园建设得真漂亮,有了新学校,我们的未来会更有希望!”

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朱俊富告诉我,设计总面积达9.6万平方米的“两校一院”工程当年就完成总工程量的90%以上,已于震后的第二年就全部交付使用。“我们深知自己每打下一桩地基、每砌下一块砖瓦,都关系着灾区孩子们的明天和百姓的幸福。”

春的希望已经点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军民共同努力下,一个充满朝气、孕育无限希望的新玉树,正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

玉树不倒,青海常青!

伤痛过后,人们会更加坚强勇敢;灾难过后,人们将更加奋勇前行。经历过风雨洗礼,经受过苦难锤炼,而今的玉树已经涅槃重生,经济社会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作者简介:谢鹏,笔名秦巴江措,现役军人。青海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百余家军内外报刊和官网,著有《雪线传真》《雪线传情》《雪线寻梦》等3部诗集,多部作品获得国家或省部级二、三等奖,荣获“唐蕃古道文学奖”“康巴杯全国散文二等奖”等。

猜你喜欢

玉树帐篷官兵
帐篷
玉树新城
带上帐篷去旅行
我家门口的玉树
在户外过夜
名人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
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