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乳杆菌来源重组β-半乳糖苷酶初步分离纯化与酶学特性研究

2020-09-22宫路路柳陈坚崔霖芸

关键词:糖苷酶缓冲液杆菌

李 洁, 宫路路, 柳陈坚, 崔霖芸, 张 宁

(1.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学部,贵州遵义563000; 2.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β-半乳糖苷酶,又称乳糖酶,英文名称βgalactosidase,简写为GAL,国际酶学委员会将其命名为 EC3.2.1.23[1],为蛋白家族 GHF-2 类型.该酶能够水解乳糖,生成半乳糖和葡萄糖,用来回收乳清中的乳糖,生产功能性食品添加剂[2].利用其水解活性水解牛奶中的乳糖,制成低乳糖牛奶,抑或制成肠溶片作为药物,治疗乳糖不耐受症[3].利用其水解产物半乳糖作为供体,未分解的乳糖为受体,合成低聚半乳糖 GOS(galacto-oligosaccharide)[4].由此可见,β -半乳糖苷酶在医药行业、食品行业上应用广泛[5].

自然界中,产生β-半乳糖苷酶的生物种类很多,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6],尤其是微生物,如真菌、酵母菌、细菌.其中,研究较多的微生物有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乳杆菌(Lactobaills)、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lactis)、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乳酸克鲁维酵母(Klyeromyces lactis)、乳酸脆壁酵母(Klyveromyces lacis fragili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米曲霉(Asperillus oryzae)等[7].

鉴于产β-半乳糖苷酶的微生物来源丰富,本研究以此为启发,以云南传统发酵豆豉为原料,进行β-半乳糖苷酶乳酸菌筛选.在宋园亮等[8]的努力下,筛选得到一株产β-半乳糖苷酶乳酸菌,经16S rDNA鉴定为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结合分子克隆技术,将该菌来源β-半乳糖苷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得到一株产β-半乳糖苷酶重组大肠杆菌菌株,将其命名为 E.coli BL21/p ET28abgaB-18(以下简称18号菌株).结合镍柱分离技术对重组菌株表达的β-半乳糖苷酶进行分离,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测定.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

1.1.1 菌种 本实验室保存的重组18号菌株.

1.1.2 试剂 卡纳霉素(TaKaRa 公司)IPTG;聚丙烯酰胺,考马斯亮蓝R-250,溴酚蓝,咪唑,NiSO4·6H2O(上海生工);邻硝基苯酚-β-D-半乳糖苷(ONPG),ONP(Sigma公司);碳酸钠(天津试剂三厂),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天津市风船化学试剂).

1.1.3 仪器 恒温摇床(上海智城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超声波细胞破碎仪(天翎仪器TL-650Y)高速离心机(SIGMA K 3-18),镍柱(Qiagen),水平电泳仪(GENIUS),金属浴(FUNAKOSHI),普通恒温培养箱(NAPCO6500TC),紫外分光光度计(Genova).

1.2 方法

1.2.1 β-半乳糖苷酶重组18号菌株诱导表达 吸取18号重组菌株20μL菌液接种至大肠杆菌培养基LB液体培养基5 mL中,加入20μL卡那霉素溶液(质量浓度为100μg/mL)后混匀.恒温摇床(温度为37 ℃,转速270 r/min)振荡培养12 h.吸取4 mL 培养液,扩大接种至400 mL LB液体培养基中,37℃,270 r/min 条件下培养,待菌体OD600达到0.6时,加入400 μL IPTG(200 mg/mL)诱导培养4 h.培养液于4℃,5 000 r/min离心10 min,弃上清液后加入磷酸盐缓冲液(pH值为7.5)4 mL,置于冰水内超声破碎,离心20 min(温度4 ℃,转速12 000 r/min).收集上清液,沉淀,用磷酸盐缓冲液悬浮待用.

