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城圈区县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述略(1860-1937)
——以近代天津地区为例

2020-09-22由俊生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经济作物枸杞果树

由俊生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50)

经济作物是指产品的经济价值较高、一般被作为工业原料、在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与之相对应的是粮食作物。1860 年开埠后,“作为拥有广阔腹地的北方最大的工商业港口贸易城市,逐渐把天津周边区县与城市市场联系了起来,带动了农产品中供出口的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率先进入世界商品市场,从而推动了这部分作物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市场需求量的激增,”这促使周边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开始改变,“环津圈”各区县中的种植业结构随之发生了变化。各区县粮田面积在原有的基础上明显减少,“耕地多改为栽培工业用农产品(如棉花、烟叶、罂粟、麻类等)等”,也就是说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在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正日以缓慢地朝着商业化、经济化、高效益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棉花、烟草、靛草、花生、药材等为代表的工业原料作物种植面积从无到有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明显的增加,并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种植区域化和专业化的趋势。

作为天津腹地商品性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华北区域农村种植业发展的研究颇多,但是多集中在粮食作物和棉花的种植发展上,迄今为止,对于“环津圈”区县经济作物种植的研究仍然非常缺乏,本文以各区县志书和当时的调查资料为依托,以“环津圈”区县农村为考察范围,对上述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进行了详细梳理,展示了在近邻大城市的近代化和港口贸易带来的市场需求面前,各地经济作物种植所表现的差异性与地域性,凸显了它们与大城市近距离进行商品交流的便利性特质。

一、棉花的种植在经济作物中荣登榜首

一战前,环津圈各县栽种的棉花品种主要为中棉,产量较低纤维粗短,不能纺织细纱。随着机器棉纺织业的发展,中棉纤维短的缺点日益凸显,逐渐被市场边缘化。一战后,产量高、纤维长、缫棉率高、质地优良的美棉被陆续引入各县,“1919 年,始种美国长绒棉,1936 年,碱地试种美国棉种。”美籽“纤维特长,约有一英寸,色白柔软,用以纺三十二支及四十二支纱最为适宜,”产量极丰,每年运销天津口外最多。史料也记载,天津县之北部及东北部所植棉花“系美籽,多运往市内出口,因距离甚近,多用大车或船直接运往。”而三十年代年设立的河北省棉产改进会下设军粮城等三个棉花指导区,在军粮城有大片的美棉场基地,其中“大毕庄棉亩产55 公斤,缫棉率28%。”美棉的推广种植促进了华北地区棉花质量和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在之后20 年左右的时间里,各县棉田扩展速度均相当迅猛,棉田面积呈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增加,棉产量及输出量亦增加,详见表1。

天津县四乡原本产棉很少,进入民国后,天津县出现了不少产棉之乡,“自劝业所成立以来,对于蚕桑、植棉、植木各事,极力劝导……查去年植棉之乡,除南乡蔡家台,及姚家村附近各地土地咸卤,不能植棉外,其余各地植棉颇多。而产棉最盛之区,首推东乡大孙庄、贯儿庄、排地、宜兴埠、大毕庄一带”,双街村“除种日用杂粮外,以产棉为最多,棉田约有三千四百七十亩”,到1921 年,“天津县境内植棉1.87万亩,平均亩产籽棉35 公斤。葛沽一带棉产甚丰,品质亦佳。”

表1 20 世纪以来天津县棉田面积一览表(单位:亩)

