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医德的教育启示
2020-09-21马玉梅梁心愿胡炜
马玉梅 梁心愿 胡炜
摘 要:目前医学生普遍存在对中国传统医德一定程度的认知缺失。中国传统医德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印迹,是人类医学宝库中历经千年不衰的共同财富。在新时代“大思政”背景下,教师亟需开拓教学思路,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医德教育,树立医学生“医乃仁术”的基本医学价值观和“大医精诚”的基本职业价值观,培养学生“无德不成医,万善德为先”的道德素养,深化“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以发挥中国传统医德育人的优势。
关键词:中国传统医德;医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4-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1],把人民的健康水平作为评价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关键性标志。“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行动引领,医疗卫生与健康息息相关,医疗工作具有其独特的临床性、复杂性、社会性,蕴含着浓厚的道德属性[2]。因此,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及卫生需求不断扩大的社会背景下,在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推进中医药“走出去”的现代化格局中,健康中国战略赋予了医学高等院校中国传统医德教育更高的定位和要求。中国传统医德作为独具特色的资源,是我国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医德教育是构建医学生思想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医学院校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一、中国传统医德溯源
历经千年的医学实践和创新,中国传统医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规范道德,其独特的内涵和特点逐渐成为当代医德的基石,形成了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其完整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理论内容和独特的理论价值,凸显了以“人”和“生命”为本的医德主题,涉及到医学道德的各个方面,以最直接的方式体现着“德”的本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核心内容[3]。
(一)仁爱救人、不畏艰险的职业精神
医术在我国古代也被称为“仁术”,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论述,体现人命可贵,对医者提出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的要求。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述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他认为人的生命宝贵,为医者须有仁爱之心,普救众生之志,责任当如泰山之重,救人一命,胜于馈赠千金,凡医者均应要求自身具有“勿避险峨,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的职业精神。北宋名医唐慎微,凡是有病人来求诊,一定“不以贵贱,有所召必往”。因此,古时当弟子出师时,老师在“成医”的仪式活动中便送徒弟“灯笼和雨伞”这两件礼物,其目的旨在要求和告诫弟子在以后的行医活动中要牢记医生的职责,谨遵老师教导,当病人有需求,要不分昼夜寒暑,不怕风吹雨打,不避泥泞风雪,不畏艰难困苦,立即前往全力施救。因此,古代医家仁爱救人、不畏艰险的职业精神是医学生今后医疗实践活动的学习标杆。
(二)淡泊名利,清廉正直的从医立场
我国古代的著名从医者、医学家,他们既拥有高超医学技术水平,同时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晋代杨泉指出:“夫医者……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据《神仙传》记载称:“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这便有了古代医者董奉“杏林春暖”的传说,从此,人们用“杏林”来赞扬医生高明精湛的医术和清廉正直的医德。
(三)谨慎认真,一丝不苟的习医态度
人命之贵,一失不可复得,《素问·征四失论》指出:“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因此历代“医训”要求医者给病人看病时“澄神内视,望之俨然”,诊治时要时刻保持“戰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严谨态度,辩证用药时要做到“无一病不穷究其因,无一方不洞悉其理,无一药不精通其性”的精益求精。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到:“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判处针药,无得参差”,道出了医家诊察疾病时用心、全面、仔细的严格标准,古代医家谨慎认真,一丝不苟的习医态度是培育医学生从医敬业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四)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习作风。
纵观历史,但凡大医,无不具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深厚文化功底。梁拓轩在《疠科全书自序》中说医术乃“至精至微之事”,“微则不能不深究”,疾病变化多端难以预料,医者若没有精进的医术,明察秋毫的见地,便无法洞察其中深邃精微的道理。古有“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神农事迹,有华佗“外科圣手”的赞誉,也有张仲景“勤求古训”的佳话,古代医家们优秀的学习作风,激励医学生习医过程要不断突破,往深度和广度发展探索,时刻牢记严谨勤勉的重要性。
中国历代典籍浩如烟海,丰富的道德观念不胜枚举,还有“动须礼节,举乃和柔”中表现出施之以礼,端庄稳重的严肃作风,“贫富虽殊,药施无二”体现了谦和尊重、不分贵贱的平等观念,“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展示了医者善于总结、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这些美德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值得每一个医学生认真学习、传承发扬。
