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建议
2020-09-22郭鲁钢张秋洁
郭鲁钢 张秋洁
摘 要:地方科学院是区域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科技力量,近年来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以全国17家地方科学院为对象,分析了其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机制、工作模式、主要方式和产学研合作等现状和特点,发现成果转化的组织体系、科技成果水平等是影响其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
Abstract: Provincial research institutes are important forces i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tatu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provincial research institutes,including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working pattern,transformation mode,cooperation of research and industry.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re also studied. Based on the results,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Provincial research institution;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Influencing factors
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释放区域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業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地方科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地方创新发展需求,开展技术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与央属院所科技成果的高难度、高壁垒、长周期的转化特点相比,地方科学院利用其地缘优势,更加易于开展成果转化工作[1]。但整体来看,地方科学院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仍然普遍偏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仍然不足[2],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亟须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目前,针对地方科学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及运营管理方面[3-5],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与探讨较少。本文以地方科学院为对象,分析其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填补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快地方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决策依据,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科学院的发展定位
地方科学院是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难题而设立,主要经历了两种路径。路径一是由地方政府直接设立,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设立的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河北省科学院、甘肃省科学院等。2000年以后,又陆续设立了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院等。这表明地方科学院很早就开始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组成,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认识到地方科学院在区域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路径二则是由中科院在该省市的分院转成地方管理的科研院所,时间集中在1958年左右,包括上海科学院、山东省科学院、江西省科学院、广东省科学院等多家单位,其中陕西省科学院仍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合署办公(见图1)。
截至2019年,全国共有17家地方科学院(见表1)。各单位规模和人员数量差异较大,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院、云南省学技术院等单位规模小、人员数量少,上海科学院因承担协调服务中央在沪单位科技工作,其单位规模和人员数量较大。但整体来看,地方科学院下属单位普遍规模不大,大部分单位所属机构平均人数都不超过100人,说明地方科学院仍难以摆脱小、散、弱的特点。
二、地方科学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概况
近年来,地方科学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这表明地方科学院首先具有科研院所的一般属性,同时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发展作为其核心定位和使命。
(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
地方科学院大多实行“两级法人、两级管理”,一般采取院级指导、所级操作的工作思路。各机构按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地方相关法规要求,在院本级层面设立相关管理部门负责院级层面上的制度和规划建设,完善自身的技术转移体系,组织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服务;院属研究所的科技成果完成人和持有人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工作。目前,仅有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河北省科学院等少数地方科学院设立了专门的技术转移管理部门,其他单位则由科研管理部门、产业发展部门等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工作,这反映出相关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业务量不大,专业性不强。
(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模式
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模式上,各地方科学院积极进行探索,突出了因地制宜服务区域创新的特点。如甘肃省科学院依托高技术产业园建立科研、中试、孵化和生产有机衔接的发展模式;黑龙江省科学院探索的“院地企”合作模式,先期无偿转化,产生效益后或成果升级换代时再进行利益分配;山东省科学院与齐鲁工业大学正式合并,建立了“科研—教学—转化—实践”四位一体新模式。
(三)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
目前,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以服务区域发展为主要任务的地方科学院更倾向以科技服务为主,如广东省科学院以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方式转化的科技成果合同额达45336.56万元,是转让、许可、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额的13.36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四技服务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额是转让、许可、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的9.4倍(见表2)。这表明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是地方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
(四)产学研合作