在宁河县,由于盐碱地在这些地区分布相当广泛,虽然“一般农民均知植棉较植杂粮为有利,但以地碱,故进步迟缓。”仅“崔兴沽与茶淀均为产棉之地,束棉为捆,每年约由铁路运出数吨至三十吨不等,大都运销胥各庄、天津等地。”根据北宁铁路局的调查,到30 年代,天津、武清、蓟县、宝坻的农民以棉花为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亦广,出产的棉花大量输出销售,到民国二十六年,“武清县棉花种植为1210400公亩,产棉为8724000 公斤,输出量为6000000 公斤;天津县产棉量为956800 公斤,输出量为478400 公斤;蓟县棉花种植为2100 亩,产棉量为200000 斤。”武清县的“主要产棉区在杨村、梅厂、大梁一带,城关附近次之。”杨柳青镇尽管商业发达,但也产有棉花,“近来外国人买棉花出口,价格提高,所以种棉花的很多,棉花工房开设的不少,棉花收获以后,天津洋行去人收买,成为一大宗买卖了”。宝坻县因为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整体地势平坦,所以种植业发达,“向产棉花,既多且佳”,棉花不仅为该县主要经济作物,其价格也不低,“棉花,每百斤值银三十两零。”高峰时期,“棉花种植900000 亩,全年棉花产量360000 担。”静海县棉花种植量少,年产仅1 万余斤。可见,由于改良棉种的引进和国际化市场的需求,各县的棉花种植在面积、产量和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在总体上呈现增长的同时还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特色经济作物品种区域化种植的特征,并促成了一定面积的商业性棉业区的出现。

二、烟草和靛草的“种植春天”转瞬即逝

烟草的种植、消费在华北地区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天津县辛口乡各村的烟叶种植“主要有大青叶等”品种。《静海县志》记载“烟叶本地产,亦良”,产于“运河两岸”,到“民国时期,县内以散烟销售为主,卷烟只少量销售。”武清县也有零星的“烟草(红、黄花)”种植。而蓟县、宝坻县、宁河县均产烟叶,行销外属。宁河县在光绪版的县志里称烟叶为淡巴菰,“田野间有种者”。近代天津名人戴愚庵在《沽水旧闻》中云:“庚子先,天津吸纸烟者,稀于威凤祥麟,而抽旱烟者,则触目皆是。”随着新式机制卷烟业的兴起,旱烟逐步被纸烟所代替。在天津出现的一批规模不大的外资工厂中,晋隆洋行卷烟厂就是其中最早的一家。1904年,北洋烟草公司在天津南郊小站北洋官房辖地成立,该公司制烟的原料主要是中国传统的晾晒烟叶,为此“在小站占有营田局1 倾多土地上试种烟叶”。可见,烟草的种植虽广却没有抓住城市近代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种植面积和产量并不理想。

靛草的种植是受天津近代印染工业所带动的。“靛草,汁蓝可染帛”,在20 世纪20 年代以前,染色使用的是天然染料,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植物染料,如黄木、茱萸、槐子染黄色,多茜、藏红花染红色,靛草染蓝色等。制靛需要大量人力和资金,因此从事这种行业的,都是富裕户,贫苦人家是没有能力的。民谚中说:“穷不离蒜,富不离靛”,就是这个道理。史料记载,直隶各县,向产水靛,仅天津县的“葛沽、大沽两处种靛地一顷三十五亩,每亩产靛一百五十斤,共年产二万余斤,售价洋约两千余元。”蓟县邦均镇“附近盛产蓝靛,曾运销各地”。后受到洋靛进口的冲击,各县靛草的种植日渐减少。一战爆发后,“洋靛入口顿少,各县靛户乘机经营,靛业日见发达,种靛之地多至四五百顷,少亦不下百数十亩,其产额之巨,几为上产之一大宗”,总计年产量约“一三五零担”。靛草的种植为正在兴起的天津印染工业提供一部分染料。但是由于天津印染工业一直比较落后,“1929 年时天津的染坊虽已发展到四十家,却依然全部处于手工业方式。”加上1920 年后酸性媒介燃料开始推广使用,取代了土法染色,靛草等染色植物的种植很快都萎缩了。