二、医学专业课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医德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职业道德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背景下,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会对高校医学生的人格理念、思想认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培养具有精湛医术、高尚医德的人才是医学高校的根本任务,更是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的迫切需要。医学院校应积极响应“健康中国”等国家医药卫生战略的号召,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落到实处,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强化医教协同,医学专业教师通过将中国传统医德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及时将医学生从心浮气躁的大环境引导到“医乃仁术”的职业道德中来,最大程度发挥出传统医德的育人作用,培养医学生先进的人文素养[4],端正学生人生价值观,树立医学生医者仁心的从医精神、无私奉献的责任意识和恩泽众生的家国情怀,这对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健康需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5]。
(二)有利于构建传统医德教育模式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我们需要继承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更是蕴含其中的丰富的德育资源。通过研究中国传统医德教育中的实践经验和结晶,挖掘其宝贵的时代价值,把中国传统医德精髓融入当代医学生医德教育中,构建大医德教育模式,引导医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医德的特点与价值,在传统医德的溯源中体会医术与医德的统一,从而增强高校大医德教育的渗透性,对提高医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医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文化的基础和底蕴,正是根植于富饶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才孕育出传统医德思想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医学专业课教学中有效融入中国传统医德不仅可以培养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严谨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还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民族复兴与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战略[6]。
三、中国传统医德在医学专业课中的有效融入途径
(一)将中国传统医德教育与思政课堂相结合,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培养
课堂授课要利用好思政课堂的优势,提炼医学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优秀思想,发挥中国传统医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如在中医学的相关课程中,在讲述医家高超医技的同时可穿插医家的生平经历和行医趣闻,也可结合古代医家的精彩视频,让学生们能生动地感受古代医家的德行,使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西医学的相关课程如解剖学课程中,讲述古代医家“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崇高论述,组织医学生编排课堂剧、话剧以及医德医风朗诵比赛等,汲取传统医德“严谨勤勉”的文化精髓,引导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医学责任意识的审视,培养提高学生献身医学的决心,让传统医德在医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动物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生命;在临床课教学中,结合临床病例分析,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复杂的医疗环境,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情操,实践“性命相托” 的誓言。
(二)重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教育的延伸即强化传统医德教育的社会实践环节,只有在不断参与的道德教育实践中才能了解社会道德关系, 学习道德文化知识, 完善道德行为,提高学生道德境界。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结合医学专业课特点,积极开展中国传统医德实践活动,如“传统医德在我心”演讲比赛、“华夏中医人情怀”专题讲座、班会、党团活动、中医志愿者服务等各种形式,毕业时举办“授伞授灯”仪式,体会古代医者“有所召必往”的责任和使命。实践活动与医德教育有机融合,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道德情操,让中国传统医德教育入耳、人脑更人心。
(三)顺应时代潮流,结合新媒体创新教育方法
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医学专业课教师应 重视校园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利用好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手段,以及慕课、微課等优秀课程资源平台,将古代“悬壶济世、医术精湛”的李时珍等医学先哲恩泽众生的行医故事以图画、动画、视频等各类形式进行宣传播放,大力弘扬古代医家“大医精诚、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激励医学生笃医好学、精研医术、坚守医道,从而提高新时代医学生传统医德教育水平,培养“博施济众”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医德教育任重而道远,如何使医学生在今后的从医过程中发挥中国传统医德的作用更是一个紧迫而重大的问题。我们探索将优秀中国传统医德有效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探讨中国传统医德育人功能的主要路径和创新路径,这更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思路积极引导,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兴趣内化为精神,中国传统医德的熏陶内化为优良品质修养,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医德的教育功能, 真正将医学生塑造成为德术兼备的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张会萍,李永菊,刘文.医学生职业道德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3]徐臣攀,张亚军.孙思邈医德思想转化为医学生德育资源的途径研究[J].西部学刊,2019(1).
[4]刘思彤,孔令杉,赵楠,曹鹏,王兴华.中国传统医德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12).
[5]周婷.新时代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9(5).
[6]郭秀华.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生教育中的有效融入[J].职业,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