1.2.2 β-半乳糖苷酶重组18号菌株蛋白纯化 向经10 mmol/L PBS 平衡缓冲液(pH 7.4)处理的镍柱内加入1.2.1中的上清液,用不同浓度咪唑的平衡缓冲液冲洗镍柱,并收集;选择合适的收集液待用.

1.2.3 重组β-半乳糖苷酶蛋白SDS-PAGE电泳 分别取未纯化的细胞破碎液的上清液和沉淀,以及经镍柱纯化后的蛋白液各5μL,与5μL 5×SDS-PAGE Loading Buffer混合,100℃煮沸10 min,13 000 r/min 离心 10 min;取离心上清液25μL进行SDS-PAGE电泳.

1.2.4 重组β-半乳糖苷酶酶活测定 β-半乳糖苷酶酶活单位定义为1 mL菌液产生的β-半乳糖苷酶在35℃、pH 7.5的条件下,每分钟水解ONPG产生1μmol邻硝基苯酚(ONP)所需要的酶量定义为一个酶活性单位,以U/mL表示.

反应体系为250μL重组β-半乳糖苷酶蛋白液,与等量体积ONPG溶液混匀,35℃恒温孵育30 min,加入250 μL 碳酸钠溶液终止反应[9].检测反应体系在OD420处的吸光度.每个反应体系平行测量3次(下同),并计算酶活.

1.2.5 重组β-半乳糖苷酶最适温度和最适pH测定 将反应体系(详见1.2.4,下同)分别在不同温度(-5、0、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 ℃)的水浴条件下进行酶促反应,结束后按照1.2.4进行检测.

在最佳反应温度下,将反应体系置于不同pH(3.0、3.5、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10.5)[10]的缓冲液中进行酶促反应,结束后按照1.2.4进行检测.

现在当地乡镇派出所警力严重不足。由于基层警务需要承担大量的人口管理事务,两劳释放人员、精神病人、重点信访人员都属于基层警务的职责内容。警察执法在村庄社会中的重点是乡村治安,解决纠纷只是派出所功能的一部分[37]。在“羊吃花生”案中,“青楞”故意制造纠纷以报复自己用水不得。“青楞”侵犯的对象是村里的门头大户,“青楞”知道现在不能用拳头解决问题,于是才敢公然挑战权威势力。按理,“青楞”的行为应该受到制裁,但村干部的调解无法解决问题,而派出所严格依法办事,也不再理会警务职责之外的乡土利益诉求。

1.2.6 重组β-半乳糖苷酶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测定 将重组β-半乳糖苷酶置于不同温度[11](30、40、50、60、70、80 ℃)进行热处理 2 h,结束后按照1.2.4 进行检测.

将重组β-半乳糖苷酶置于pH值分别为3.0、4.0、5.0、6.0、7.0、8.0、9.0、10.0、11.0、12.0 的缓冲液中处理 1 h[12],结束后按照 1.2.4 进行检测.

1.2.7 金属离子对重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影响的测定 吸取重组β-半乳糖苷酶纯化液25μL,依次加入225μL质量分数0.2%的CaCl2·2H2O、CuSO4·7H2O、FeSO4·7H2O、FeCl3·6H2O、Mg-SO4·7H2O、KCl、MnSO4、BaCl2和 ZnSO4等不同金属离子溶液,加入250μL ONPG溶液诱导培养,以未处理酶液作为对照,依据1.2.5的测定结果,选定最适温度、最适pH进行酶促反应,结束后按照1.2.4 进行检测.

1.2.8 初步纯化的重组 β-半乳糖苷酶 Km与Vmax测定 在35℃,pH 7.5条件下,测定不同浓度ONPG的酶促反应速率,根据米氏方程计算出β-半乳糖苷酶的Km和Vmax大小.

按照双倒数作图法(Lineweaver-Burk法)将米氏方程改写为

根据酶活标准曲线计算不同[S]对应V,求出二者倒数,以1/V对1/[S]作图绘制直线.横轴截距为 x=-1/Km,得 Km=-1/x;纵轴截距为 y=1/Vmax,得Vmax=1/y,并计算出β-半乳糖苷酶Km和Vmax大小.