三、药材作物的种植与贸易结构的变化息息相关

药材的商业化种植主要因港口贸易需求而出现的,开埠后,中药材的运转成为天津港口贸易的重要内容。药材生产主要集中在静海县和蓟县,分野生采集和家庭种植两大类。《静海县志》记载“县内野生药材资源较多,家种药材以枸杞、山地、菊花产量最多。”静海县家庭种植枸杞始于1900 年,该县西南部的胡辛庄农民将收获后的枸杞售往天津,结束了天津及附近各地中医药界历来单纯依靠从甘肃、宁厦购进枸杞的历史。枸杞的种植“初在南运河沿岸鲁辛庄、胡辛庄、刘上道、刘下道等村,后在西翟庄、梁头、大郝庄、大屯、官屯、徐庄子、城关、东滩头、子牙、二堡等乡镇均广有种植。枸杞树耐盐碱,荒碱不毛之地均可种,经济效益丰厚持久,可连收10 年以上。静海枸杞色泽红艳,运往天津转销华北、东北,部分被洋商购走,广受好评,被誉为‘津血杞’”。到民国初年,枸杞的种植技术传到临近的丰润县、大城县,继之又传至青县等地,1915 年静海县的枸杞、茵陈、如意草、桑白皮,在举办于直隶省的巴拿马赛会博展会上获褒奖。随着天津港口贸易的繁盛所带动的中药材出口的发展,该县的草药种植基本上一直呈上升趋势,到1930 年,“静海全县种植枸杞树135 亩,产枸杞3375 公斤,至1936 年枸杞的产量达6750 公斤。”此外,其它的家种药材如生地、菊花、黄沙参等已扩种到42 种。蓟县由于多山,自然条件有利于药材的采集种植。史料记载该县的药材有“大蓟、小蓟、黄岑等”,种类比较丰富,收获的其它的药材有“防风、赤芍、桔梗、柴胡、知母、远志、荆芥,丹参、苍术、车前子、地丁、蒲公英等类,多由水路运往天津,或再转往安国县。”还有更多的药材通过天津港口贸易转往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成为口岸出口的一大宗商品。

四、花生的种植搭上了出口贸易的快车

开埠后,作为油料作物的花生在贸易出口中很快占有了一席之地,随着对外贸易不断增加的需求,花生的种植面积也有了显著的增长。花生的商业化种植主要集中在武清县与蓟县,“除供食用外,兼可榨油,或运往天津出口”。武清县因“当地平坦无山,土质以沙土为最多,粘土较少”,故适合花生生长,该县自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即已开始种植花生,但一直种植不多,“1913 年左右年种植面积尚且只有300 亩左右,不过,当时已呈现出逐渐增多之势”。到1931 年,该县花生产量在整个河北地区已居于前列,到1935 年,武清县的花生年产量为60 万公斤,其中百分之五十销往京津。据天津商会档案记载:“武清县花生,各村皆有,行销京、津,每斤制钱三十文上下”。《北宁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也记载:1936 年武清县第一区的花生“全年产量为597196公斤,运出299400公斤”,“所产花生,运出者甚多,均由本地商或外来商收买,装以麻袋,运销天津。运出方法由大车运至落垡转装货车运出亦有由河道运输者。”

在蓟县,《直隶省商品陈列所第一次实业调查记》记载了该县在20 世纪初花生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已经非常可观,多销于天津、唐山等处,之后更是“日见发达,颇有进步”。1934 年该县花生该年总产700 万斤,除销于本县外,剩下由窝洛沽装船或大车直运天津。如“邦均镇每年可产三四百万斤,每百斤约五元五角,除供当地榨油外,多运销天津。”由此可见,花生种植在武清、蓟县发展得还很快,一直呈上升趋势,但从总体而言,由于受土壤条件的限制和耕种习惯的影响,花生种植的发展速度并不如其它经济作物。由于花生适宜于在沙质土壤上种植,而天津、静海、宁河、宝坻等县的土地多为低洼盐碱之粘性土壤,因此极大地限制了花生的种植。以无花生种植的宁河县为例,该县“土质黑粘,每逢气候干燥之时,则涸裂硬结,故花生、山药之类非其地之所宜”。这一点与棉花的种植条件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与棉花种植情况不同,花生的种植没有体现出特色农作物品种区域化种植的特征。当然,由于各县花生大都销售与津市,在津市买卖花生的商家颇多,“洋商在津经营花生贸易的有美记、美最时、礼和、亚利、永兴等家,华商有永泰、广泰、志昌兴、交通、锦泰、永丰、仁和等家。津埠除直接出口带壳花生与花生仁外,还加工成花生油,出口外洋及广东。”

