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县黄芪白粉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
2020-09-22李金鸿徐雪芬李惠霞罗宁倪春辉李文豪徐志鹏
李金鸿,徐雪芬,李惠霞,罗宁,倪春辉,李文豪,徐志鹏
(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甘肃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70)
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多年生草本,高50~100 cm.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产于甘肃、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1].
甘肃省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常年种植面积约为14.0万hm2,约占全国的20%,其中黄芪约占全国总面积和总产值的80%[2].白粉病是黄芪生产中一种常见的叶部病害,对黄芪产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一定的威胁.据2012年调查,发病率55.5%~93.0%,严重度2~4级,严重影响黄芪的产量和品质.徐福祥[3]等报道其主要为害黄芪叶片、叶柄、嫩茎和荚果等部位.初期发病部位布满白色粉末状霉层.以后逐渐扩大蔓延,布满全叶、茎秆及荚果,整片叶子及荚果被白色粉状物所覆盖,后期变黑形成很多小黑点,严重时叶片呈黄褐色、干枯,造成早期落叶,叶片和茎秆同时受害,受害重的则整株枯萎.黄芪白粉病病菌于9月下旬形成子囊果,以子囊果在病残体上越冬[4-5].翌年5月份气温达到20℃以上时,病菌孢子萌发,首先感染二年生黄芪植株,出现发病中心,病菌迅速繁殖,重复侵染,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病菌孢子借风传播,并迅速向邻株蔓延,很快布满全田[6-8].
杨春清等[9]报道,北京、河北、内蒙古等地区黄芪白粉病病原为豌豆白粉菌(ErysiphePisiDC.),任举[10]将甘肃省定西市黄芪白粉病病原鉴定为豌豆白粉菌 (Erysiphepisi) ,骆得功等[11]报道了甘肃省定西市黄芪白粉病的病原为黄芪束丝壳(Trichocladiaastragali),在内蒙古白粉菌志[12]中记录,将黄芪束丝壳重新命名为黄芪白粉菌(E.astragali),异名黄芪束丝壳.上述研究均是通过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缺少分子生物学特征的比较.
本试验拟调查陇西县黄芪白粉病的发生情况,通过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病原种类,并开展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为该病害的及时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与样品采集
1.1.1 调查地概况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地处陇中黄土高原中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年均降水量445.8 mm,蒸发量1 440 mm,年均日照时数2 292 h,年均无霜期146 d.
1.1.2 黄芪白粉病调查方法 2018年6~9月,采用五点法取样,调查陇西县巩昌镇、文峰镇、双泉乡、菜子镇、福星镇和首阳镇等6个乡镇.每个田块取5个点,每个点取黄芪10株,观察叶片的发病情况,白粉病发病分级标准见表1.
表1 寄主植物发病严重度的分级标准Table 1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the severity of host plant disease
植株发病率(%)=(染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1.1.3 供试材料 2018年6~9月采集陇西县黄芪白粉病叶片,制作腊叶标本,以备形态学观测.
1.2 试验方法
1.2.1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挑取发病叶片上的粉状物和子囊果,制成临时玻片,在显微镜(Lab.A1)下观察并测量有性阶段(子囊果形状、大小;附属丝长、宽度,颜色;子囊数量、形状,子囊孢子的形状、大小等)和无性阶段(菌丝体宽度、形态;分生孢子梗形状、大小;分生孢子形状大小;附着孢的形状;芽管萌发位置等)特征[11-16].根据观测结果,参照《内蒙古白粉菌志》[12]和《中国真菌志·第一卷·白粉菌目》[17],进行病原菌鉴定.
