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现代化治理体系视域下的文化自信
2020-09-22曾祥跃
摘 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这包括运用国家制度推进文化建设,同时文化建设也是推进国家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工具。当前,我们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面临不少挑战,有西方文化的挑战,有资本市场物化的挑战,有文化虚化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需要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要通过文化的创造和创新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关键词: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9-0023-0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全会把“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明确了国家治理在文化方面坚持和发展的内容和任务。制度是治理的框架与保障,文化是治理源泉与灵魂。优越的制度来源于优秀的文化,没有文化的滋养难有制度的生成。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构建文化自信,才能构筑起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
一、国家治理体系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何毅亭在关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九个首次”一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这个创造,反映在实践形态,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反映在理论形态,就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在制度形态,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反映在文化形态,就是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说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框架。在这个角度可以说,国家治理体系与文化自信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来说,两者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看待。
一方面,文化自信是国家治理体系诞生和形成的基础之一。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里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正是基于我们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我们国家才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制度。所以,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文化自信是我们国家治理体系诞生和形成的基础之一。
另一方面,我们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和确定可以说是文化自信的集中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他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从“文化”的含义来看,理论、制度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所以,在这个程度上可以说,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和确定是文化自信的集中展现。
二、国家治理体系中文化自信构建的必要性
作为有着5000多年文明传承的国家,中国在文化方面一直都很自信。但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的一些士大夫们开始思考导致战争失利的原因,由此也掀起了中西文化的对比。在这个对比的过程中,一开始认为是器物不如人,进而认为是政治制度不如人,然后认为文化不如人,由此掀起了历时一百多年的中西文化之辩。当这场中西文化之辩延续到今天,面向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我们必须要面对社会实际构建基于自己国家民族传统的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在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家间、地区间冲突不断出现,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也不断抬头。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间的博弈尤其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博弈日趋加剧。西方国家对我们国家的指责抹黑甚嚣尘上,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斗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到了关键阶段,文化安全在国家总体安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增强文化自信成为我们构建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屏障,同时也是推进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三、国家治理体系中文化自信构建面对的挑战
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但是,今天中国的文化自信构建不是孤立的自身的文化自信构建,这种文化自信是在与世界其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对比之中确立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世界文化的发展给我们国家的文化发展也带来很多助益,但同时也给我们国家的文化发展带来很多挑战。
(一)面临西方文化的挑战
现今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相互沟通联系,彼此关联日益紧密,整个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在这个融合交织的过程中,因各个国家发展程度的不同,文化层次的对比也日益明显,有的国家文化还处于传统的农耕文明层次,有的国家文化处于现代工业文明层次,有的国家文化已经达到后工業化层次[2]。这种层次的不同,就有了文化的强势和弱势之分,也就有了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竞争。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大面积摧毁传统农耕文明就是其中一个明显的例子,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是为了应对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农耕文明的冲击。所以近代以来我国的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积极宣传西方的进步文化,抨击落后的传统文化。在这个残酷的竞争过程中,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如果不想灭亡只能先借鉴新兴文化,以此重塑自己的文化,然后再努力赶超新兴文化。即使目前,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互动,对我国的挑战也还是非常严峻的。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在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方面无孔不入,进行着强势输出。我国一些年轻人在语言表达、思维认知、价值观念等方面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
(二)面临资本市场物化的挑战
资本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资本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2]。在资本主导发展的过程中,巨大的利益流动非常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带来马克思讲的“货币拜物教”,进而出现物化效应,因为市场交易中的巨大利益流动对人的吸引和影响都非常大。当这种资本物化遇到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的时候,它们缠结在一起,就会产生资本垄断产业、侵蚀公共权力、阶层贫富分化等等社会问题,进而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造成危害。同时,这种资本物化及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会造成部分人的精神追求错乱。当前部分人把消费作为追求的本身可以说是资本物化的一种显著表现,人们把消费作为目的,通过不停地进行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等等获得快感和满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的异化、物化。