五、果树的种植在蓟县几成主业

水果销售所带来收益的提高刺激了周边区县果树的种植。在一些地方,原来种植庄稼的肥沃土地开始改种果树。在静海县,“津浦铁路以西和运河以东段土地是该县境内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果树成为着重发展、种植最多的两种作物之一。”据《静海县志》记载:“民国廿三年,境内有枣树200 亩,3800 株;葡萄190 亩,1600 株;桃150 亩,1500 株;杏160 亩,2000 株”,与以前的果树种植面积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武清县亦是如此,在民国二十六年,在武清县境内“有梨树914 亩,产量为309 公斤;桃树1200 亩,产量为354 公斤;杏树2000 亩,产量为675 公斤;李树1000 亩,产量为392 公斤。”

距离天津市较远、地处山区的蓟县由于在自然地理条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果树种植量最多。该县果树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以梨、桃、柿子、核桃、栗子等品种为主打产品。“北部之各种产品,白梨、密梨、盘山柿子、桃子、栗子,最为名,且为他县所罕有,堪称特产。”粮食种植在此地已经成为副业,农民通常以“以经营果树为正业,年得收入,不亚农田,肥沃各区,故多称果树为摇钱树”。到1928 年,蓟县“各类果树栽种面积总计约55000 余亩,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高达5%”,到30 年代,果树种植的数量和产量为“枣树83054 株,共260940 斤;柿子39528 株、共4019600 斤;梨树6091 株,共318870 斤;栗子树4086 株,共134720 斤;桃4047 株,共187650 斤;杏2639 株,共204320 斤;核桃树2801 株,共93170斤;红果832 株,共116480 斤”,种植面积和果树产量与20 年代相比又有了明显的增加。可以看出,蓟县的果树种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特色经济作物品种区域化种植的趋向。相形之下,即使感受到商品经济的市场需求和刺激,在天津、宁河和宝坻三县,果树的种植发展则相对缓慢,其主要原因仍在于这些地区的土地适宜种植其他农作物,而果树种植受其土壤条件的限制,各类果树生长“皆不适于低洼盐碱之粘性土壤也”。

小结

综上所述,天津周边区县的种植业在清末至民国时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突出表现为传统种植业结构已经不适应近代经济发展的潮流,经济作物的种植开始了产品商业化生产和市场化进程,棉花、药材、靛草、花生、果树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扩大,有的已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专业化区域化,其中尤以棉花最为突出,其种植与销售构成了这一时期的环津圈区县农业近代化的主要内容,并逐渐形成规模不小的专业化产区。由于受制于当地土壤种植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没有质的变化等不利因素,天津周边区县经济作物种植种类和分布极不平衡,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在一开始是盲目的、被动的,随着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商业机制的逐步完善,种植业结构会逐渐朝着日益合理化和高效益化的方向发展。

在漫长的近现代化进程中,种植业的产品有的由农民直接运到城市销售,有的则由商贩以市场交易方式从农民手中购取,再运到城市转售,因而形成了周边区县主要向天津市提供工业原料作物商品交流模式,而从天津市购入各种各样工业产品。从这种商品交流模式看,中国的传统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与“近代”相符合的经济发展因素和价值观念,而这些潜在的“近代”要素为古老的中国与世界近代体系的链接做了积极的准备,因为“过去的、传统的东西未必都是近代化的消极障碍,未必不是促成向近代社会转化的积极力量。”尽管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在各县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和独特性,但是从历史前进的角度而言,这种发展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有助于打破个体小农闭塞守旧的生产、生活状态,加深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从而为天津城市经济和近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和助力。

猜你喜欢

经济作物枸杞果树
果树冬季要休眠 易受冻害要注意
果树秋季施肥三要点
是酸是碱?黑枸杞知道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天渐冷果树防冻要抓紧
宁夏六月枸杞红
枸杞的最佳食用方法
保护地高效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
油茶的家族种植与相关诉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