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研不诚信行为现状调研与因素分析

2020-09-22范昊雯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受调查者不端工作者

范昊雯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 常州 213147)

近年来,学术不端事件频发,从北大翟天临事件到近期中原工学院毕业生实名举报导师剽窃其论文发表,科研诚信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2018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开展基于绩效、诚信和能力的科研管理改革试点。据此,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进一步提出全面实施科研诚信承诺制。高校是科研重地,也正因此,高校学术不端事件频发。各级管理部门虽然一直致力于出台各类政策肃清科研体系,但科研诚信建设仍需要管理者、高校、科技工作者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鉴于此,了解高校科研不诚信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针对江苏高校师生设计了网络调查问卷《高校科研不诚信行为现状与因素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1)人口学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2)高校科研不诚信行为与因素分析,包含科技工作者科研经历情况,学术不端行为现状,科研不诚信行为因素、科研诚信建设路径等。

二、调查结果

(一)基本信息

本研究于2020 年3 月共收集有效问卷62 份。其中,男性33 人(占比53.23%),女性29 人(占比46.77%)。

从年龄层次上看,30 岁以下38 人(占比61.29%),31~40岁16人(占比25.81%),41~50岁5人(占比8.06%),51 岁以上3 人(占比4.84%)。

从教育层次上看,专科及以下学历2 人(占比3.23%),本科学历14人(22.58%),硕士学历43人(69.35%),博士学历3 人(4.84%)。

(二)高校科研不诚信行为与因素分析

从科研经历来看,受调查者中49 人有过科研项目经历(占比79.03%),54 人有过论文发表经历(占比87.1%)。

2016 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对于教育部明确规定的学术不端行为,仅36 人(占比58.06%)表示周围不存在任何学术不端行为。表1 为受调查者周围学术不端行为现状,调查数据显示,不正当署名、买卖或代写论文、编造研究数据、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是高校较为频发的四类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有16 人、15 人、12 人和11 人表示周围分别存在上述四类行为,占比分别为25.81%、24.19%、19.35%和17.74%。

表1 受调查者周围学术不端行为现状

此外,对于身边其他人是否存在违背科研诚信的问题表示“经常”、“一般”、“偶尔”、“没有”的分别有1 人(1.61%)、8 人(12.9%)、33 人(53.23%)和20 人(32.26%)。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科研不诚信问题多为偶发事件。

对身边存在的科研诚信问题表示会“举报”、“提醒”、“不做任何处理”的分别有4 人(6.45%)、39人(62.9%)、19 人(30.65%)。大多数调查者愿意对身边的科研诚信问题做出提醒。

对于科研诚信问题的内因,受调查者的反馈如表2 所示。83.87%的受调查者认为功利主义价值观是产生科研诚信问题的主要内因。此外,缺乏诚信意识、自身素质存在问题、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对科研诚信范畴认知不清晰也是重要的内在原因。

表2 科研诚信问题内因分析

对于科研诚信问题的外因,受调查者的反馈如表3 所示。认为科研不诚信问题外因是整体学术氛围浮躁或监督、奖惩机制存在缺陷的分别有47 人(75.81%)和46 人(74.19%)。此外,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相关科研诚信政策文件不完善、外界施加的科研压力过大等也是出现科研诚信问题的重要外在因素。

表3 科研诚信问题外因分析

受调查者对于较易出现科研诚信问题的环节,选择“学位、职称评定”、“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申报与结项鉴定”、“考试考核”、“同行评议”、“其他”的分别有48 人、45 人、43 人、18 人、17 人和5 人。数据显示,“学位、职称评定”、“论文发表”和“科研项目申报与结项鉴定”是高校较易出现科研不诚信行为的三个环节。

对于维护科研诚信,受调查者建议如表4 所示。77.42%的受调查者认为当前维护科研诚信最重要的是完善科研诚信法律法规。对于科技工作者自身而言,70.97%受调查者认为需要加强个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表4 科研诚信建设路径