2 结果与讨论

2.1 重组β-半乳糖苷酶酶活测定在测定1.2.2中分离得到的重组β-半乳糖苷酶活性时发现,当按照1.2.4方法进行酶促反应时,吸取镍柱分离得到的重组β-半乳糖苷酶蛋白液250μL加入到含等量体积ONPG溶液的反应容器中,溶液立即变成黄色(黄色为反应产物ONP的颜色,反应前无色).由于酶促反应时间很短,难以计算反应时间.其原因是酶浓度过高,反应进程过快,影响酶促反应速率测定,需探索重组蛋白的反应浓度.按照稀释倍数 45、50、60、70、80、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200 进行稀释,其结果如图1所示,在低于45倍浓度进行稀释时,稀释后的酶液与底物反应很快,很难把握酶促反应时间;继续加大稀释倍数,酶促反应速率逐步平缓下降.本实验选择稀释100倍(稀释便捷,反应时间可控,可检测性强)酶液参与酶促反应测定.

图1 酶促反应稀释倍数测定Fig.1 Determination of dilution multiple of enzymatic reaction

将酶液稀释100倍后,测定酶活,再换算成每1 mL重组大肠杆菌菌液酶活,得到重组β-半乳糖苷酶酶活为16.5 U/mL,即每1 mL重组大肠杆菌菌液的酶活为16.5 U.

2.2 重组β-半乳糖苷酶SDS-PAGE电泳图谱将1.2.2中纯化酶液进行SDS-PAGE电泳,其结果如图2所示.在泳道1中,66.2和35 kDa处有清晰蛋白条带,推测为重组β-半乳糖苷酶的2个亚基,电泳图谱中亦有杂蛋白条带.因此,该方法只能对重组蛋白进行初步分离纯化.

图2 重组菌株18号菌株SDS-PAGEFig.2 The SDS-PAGE figure of recombinant strain No.18

图3中,泳道1为重组菌株细胞裂解液上清液,在上清液中很难判断重组蛋白条带;泳道2为细胞裂解液沉淀,在细胞裂解液沉淀中可发现重组蛋白的表达(图3中大、小亚基所示).由此可见,重组蛋白主要出现在细胞裂解液沉淀中,结合图2,则说明上清液中有重组蛋白,但与沉淀中蛋白量相比较少,蛋白主要在沉淀中,因此,该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细胞中.

图3 18号菌株由来胞内蛋白电泳结果Fig.3 Results of intracellular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of strain No.18

2.3 重组β-半乳糖苷酶最适反应温度和最适pH将β-半乳糖苷酶与ONPG混匀后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反应,待结束后测定其OD420的吸光度,绘制相对酶活曲线如图4(为便于数据处理,以下作图均按照相对酶活绘制).可以看出,温度在0~35℃变化时,随着温度升高,相对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加快,35℃时达到最大.因此,得到其最适温度为35℃.随着反应体系温度升高,相对酶促反应速率逐渐下降:在35~50℃时,相对酶促反应速率下降缓慢;在50~85℃时,相对酶促反应速率下降明显;大于85℃时,相对酶促反应速率接近于0,推测酶在此时处于失活状态.

图4 Lb.brevis GJ1-3来源β-半乳糖苷酶最适反应温度Fig.4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ofβ-galactosidase from Lb.brevis GJ1-3

将β-半乳糖苷酶与底物混匀后置于不同pH缓冲溶液中进行酶促反应,待结束后测定其OD420的吸光度,并探讨pH对该酶活性影响.根据实验测定结果,绘制相对酶活曲线如图5(以最大反应速率做参考).可以看出,pH值为0~5.0时,相对酶促反应接近于0;pH值为5.0~6.5时,相对酶促反应速率迅速上升;pH值为6.5~8.0时,相对酶促反应速率比较稳定;pH值为7.5时,相对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得到该酶最适pH值为7.5.当溶液pH值大于8.0时,相对酶促反应速率急剧下降;pH值为8.5~10.5的范围内,相对酶促反应速率接近于0,推测酶在此时处于失活状态.