地方科学院均把产学研合作作为重要的工作,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产业技术联盟推进成果产业化,针对技术需求和供给组织对接,促进成果转移转化。与企业、高校联合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是常见的合作方式,如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与首创集团围绕首都生态环境建设联合开展成果转化,孵化出国内有影响的大气治理企业。近年来涌现的产业技术联盟逐渐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有效组织模式,如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所牵头成立的海洋监测设备产业联盟,在山东半岛逐步形成了海洋高端产业技术创新系统雏形[7]。
(五)开展国际技术转移
近年来,地方科学院把国际技术转移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与国外机构开展交流活动、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和建立国际转化平台等方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例如广东省科学院焊接技术研究所作为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在中国的焊接技术科研开发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先后引进多项技术在国内实施转化[8]。在建立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方面,各地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院同时也是安徽省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提供国际化的技术交流、技术经纪和集成服务。
(六)融入区域创新发展战略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中,地方科学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在京津冀区域建立了京河研究院、京津研究院和邯郸分院三个协同创新平台,并与河北省科学院等单位发起成立了涵盖100余家科研单位的京津冀科研院所联盟;上海科学院紧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发起成立长三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广东省科学院与横琴金融投资集团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在对接区域发展战略上,各地科研机构都有着较为成熟的模式: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打造区域新型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育成体系服务区域发展,如甘肃省科学院通过设立白银分院融入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战略;发挥区域科技主体作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平台,如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的中国高校(重庆)成果转化中心、两江双创大数据孵化基地。
三、地方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區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地方科学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影响较大。同时,受成果技术水平、科研管理机制及科研人员观念等因素影响,地方科学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体系不够完善
地方科学院整体的成果转化组织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从初期组织到激励分配机制不完善。一是普遍缺少从单位整体角度构建的协同高效的技术转移工作机制。下属研究所是独立法人单位,是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持有人和受益人,科技成果转化也由各研究所独立完成,院部对下属研究所的成果转化工作难以进行整体规划与部署;同时,一些规模较小的研究所又难以独立完成成果转化,降低了成果转化的效率和产出。二是在内部技术转移机构设置上,虽然有部分单位成立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转移机构,呈现出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但大部分单位还是由科研管理部门、产业发展部门来承担相关工作,成果转化和推广管理、技术评估评价等工作任务难以分配明确,也难以形成工作体系。三是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问题。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实质就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过程,地方科学院若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成立公司的方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就会与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剥离政策相冲突。地方科学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科学院的活力,相关工作机制仍待破解。
(二)持续产生可转化成果的能力不足
由于考核机制、研究能力及观念等原因,地方科学院产出的可转化科技成果不多。江西省对省属科研院所和高校2017年的调查显示,约一半单位没有可转化的成果[9]。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导向问题。高水平论文、著作仍是重要的职称评定指标,导致产生的科研成果多是出于指标任务和职称评定的需要。二是对接问题。科研创新与企业的产品创新在目标、驱动力、组织方式、效果评价上都存在很大差异[10],部分地方科学院对市场信息掌握不足,与当地企业和合作交流不够,导致成果不能与市场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三)产学研合作链条不稳定
研究表明,地方政府、高校、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等主体形成的合作网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显著[11]。地方科学院的优势在于与地方产业的紧密结合,但目前地方科学院与地方政府、高校、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之间在产学研合作上尚未形成稳定的、畅通的渠道,尚未建立起知识流动、人才流动、技术研发和技术转移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产学研合作仍以短期合作、松散合作、项目合作为主,没有建立资源共享、风险或成本共担、要素多向流动、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方式[12],导致科研项目立项和评价机制无法完全反映市场实际需求。
(四)人才团队配备不完善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专门的人才团队进行对接并提供系统的综合服务,技术转移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理、工、商、法等多个跨领域学科知识背景,还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背景,既能与科研人员沟通技术研发,又可以与企业沟通技术需求,能够对技术转移项目作出准确的判断。但目前,在地方科学院,专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人员数量少,普遍是兼职承担相关工作,尤其是缺乏既了解本单位技术情况,又了解领域相关产业发展情况、企业技术需求情况的中介人才。此外,虽然近年来各地都培养了一批技术经纪人,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还存在培训内容不系统、针对性弱、实操性差等问题[13],无法为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团队保障与人才支撑。
四、加快地方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地方科学院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地方科学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