三、讨论

(一)科研诚信问题普遍存在,敲响高校科研诚信警钟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四大职能。高校承担着科学研究的重大使命,是科研重地,因此也成为学术不端的频发之地。高校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因升学、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原因不可避免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高校多个环节存在科研诚信风险,包括学位、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报与结项鉴定等。调查显示,高校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学术不端行为,甚至教育部明确认定的学术不端行为也多有发生。多数人表示周围的科研诚信问题是偶尔发生,科研诚信问题目前仍是偶发事件,且多数人表示愿意对身边的科研不诚信行为做出提醒,因而高校必须采取严格措施预防科研诚信问题,有效防范,合理治理。

(二)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科技工作者素质有待提高

科技工作者发生科研不诚信行为,其自身原因也较为复杂。首先,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科技工作者一味追求职称与科研绩效,忽视科学研究的务实本质,将科技发展置于个人利益之后。虽然各级部门已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但教师在追名逐利的风气下,面对职称评审、绩效评估、科研奖励时,出于攀比心理选择在论文中数据造假,申报科研项目时夸大科研经历、包装科研成果,以满足一己私欲。其次,部分科技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也是出现科研诚信问题的内因之一。科研事业是一份特别的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或者一蹴而就,也正因此,在遭受科研挫折或瓶颈时,部分科技工作者因自身能力与素质不高而选择数据造假的捷径。此外,科技工作者科研诚信意识较差、学术道德约束能力较差也是学术不端频发的内在因素。科技工作者缺乏科研诚信教育,科研诚信范畴认识不清,不了解学术不端的后果,以及缺乏相关法律约束,科研不诚信行为代价较小,多种因素造成了学术不端事件频发的局面。科技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加大诚信教育,提高诚信意识,回顾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务实科研。

(三)整体学术氛围浮躁,监督、奖惩机制存在缺陷

首先,当前学术圈整体浮躁,圈子文化盛行,科研项目申报中“写本子”与“跑关系”穿插进行,同行包庇的现象促使科研不诚信行为的衍生。其次,监督、奖惩机制存在缺陷,犯错成本低,学术圈容错率高,也同样诱发了学术不端行为。此外,学术资源的垄断、院校歧视引起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也是重要原因。国内大部分的学术资源、先进科研仪器集中在少数院校,部分学科的评审专家也被少数学校垄断,正因此,少数科研人员在论文发表与项目申报中出现不规范署名的行为,产生抱团取暖的现象。教育部、科技部相继出台了多项文件促进科研诚信体制建设,规范科研评价体系,但高校与政府衔接不完善,相关政策在高校未出台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科研管理职能部门需要及时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及时落实相关文件,加强科研培训力度,切实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最后,高校科研压力较大,很多青年教师面临着“非升即走”的就业压力,此外,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竞争压力过大,科技工作者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局面,科研压力过大。

四、启示

高校科研诚信建设道阻且长,当前调研表明,科研诚信建设需要内外联动,对内要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素质与能力,对外要提高高校科研管理能力。

(一)加强科研诚信教育,提高科技工作者能力

首先,明确学术研究的初心,杜绝功利主义。加强高校科研诚信教育,明确科研诚信范畴,任何参与科研活动的科技工作者都需要明确了解科研诚信与学术不端的含义与认定。加强个人思想道德建设,科研诚信问题也是诚信问题,建立学术信用体系,创建个人科研诚信档案。再则,科研诚信问题本质上还是因为科技工作者能力不足,研究受阻,因此需要加强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培养,推进科研能力建设。

(二)完善制度建设,改革绩效评价体系

政府部门要加快出台相关法律,以法律约束学术不端行为。高校要以制度建设作为科研诚信的保障,贯彻落实政府部门有关科研诚信的各项政策,加快落实科研诚信监督、奖惩制度。加大院校间资源共享,促进学科繁荣发展,打破学术资源垄断壁垒,拒绝浮躁之风。此外,改革科研评价体系,综合评价科研贡献,改进绩效评估机制,创造科研学术自由之风,鼓励科研人员按自身科研兴趣开展研究。

猜你喜欢

受调查者不端工作者
关于采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的声明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中国粮油学报》关于学术不端稿件的认定和处理办法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党的优良传统流失状况调查
47.18%受调查者表示不休带薪年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