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民生新闻评论指向的多元化

2020-09-21赵飞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4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多元化

赵飞

摘 要:伴随民生新闻的持续发展,民生新闻中的评论渐渐被各界所关注。民生新闻评论主要以民生新闻报道中新闻事件作为背景,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现象、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观点,阐明立场。根据民生新闻评论在报道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使民生评论新闻的指向呈现多元化。本文阐述了影响民生新闻评论指向多元化的原因,分析了民生新闻评论指向多元化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民生新闻;评论;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4-0-02

民生新闻评论主要是媒体站在百姓的视角与群众的立场上对社会中和多数人利益有关联的民生事件,发布有目的性、针对性、引导性观点的一种短小精悍的评论形式。在民生新闻近些年的发展进程中,评论功能逐渐彰显,民生新闻评论的监督、服务与导向等功能均决定了新闻评论指向性逐渐向多元化的形式发展,然而因各种原因,新闻指向多元化的评论无法防止规范性缺少。针对民生新闻评论而言,是一种传播方式,是简单的观点传播,但民生新闻评论是一种目的与功能集于一体的评论,为真正实现其自身独特的功能,则需要去探究其指向性,使新闻评论变成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传输形式。

一、影响民生新闻评论指向多元化的原因

(一)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因为文化则是影响社会变迁的关键因素,故此所谓社会转型,实质上是文化转型。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文化渐渐走进社会舞台。而民生新闻的持续发展与进步,顺应了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向。大众文化的兴盛让更多、更普通的人们能够产生发表不同意见与评论的欲望。民生新闻又称“草根新闻”,民生新闻给大众文化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使更多基层人们拥有话语权。民生新闻的评论则是站在普通百姓的视角上,在大众文化逐渐兴起的条件下,体现了民生新闻多元化的指向性,为基层大众提供更宽阔的思考空间以及参考意见。

(二)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

随着江苏广播电视台在2002年开播的《南京零距离》这一新闻节目,至今,民生新闻早已形成势不可挡的趋势。在民生新闻形成与发展的这几年,亦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顶峰阶段。经济发展环境产生的影响,使民生新闻评论指向的多元化更为符合受众人群获取信息及言论的需要,它主要针对大众生活中具备现实性、批判性的民生事件,用科学合理的方式与立场帮助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但带给新闻传播领域创造性的发展,亦使人们思想更加多元化,受传者是新闻评论主要的服务对象和归宿。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人们的思想也随之产生变化,使人们对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提出更多的建议以及表达空间,民生新闻评论指向的多元化充分满足了人们这一需求。故此,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变是民生新闻评论趋向多元化的关键原因之一。

(三)政治体系环境的影响

我国政治体系环境在民生新闻发展进程中逐渐宽松,根据中国共产党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出,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体系,增强对权力的约束与监管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党与国家领导人重复强调在新闻宣传工作过程中需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民生新闻即在“三贴近”这一思想下逐渐发展壮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2008年5月1日开始执行,是创建社會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亦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举措。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时时关注着我国社会民主发展进程,而且民主的政治环境亦同时对民生新闻评论指向多元化提供更多可能。在这一大背景下,思想的自由和言论的解放是民生新闻评论形成多元化的关键因素。

二、民生新闻评论指向多元化面临的问题

(一)批评类指向评论缺少足够的针对性

民生新闻评论与普通新闻评论相同,评论均针对某一事件、针对特定的有关部门及个人,如若想达到最终的目的,这些均应在评论者内心有充足的掌握。针对民生新闻评论的批判性指向而言,主要针对当前群众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类不好倾向、百姓中流传的错误观点、部分群众的权益与利益遭到迫害时则有关部门未能履行职责,在新闻媒体爆出后实行警告与提醒。批判类的指向性评论则有的放矢、一针见血,不可八面玲珑、态度暧昧。如若针对性较弱,则使群众感觉无关紧要,未能更大程度地吸引群众与其形成共鸣,并且评论亦不可真正达到实质性的成效。另外,针对民生新闻的评论,找到问题的根源十分重要,只有找到目标才可一针见血,如果找不到问题发生的源头,找错所要批评的对象即会对新闻评论的成效产生影响。

(二)阐释类指向评论缺少足够的系统性

民生新闻评论存有一种对国家重大活动、重大习俗、重要政策及纪念日等特殊事件实行评论的指向则为阐释类指向。此类阐释类指向评论最需要注意的则是根据百姓日常生活及精神文化生活产生影响的层面实行解读与分析,从宏观上深化,从微观上具体。但目前阐释类民生新闻评论的指向恰好缺少这种系统性。比如,曾经有一条民生新闻报道