1.2.2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刮取新鲜病叶上的黄芪白粉菌,利用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通用型),提取菌株DNA组.采用引物ITS1(5′-CGTAACAAGGTTTCCGTAGG-3′)和ITS4(5′-TCCTCCGCTTATTGTTATGC-3′)进行PCR扩增.PCR反应体系:2×Master Mix 25 μL、10 μmmol/L正反向引物各1 μL,基因组DNA 4 μg,双蒸水补足50 μL.PCR程序:94 ℃预变性5 min,94 ℃变性30 s,55 ℃复性45 s,72 ℃延伸60 s,循环30次,72 ℃延伸5 min[18].扩增产物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送至北京擎科新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测序.所得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BLAST分析,下载高度同源的ITS序列,利用MEGA7软件采用MEGA7软件进行最大似然法分析,检测方法用自展法(Bootstrap),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分析亲缘关系,进一步明确病原菌的分类地位[19].
1.2.3 不同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用无菌水配制成孢子悬浮液,每视野20~30个分生孢子,滴于凹面载玻片上,后置于15,20,25 ℃下保湿培养,8、16、24、32、40 h后镜检并统计萌发率.每个处理50个孢子,重复3次.
孢子萌发率 (%) =萌发的孢子总数/检查的孢子总数×100%[20].
1.2.4 不同pH值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用0.1 mol/L HCl和0.1 mol/L NaOH配制pH值4、6、8、10的缓冲液,将孢子悬浮液(100(下每视野20~30个分生孢子)分别滴于不同pH值溶液的凹面载玻片上,25 ℃保湿培养.8、16、24、32、40 h 后镜检并统计萌发率[21].
1.2.5 不同碳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用无菌水配制2%无水葡萄糖溶液、2%麦芽糖溶液、2%乳糖溶液和2%甘露醇溶液,将孢子悬浮液(100(下每视野20~30个分生孢子),滴于凹面载玻片上,分别滴加上述溶液,25 ℃保湿培养.8、16、24、32、40 h后镜检并统计萌发率[21].
1.2.6 不同光照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用无菌水配制孢子悬浮液,将其涂在灭菌载玻片上,在25 ℃条件下设日光灯连续光照、光暗交替(L/D=4 h/4 h)、连续黑暗3个处理,每隔8 h镜检,统计40 h的萌发率[21].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田间调查结果显示,陇西县黄芪白粉病平均发病率为31.17%,平均病情指数为18.08,6个乡镇大部分黄芪田块均有不同程度的侵染,乡镇之间白粉病发病率差异不明显.6月份黄芪开始受白粉菌侵染,9月份受侵染的叶片部分或整个片覆盖白粉,达到发病高峰期.
2.2 白粉菌形态特征
2.2.1 无性形态特征 菌丝体叶两面生,生于叶柄和茎上,形成明显白色圆形斑片,覆盖整个叶面,存留或消失;菌丝体浅褐色,粗5~8(~13)μm,附着胞裂瓣状.分生孢子梗直立,足胞柱状,(18~)20~43(~49)×(2~)6~8(~12)μm,上接两个短细胞或1个长细胞(图1-A);分生孢子梗大小为(37~)44~83(~98)× 7~14 μm,有1~2个隔膜;分生孢子单生,圆柱形或椭圆形,31~42(~48)×12~18 μm,平均值为38×15 μm(图1-B);芽管自顶端萌发,大小为(3~)11~70(~91)×2~8 μm(图1-C).
2.2.2 有性形态特征 子囊果聚生或散生,暗褐色,扁球形,直径为(86~)114~158(~189)μm,平均为134.752 μm,壁细胞为不规则多角形(图2-A);附属丝(8~)11~18(~22)根,多数生于子囊果一侧,弯曲程度大,全长近等粗,常与菌丝交织在一起,粗3~8 μm,平均为4.95 μm,顶部稍宽为3~7 μm,平均为5.18 μm,长度为(27~)71~252(~316)μm,平均为141.86 μm,壁薄,光滑或稍粗糙,全长褐色,分支.子囊果内含子囊3~8个,子囊球形、不规则形,有柄,大小为(48~)58~79(~84)×(29~)32~42(~54)μm;子囊内含2~5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呈卵性、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0~26×5~18 μm((图2-B)).