图5 Lb.brevis GJ1-3来源β-半乳糖苷酶最适pHFig.5 The optimum p H ofβ-galactosidase from Lb.brevis GJ1-3

2.4 重组β-半乳糖苷酶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将β-半乳糖苷酶与底物混匀后,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孵育2 h,在最佳反应条件下(35℃,pH 7.5)进行酶促反应,并测定其OD420的吸光度,绘制相对酶活曲线如图6.可以看出:在温度30~50℃范围内,酶稳定性较好;当温度升高到60℃以上时,相对酶活性急剧下降.推测酶在较高温度下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影响了酶促反应.因此,该酶在30~50℃范围内能够保持很好的热稳定性,较高温度条件下极易失活,属于常温酶.

图6 Lb.brevis GJ1-3来源β-半乳糖苷酶热稳定性Fig.6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β-galactosidase from Lb.brevis GJ1-3

将该酶置于不同pH缓冲液中孵育1 h,随后将其置于最佳反应条件下反应,并测定其OD420的吸光度,绘制相对酶活曲线,探讨不同pH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如图7所示.结果表明:酶在pH值小于4.0的范围内,相对酶活接近于0,说明其稳定性很差;pH值为4.0~8.0时,酶稳定性逐渐增加;当酶处在pH值为8.0以上溶液中,其稳定性很快下降;pH值大于11时,相对酶活趋近于0,推测其结构遭到破坏而失活.由此可见,该酶在pH 6.0~8.0范围内具有较好的pH稳定性.

图7 Lb.brevis GJ1-3来源β-半乳糖苷酶pH稳定性Fig.7 The p H stability ofβ-galactosidase from Lb.brevis GJ1-3

2.5 金属离子对重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影响将该酶与不同金属离子醋酸盐缓冲液(pH 7.5)混匀,测定不同金属离子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见表1.

表1 金属离子对Lb.brevis GJ1-3来源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影响Tab.1 Effects onβ-galactosidase from Lb.brevis GJ1-3 by different irons

可以看出,在加入金属离子 Mg2+、Mn2+的反应体系中,与未添加金属离子对照组相比,重组β-半乳糖苷酶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推测 Mg2+、Mn2+能够促进酶促反应;在加入金属离子Cu2+、Ba2+与K+的反应体系中,重组β-半乳糖苷酶与未添加金属离子对照组相比,酶促反应速率都有所下降;Cu2+存在时酶活性下降至三分之一,明显抑制了酶促反应;Ba2+与K+存在时,酶促反应速率也有一定下降.由此可见,Mg2+、Mn2+能够很好促进酶促反应,是该酶的激活剂;Cu2+、Ba2+与 K+影响了酶促反应,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为该酶反应抑制剂;其他金属离子对酶促反应影响不大.

2.6 重组β-半乳糖苷酶 K m与 V max将重组β-半乳糖苷酶与一系列不同浓度ONPG溶液(2、4、8、10、16、20 mmol/L)均匀混合,在最适条件下进行酶促反应,分别测定不同ONPG浓度下的酶活性,并绘制出1/V 对 1/[S]直线,如图8.通过计算得到Km=0.816 mmol/L,Vmax=45.87 mmol/(L·min).