(三)面临文化虚化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资本化、网络化的日益展开,各种文化潮流日益快速地融合在一起,所以现在没有哪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是独立的,都或多或少有了其他文化的渗透。目前我国的文化形态也是多种文化样态的聚集体,在这个聚集体里,既有跨越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也有主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还有不少西方外来文化。在这个聚集体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文化之间的碰撞,使主流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变得模糊,也即被虚化。这种虚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虚化历史,比如网络上一些人通过对“狼牙山五壮士”在何处跳崖、跳崖是怎么跳的等细节部分以历史考据、学术研究做幌子,企圖抹黑“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形象,还有通过生理学研究来质疑邱少云牺牲的真相等等。他们以研究为名,引导读者质疑英雄人物的抗敌事迹和舍生取义的精神,从而企图达到否定历史事实、虚化历史的作用。二是虚化政府权威,一些人通过宣扬宪政、民主、自由等观念来瓦解和质疑我们国家的政体和制度,特别是在一些群体事件发生的时候,部分人更是质疑政府的合法性,企图达到虚化我国政府权威的作用。三是虚化人的心灵,当前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各种信息更是呈现出海量涌现的态势,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信息不断充斥着个体的世界,以致个体非常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导致了部分人群的心灵空荡,思想游荡。
四、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中坚定文化自信
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这就包括运用国家制度推进文化自信的建设,同时文化建设也是推进国家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工具。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要通过文化的创造和创新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怎样发挥文化自信建设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等方面的作用,需要在治理实践中认真推进。
(一)在全球治理体系中贡献中国话语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同时,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面对这些危险和挑战,不同的国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2016年以来英国通过政治行动推动英国脱离欧洲联盟,使英国不再受欧盟法律、欧洲单一市场及若干自由贸易协议约束,并可取回对移民政策的控制权。美国自特朗普上台以后,坚持单边主义行径,不断挑战全球化的格局。许多国家不仅发出疑问,这个世界怎么了,这个世界将走向何方。
面对世界风云变幻,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外国人士时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3]。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当今世界,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零和博弈的思维不利于全球未来的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凝聚中国精神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因为精神作为一种文化,有着思想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它作为一种精神纽带,可以团结全体成员的精神;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可以引导全体成员的行为。对当前我们国家的发展来说,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也就难以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深厚的精神支撑。
我们国家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有来源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们是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同时又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它们用丰富的资源构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够只停留在精神内涵的解读上,而应该落实到实际的具体行动中。因为文化精神自身的完美只是文化精神自身的力量。如果文化精神再完美但不能落地,不能体现到人们践行文化精神的行动上,那就谈不上文化自信,这样的文化精神再完美,也是空洞的。针对这样的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已经有了部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并于2019年10月,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德法兼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全面体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体现到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公共政策制定修订、社会治理改进完善中,为弘扬主流价值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
(三)在文化建设体系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
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文学创作与民族精神的培育紧密相关。一方面民族精神可以激发文学创作,另一方面文学创作可以集中反映民族精神,使得民族精神得以升华。以莎士比亚、拜伦为代表创造的文学作品构筑了大不列颠的民族精神,以歌德、海涅为代表创造的文学作品构筑了德意志的民族精神,以巴尔扎克、雨果为代表创造的文学作品构筑了法兰西的民族精神,以普希金、托尔斯泰为代表创造的文学作品构筑了俄罗斯的民族精神。以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为代表创作的诗歌,以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等为代表创作的小说,以鲁迅、巴金、老舍等为代表创造的文学作品,以紅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革命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塑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当前的社会环境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产品日益多样化,文化产品的数量也在极速增长。但是在文化产品数量极速增长的情况下,能真正震撼人心、反映民族精神、塑造民族精神的作品却不多见。相反,我们却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穿越剧、戏说剧、雷人剧。这些影视剧本的创作和播出反映了不少文化产品的创作者对基本历史实践和现实生活实践感知的匮乏。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深厚的支撑,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让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坚持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坚持艺术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原则。我们国家有5000多年丰富实践孕育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题材,有来源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鲜活生动的实践,它们浓缩着中国人的独特经历和情感认同,它们展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它们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丰富土壤。以人民为中心,站在时代的高处,观照当下的火热实践,探寻中国精神的时代展现,只有如此才能凝聚中国精神、焕发中国精神,才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深厚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何毅亭.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九个首次”[EB/OL].(2019-11-18).http://acad.cssn.cn/dzyx/dzyx_tt/201911/t20191118_5043859_2.sht
ml.
[2]郭凤海.世界文化发展与中国文化自信[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7,30(3):107-112.
[3]曲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EB/OL].(2013-02-27).http://theory.gmw.cn/2013-02/27/content_6852861.html.
收稿日期:2020-04-23
作者简介:曾祥跃(1983-),男,广东广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