是:“现在买房挺合适”,主要描述的内容是某一省份学者、房地产专家、房地产商在共同召开的会议中,房地产专家分析,即便现有房地产产业存有一部分问题,然而随着我国与各省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房地产开发商与购房人的信心逐渐回升。房地产专家给出意见:这一时期则是买房消费的最好时机,希望广大消费者能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切勿错过这千载难逢的契机。而某主持人评论道:可以借鉴房产专家学者给予的建议,然而最终需要自己进行正确的判断。由此可见这则民生新闻的评论略显单调,缺少系统性的分析,无法提供给群众更好的说服力。

(三)建议类指向评论缺少足够的操作性

民生新闻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关键原因是由于其自身赋予普通群众更大的话语权及言论权,大众文化的崛起是更多普通人“有话想说”,而民生新闻则给这些普通人提供一个“有话可说”的言论平台。民生新闻评论把大众的意见聚集到一起并形成、发布科学正确的建议。建议类的指向性评论民生新闻的评论人员对所要评论的新闻背景事件展开充分全面调查,对群众意见形成汇总,并最终提出解决方案。此种评论建议应符合社会道德、遵守我国法规并且具备可实践性,而非主观主义。然而当前一部分民生新闻建议那评论指向所提供的意见均不具备实现性与操作性,甚至一些建议尚未成熟。

三、民生新闻评论指向性多元化的策略

(一)丰富评论形式

首先,民生新闻评论能够帮助人们从全方位的角度实行切入,从而全面地了解并掌握新闻内容,获取综合具体的新闻信息。其次,在进行评论的过程中,能对社会舆论、新闻舆论实行正确的指引与掌握。由于民生新闻评论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性,在新媒体时代下实行民生新闻评论过程时,应积极整合各种媒介资源,不断创新、丰富评论形式,逐渐拉近人们与民生新闻二者间的距离,并使人们感觉好似身临其境,加大人们的观看感受。例如,在《新闻天下》这档新闻节目中,增添了主持人读报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运用电子白板的网络设备,再把新闻内容呈现给人们面前的同时亦可对新闻的重点词汇、关键内容实行标记。同时,主持人应用与人们直接面对面沟通的形式不但可播放新闻内容,亦可同时给出新闻的相关评论,并且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下,人们可根据手机扫描屏幕中呈现的二维码,进入此节目的公众账号中,可在公共账号中随时发布自身对新闻事件的意见及评价,和主持人实行沟通交流,使新闻评论节目的言论空间能够获得有效拓展。

(二)贴近社会民生

民生新闻最明显的特征即是贴近群众,而评论的重点则应放在“民生”二字上,在评论时自主站在群众的视角与立场上评判新闻内容,亦应积极增强对群众关注问题的重视程度。比如在《大鹏说天下》这一栏目中,主持人大鹏运用东北语言进行主持,消除了群众和新闻栏目之间的距离,随后在新闻评论的过程中运用口语化、大众化的语言,故使此新闻节目大受好评。此新闻节目在报道关于各大学校开设补习班的新闻时,主持人大鹏问道:教书育人是各大学校的职责,而办班儿教学这事儿做得实在不敞亮,其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加上鲜明的观点,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说出群众的真正心声。

(三)深化新闻评论

民生新闻评论不只是简单地对新聞内容实行叙述说明,还需在评论过程中可对新闻内容实行深化,引导群众实行深层次思考,进而传达出最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以此达到对新闻舆论与社会舆论的高效掌控。比如,北京卫视所播出的《每日关注》这档新闻节目曾对街边露宿群众实行集中报道,主持人根据记者对露宿群众日常生活经历的采访与调查,了解露宿群众真正流浪的原因后,在进行新闻评论学表达出对露宿群众贫苦生活的同情与关爱。与此同时,主持人亦提出有关领导部门是否存在监管不到位以及失职等观点,用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引导群众实行深层次思考研究,致使群众在观看此民生新闻时,可能够真正了解到基层百姓面对的生活疾苦,亦可对有关政府组织权利和职责实行严格监督,真正呈现出新闻节目自身的民族意识以及大格局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民生新闻评论作为呈现并解读民生新闻的主要方式,需要具有更正确的指向。通过推动民生新闻请问指向的多元化,可使新闻评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一些社会问题实行分析与评论,以此引发群众的广泛关注,从而才可真正彻底地解决各类问题,实现为群众服务,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郭丽辉.网络民生新闻评论指向的多元化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硕士论文,2013.

[2]赵文晶,陈秀玮.民生新闻评论指向的多元化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4).

[3]吴英.民生新闻评论指向多元化刍议[J].视听纵横,2014(3).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多元化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道德与法治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多元化研究
从“跨界”现象看现代筝曲的多元化发展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发展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