A:分生孢子梗;B:分生孢子;C:芽管;D:附着孢.A:Conidiophores;B:conidia;C:Germ tube;D:Attached spore.图1 黄芪白粉菌的无性态特征Figure 1 The asex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wdery mildew on Astragalus membranaceus(Bar=10 μm)
根据病原形态特征,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初步确定该病原菌为子囊菌门黄芪白粉菌(E.astragali).
2.2.3 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扩增得到的ITS-rDNA序列长度634 bp,将其命名为HQ,GenBank登录号为MK920921.在GenBank中进行BLAST同源序列比对发现,该ITS序列(MK920921)与沙打旺上的黄芪白粉菌Erysipheastragali(LC010028.1)ITS序列紧密聚集成一支,相似度为99.19%,遗传距离最小,亲缘关系近,如图3所示.因此,将该白粉菌鉴定为黄芪白粉菌(E.astragali).
A:子囊果;B:子囊和子囊孢子.A:Ascospores;Bar=50 μm;B:Ascus and ascospores,Bar=10 μm.图2 黄芪白粉菌的有性态特征Figure 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hite powdery mildew
图3 基于ITS-rDNA序列构建的黄芪白粉病病原菌聚类分析树状图Figure 3 Phylogenetic tree of ITS -rDNA of powder mildew on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2.3 黄芪白粉菌生物学特性
2.3.1 不同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黄芪白粉菌分生孢子在15、20和25 ℃时均能萌发,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萌发率呈增加的趋势.其中,在25℃条件下,培养40 h时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为32.0%.
2.3.2 同pH值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白粉菌分生孢子在pH值为4~10条件下均可以萌发,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萌发率呈增加的趋势,其中,在pH值6和8条件下,更有利于孢子的萌发(图5).
2.3.3 不同碳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通过图6发现,2%麦芽糖溶液和2%乳糖溶液对白粉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影响不大,而2%葡萄糖溶液和2%甘露醇溶液对白粉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图4 不同温度对白粉菌孢子萌发的影响Figure 4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on spore germination of powdery mildew
图5 不同pH值对白粉菌孢子萌发影响Figure 5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H on spore germination of powdery mildew
图6 不同碳源对白粉菌孢子萌发影响Figure 6 Effects of different carbon sources on the germination of powdery mildew spores
2.3.4 不同光照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全光照的条件下,最有利孢子的萌发,光照黑暗(L/D=4 h/4 h)相间有利于孢子萌发;全黑暗最不利于孢子萌发.
图7 不同光照条件对白粉菌孢子萌发的影响Figure 7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light conditions on spore germination of powdery mildew
3 讨论
通过田间调查发现,陇西县黄芪的白粉病一般6月下旬开始发病,在7月至9月上旬一直蔓延,9月中下旬减弱、趋缓,与周天旺等调查白粉病发生规律大致相同[6-8].
通过病原形态学观察,将陇西县黄芪白粉菌的病原菌鉴定为黄芪白粉菌(E.astragali).该病原形态特征与骆得功[6]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与杨春清等[9]和任举等[10]报道的豌豆白粉菌(Erysiphepisi)形态不同,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豌豆白粉菌子囊果附属丝顶端不分叉,附属丝无色,上下近等粗,局部粗细不均.而黄芪束丝壳子囊果附属丝顶端有1~2个分支,附属丝褐色,全长近等粗.在观察过程中,黄芪白粉菌子囊果附属丝顶端分支较少,在刘铁志[12]书籍中记载,附属丝未见分支可能是附属丝不成熟所致.
4 结论
形态学的分类受制于不同的生长阶段,无法鉴定许多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隐存分类单位;分子生物学提供了一个更加敏感、精确、客观的分子差别模型[22].为保证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对陇西县黄芪白粉菌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进一步证实陇西县黄芪的白粉菌为黄芪白粉菌(E.astragali).
本研究发现,在25℃、pH值6~8、全光照条件下,黄芪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在7月至9月上旬,当地气温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易导致白粉病大面积发生和蔓延.因此,在防治白粉病时,应选择白粉病始发期开始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