要进一步强化地方科学院为地方提供公共科技服务、促进区域科技与经济结合、为地方涵养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地方政府要给地方科学院压担子、下任务,同时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和科技风险投资机制,研究利用财政资金引导区域科技创新的机制与模式,用好地方科学院的科研基础和创新条件,强化其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形成国家科研机构与地方科研机构良性分工协作。
地方科学院要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落脚点,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创新和市场需求,尤其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提升科技成果产出的质量。同时,要以深化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在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政策先行先试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结合地方科学院以“四技服务”为主的特点,重点探索“四技服务”相关的激励方案,创新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将科研成果转化情况纳入个人职称和岗位评定的评价依据,增强科研人员的市场意识和能力,提升科技成果的创新导向性和转化针对性。
(二)尽快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体系
地方科学院应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自身职责和发展重点,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转化组织体系。一是要建立符合发展特点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落实有关规定文件、规范自身工作,尤其是要明确“两级管理”体制下成果转化相关的职责范围,完善决策制度、公示制度、激励制度、离岗创业制度、尽职免责制度等,最大限度地调动两级法人的积极性,形成稳定有活力的工作体系。二是要通过职能规范、岗位设置等途径,明确成果转化管理部门及其职能范围,设立负责成果转化的专门单位和工作岗位,突出以增加科技成果转化效益为工作目标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科技成果转化部门不仅应负责制度和规划制定及监督管理,还应开展科技成果应用价值分析、技术需求信息汇集分析、知识产权保护、成果推广等工作。三是要积极加强与企业、行业协会等的交流协作,深入了解地方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构建面向市场的技术需求库和产业发展信息库,强化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引导。
(三)以市场需求倒逼科技创新产出高质量科技成果
科研创新要面向市场。一是在立项伊始就要考虑其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和地方实际,从技术、市场和潜在成果受让方等方面分析选题的合理性[14],从源头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财政立项要优先支持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大科技任务。二是要建立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的资源配置体系和科技评价体系,严把成果推广价值评价环节,并始终将成果转化推广价值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尤其在后期追踪环节中加强对项目成果转化的评价管理[15]。三是积极利用自身科技资源,建設面向区域特色产业的公共研究开发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集成、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工业性试验、系统化和工程化开发、技术推广与示范等服务,逐步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引导,以自身优势科研领域为依托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四)在建设高水平区域产学研合作网络中发挥关键作用
地方科研院要发挥科技资源聚集优势和科技研发组织作用。通过资源共享、风险或成本共担等与高校、企业、行业协会建立稳定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集聚各种创新资源,重点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企业专门技术研发及个性化科技服务。同时,根据所在区域及行业特点,提高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化,如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用组织优势寻找合作伙伴,凝聚产业相关科技资源,破解企业寻找科技成果难的顽疾,提升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匹配度,解决信息和创新资源流通不畅等问题。最后,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中的人才互动,建立科技人才双向流动、项目合作等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吸引企业科技人才到地方科学院兼职,以人才合作促产学研发展。
五、结语
科技成果转化对助推区域科技与经济结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地方科学院应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发挥在区域技术创新、行业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公共服务中的桥梁作用,弥补科技创新价值链上下游的技术转移沟壑,在应用开发、战略咨询、项目合作、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于一尊,严伯刚,朱盛文.地方科研院所成果转化能力对区域科技创新升级的作用[J].江西科学,2014(2):258-262.
[2]李霞.科研院所在成果转移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22):72-74.
[3]于萍,于萌.地方科学院实施科教融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黑龙江科学,2019(1):74-75.
[4]唐丽娟,袁婷.地方科学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现状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8(26):176-177.
[5]邓伟.关于加强地方科学院创新能力建设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提案[J].中国科技产业,2014(4):30-31.
[6]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18[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
[7]梁帅,李海波,李钊.科研院所主导产学研联盟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18):1-6.
[8]刘洋,韦文求,封春生,林雄.广东省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2):91-97.
[9]童金杰.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江西为例[J].科技广场,2018(3):24-30.
[10]李霞.科研院所在成果转移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22):72-74.
[11]周社育,张永利.宁波地方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合作网络治理研究[J].中国商论,2018(6):137-141.
[12]张玉台.加强创新驱动促进大学与科研院所创新成果转化[J].中国科技产业,2014(2):22-23.
[13]吴寿仁.科技成果转化若干热点问题解析(二十八)——关于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技中国,2019(9):72-78.
[14]刘姝威,陈伟忠,王爽等.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三要素[J].中国软科学,2006(4):55-58,123.
[15]霍国庆,吴忠谦,科技项目选题模式与成果转化研究——以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为案例[J].管理现代化,2020(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