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
2020-09-22孟勐杨小龙范克轩陈翰林徐飞
孟勐,杨小龙,范克轩,陈翰林,徐飞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2医院 骨三科,安徽 蚌埠 233000)
手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多为机器绞伤或挤轧伤,常合并骨、肌腱、关节外露,或伴有肌腱缺损创面,修复相对困难,常需骨折内固定肌腱移植缝合后行皮瓣修复治疗,以达到最佳恢复效果。2015年6月-2019年12月,我科采用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对15例手背部创伤患者进行修复,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28~50岁,平均38.5岁。机器绞伤伴手指离断缺损2例,皮肤软组织伴肌腱缺损6例,肌腱外露7例。急诊修复6例,伤口一期VSD覆盖二期皮瓣修复9例,其中6例二期手术时行肌腱移植重建伸指功能。皮瓣切取面积:3.0 cm×5.0 cm~7.0 cm×10.0 cm。
1.2 手术方法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根据皮肤软组织缺损大小及形状,以点、线、面原则设计皮瓣,在皮瓣供区用亚甲蓝划线标记。以肘关节正中横纹线中外1/3至鼻烟窝连线为轴线,以桡动脉鼻烟窝穿支为旋转点,术中根据创面形状大小设计皮瓣,皮瓣略大于创面。于上臂中上段扎气压止血带,压力35 kPa,受区彻底清创,肌腱缺损者行肌腱移植缝合。于前臂桡侧设计皮瓣,切开皮瓣近端皮肤皮下,找到头静脉结扎离断,使头静脉保留在皮瓣内。切开皮瓣两侧于深筋膜下游离皮瓣,以4/0丝线间断缝合临时固定深筋膜与皮肤防止深筋膜分离,找到桡神经浅支,使桡神经浅支包含在皮瓣中央,术中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调整皮瓣切取面积,蒂部保留约1.0 cm宽皮桥,沿皮桥两侧向真皮下游离保留2.5~3.0 cm宽筋膜蒂至旋转点,放松止血带,观察皮瓣血循环,经明道翻转覆盖创面,间断缝合,皮瓣及蒂部放置多个皮片引流。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
2 结果
本组15例全部成活,仅3例较大皮瓣皮缘浅表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5例随访2~24个月,除3例皮瓣稍臃肿外,其余12例皮瓣血运良好,质地好,外形功能满意。
典型病例:患者1男,32岁,机器滚筒绞伤致手背皮肤软组织及肌腱部分缺失,掌指关节外露。一期VSD覆盖,二期肌腱移植+皮瓣修复。术后患肢外形良好,恢复部分功能(图1,2)。
图1 VSD拆除后掌骨及关节外露+皮瓣设计
图2 皮瓣覆盖后外形血运良好
图3 VSD拆除后创面情况
图4 皮瓣修复后皮瓣血运良好
患者2男,35岁,玉米剥皮机绞伤致2-4指及部分掌骨缺如,一期VSD覆盖,二期皮瓣修复。术后一年患肢外形良好,恢复部分功能(图3-5)。
图5 术后1年随访患肢外形良好
3 讨论
3.1 手背部皮肤软组织损伤手术方式选择
手背部外伤后所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会合并肌腱、骨、关节及神经血管的外露,需采用皮瓣修复。应用游离皮瓣修复,手术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且风险较大,往往术后皮瓣臃肿需再次手术治疗。而腹部皮瓣需较长时间的手腹部固定,影响功能恢复[1]。植皮不适用于骨、肌腱、关节外露,长时间换药待肉芽覆盖肌腱后植皮不仅会导致外露肌腱坏死,瘢痕还会影响手指功能。张启旭等[2]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一文中提出,神经旁血管网连接的神经内、外血管丛发出皮肤营养分支,构成神经皮肤血管系统,是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皮瓣成活的解剖基础,它切取容易,形式灵活,并建立感觉,具有许多优点和功能。
3.2 桡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优缺点
优点:⑴该皮瓣解剖位置恒定,操作简单,位置表浅,血供良好且前臂皮肤较薄与手部皮肤质地色泽较为接近,是临床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佳选择;⑵鼻烟窝与虎口区背部有丰富的动静脉网,血管蒂长短适中,深部有桡动脉穿过,桡动脉浅支在鼻烟窝处有丰富的吻合支,皮瓣血运可靠,且又有保证;⑶术后皮瓣成活率高,血管危象发生率较低[3-5]。缺点:⑴桡神经浅支损害后可出现拇示指背侧及虎口区感觉功能减退;⑵皮瓣位于前臂,术后瘢痕不够隐蔽,影响美观。
3.3 注意事项
⑴皮瓣设计时应考虑到脂肪厚度,根据创面形状大小适当放大1.0~2.0 cm2。若形状不规则可拟布样精确设计;⑵皮瓣切取时注意保护血运,避免深筋膜分离,可临时缝合深筋膜及皮肤予以保护。术中桡神经浅支若不在皮瓣中央,可适当调整皮瓣切取;⑶蒂部处理时可设计约1.0 cm宽皮桥,明道翻转皮瓣时可减少蒂部压迫,不可过分解剖蒂部以免损伤穿支血管影响皮瓣血运;⑷术后抬高患肢,适当制动减少肢体及皮瓣肿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