图8 Lb.brevis GJ1-3来源β-半乳糖苷酶的动力学结果Fig.8 The kineties ofβ-galactosidase from Lb.brevis GJ1-3

3 结束语

本研究将β-半乳糖苷酶重组18号菌株在IPTG的诱导下进行表达.表达蛋白经处理后分别进行SDS-PAGE电泳,结果如图2和图3.在图2中,第1泳道内有2个蛋白条带,其相对分子质量在 66.2 和35 kDa 附近.结合 Pridmore[6]等报道的短乳杆菌全基因组序列,以及其编码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序列,利用DNAMAN软件预测β-半乳糖苷酶的结构发现,该酶有2个大小亚基构成:编码大亚基的核苷酸序列大小为1 887 bp,其编码的蛋白质亚基大小为71.6 kDa;编码小亚基的核苷酸序列大小为966 bp,其编码的蛋白质亚基大小为34.5 kDa.图2中蛋白条带大致在这个数值附近,然其位置不是很理想,需进一步探讨.除此之外,亦有杂蛋白出现,说明镍柱亲和分离效果不理想.在图3中,有2个表达量很大的蛋白,上清液中目的条带不明显.利用上清以及上清蛋白纯化液进行酶促反应时发现,加入酶液,反应变色,且反应瞬间结束,说明酶浓度高,底物相对较少,说明反应体系中有重组酶存在,且浓度很高,因此,需稀释酶液.由此可见,18号菌株表达的重组β-半乳糖苷酶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细胞内,仅有部分酶蛋白存在于细胞裂解上清液中,需进一步优化重组菌株培养条件,改善其酶分泌情况.

重组β-半乳糖苷酶最适温度为37℃,属于常温酶,在30~50℃范围内热稳定性良好,50℃时能够保留90%的相对酶活;60℃时相对酶活降低到10%以下.潘渠等[14]研究嗜酸乳杆菌β-半乳糖苷酶异源性表达时发现,β-半乳糖苷酶在60℃时仍能保持一半活性.说明温度对该酶活性影响较大,较高温度便会引起酶变性失活.重组酶最适pH值为7.5,在 pH 6.0~8.0范围内,稳定性较好;pH 6.0时,相对酶活降到10%以下;当pH值增加到10.0时,酶仍保留50%相对酶活.说明该酶对酸比较敏感,对碱适应能力较强.与聂春明[10]研究相比,酶的 pH适应范围较广.Mg2+、Mn2+对该酶活性有一定促进作用,其中Mg2+促进作用较好,为酶的激活剂,Cu2+为其抑制剂.Chanalia 等[13]在研究乳酸片球菌来源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时发现,Ca2+、Mg2+和 Mn2+对该酶具有活化作用.Wutor等[15]研究发现 Cu2+也是该酶的抑制剂.聂春明[10]研究金属离子对乳酸杆菌来源重组β-半乳糖苷酶时发现,Mg2+具有很好促进作用,高浓度金属离子会抑制β-半乳糖苷酶活性.宋园亮等[8]研究短乳杆菌β-半乳糖苷酶性质时发现,Mg2+、K+能够促进酶活性,Ba2+和 Cu2+抑制酶活性.说明Mg2+为其激活剂,Cu2+为抑制剂.潘渠等[14]将嗜酸乳杆菌β-半乳糖苷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测得重组菌株β-半乳糖苷酶的 Km=2.18 mmol/L,Vmax=273 mmol/(L·min).在本研究中,经试验测得该重组β-半乳糖苷酶特征性常数Km=0.816 mmol/L,最大反应速率 Vmax=45.87 mmol/(L·min).从 Km大小对比发现,短乳杆菌来源重组β-半乳糖苷酶与底物ONPG具有很好的亲和力,然而最大反应速率不是很高.酶经镍柱纯化后,酶蛋白基本达到电泳纯,但杂蛋白仍然存在.接下来将通过不同分离纯化技术,对酶液进行进一步分离提纯,获得更多关于短乳杆菌来源β-半乳糖苷酶的性质,为其工业化应用以及科学研究提供更为详尽的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糖苷酶缓冲液杆菌
茶条槭叶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膜电泳缓冲液的筛选
新型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缓冲液的研究
乳杆菌属分类学地位变迁后菌种名称英解汉译检索表(二)
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
解淀粉芽孢杆菌的作用及其产品开发
侧孢短芽孢杆菌A60
卵磷脂/果胶锌凝胶球在3种缓冲液中的释放行为
知母中4种成分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木蝴蝶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