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新闻短视频的布局
2020-09-21左金华
左金华
摘 要: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新闻短视频由于其传播途径广泛、内容多变以及形式不一的特点受到广大观众喜爱。传统的电视媒体也在逐渐应用短视频来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因此需要合理地对其进行布局是现代所有电视媒体行业工作人员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新闻短视频在融媒体时代的优势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关的短视频布局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新闻短视频;布局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4-00-02
融媒体主要是结合媒介载体将一些具有共同点的新闻内容、电视内容等,然后结合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此来构建新型媒体形式,然后结合相关人力资源的投入和支持,将媒体的具体内容加以完善,并且实现内容和资源兼容与整合的目标,达到利益共融的目的,以此来保证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短视频指的是时间在10分钟之内的各类新媒体平台播放的视频内容,能够支持观众随时移动观看,并且视频涵盖的领域内容较多,制作简单。因此将电视媒体新闻融入短视频制作中,能够在减少制作成本的基础上扩大新闻的影响力,所以需要将其布局合理制作,以满足目前人们对于新闻媒体观看的实际需求。
一、融媒体与短视频概述
第一,融媒体。在融媒体出现期间,很多人会不理解该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与含义,具体而言,融媒体主要是指利用媒介载体将一些报纸、电视和广播中存在的一些相同内容,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此来构建新型的媒体形式,这样结合人力资源的投入和内容的整合与完善,实现信息资源互通的有效机制,并且在此机制的支持下可以实现各种媒体信息的有效融合,以此来促进媒体行业的良好发展。
第二,短视频。短视频其实就是在各大新媒体中所播放的视频内容,时间在10分钟之内,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些娱乐、休闲和移动观看的相关新闻、娱乐节目以及小电影等,可以实现高频率的信息推送。其中短视频所涵盖的内容较多,并且具备的播放时间短、制作精良特点,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二、电视媒体新闻短视频的优势分析
第一,可以满足用户实际需求。在移动设备逐渐普及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最新的资讯与新闻,此时人们对于媒体信息的获取也出现多元化与碎片化的特征,并且短视频由于其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能够在高强适应能力的基础上满足用户对于新闻观看的各种需求,进而打破时间的限制,发挥新闻的重要影响力。
第二,能够有效地促进新闻信息交互机制的形成。在传统媒体的发展中,其信息的传递都属于一种单向形式,并且都是以这种单向形式向观众传达相关的媒体信息的,这样导致新闻媒体与观众根本没有任何交互的机会[1]。在现代融媒体环境下,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使观众参与媒体新闻的途径也在增加,例如新闻编辑、传播和生产等,由于观众对于新闻媒体的需求在逐渐增加,并且新闻短视频本身的功能与特点深受观众的喜欢,因此可以结合短视频的优势实现观众与新闻媒体的交互,在观看之余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以促进新闻媒体快速良好地发展。
第三,符合娱乐的要求,融媒体时代发展背景下,新闻短视频已经逐渐向着社会媒体方向发生改变,结合社会中各种信息的内容来实现有效的信息传递,这样就可以使用户与新闻信息实现社交方面的深度融合[2]。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制作短视频期间需要将国家大事和时政新闻有效剔除。群众也可以结合手机、电脑等设备对身边发生的新鲜事拍摄下来,在国家法律的范围内,将其传输到网络平台中,以满足大众的娱乐与消遣需求,并且扩大新闻短视频的影响力。
三、电视媒体新闻短视频的结构分析
第一,传播媒介存在大量缺失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在社会媒介使用期间,其已经出现各种类型的短视频形式,同时这些短视频在娱乐方面得到广泛利用,例如一些微视、微博等视频形式,这些视频都是用户在闲暇之余进行拍摄的,可以为人们提供娱乐和休闲的功能,并且这些传播的媒介影响了具体的传播范围,同时该两种媒介所面对的都是年轻群体,例如90后人群等,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接触该方面的内容较少,这样在信息的传播期间局限性较大,并且由于缺少专业传播媒介的支撑,导致最终的短视频内容的布局合理性不足,难以发挥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内容较为复杂。经过相关的调查发现,目前在短视频播放中所含有的程序包含快手、抖音等平台,这些短视频中都出现了大量为人们所熟知的网红,但是这些网红都被人们争议不休,很多人过去的历史被人扒出,这样导致很多网络平台将这些人员直播间封闭,对此一些人对直播有所误解的问题不断出现,同时很多短视频中经常出现一些违反伦理、不健康的内容形式,导致很多平台都在受到人们攻击,使其名誉受损,为社会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第三,新闻内容雷同较多。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新鲜产物在播放期间为人们带来较多的欢乐,因此会有人刻意地模仿,但是在短视频中一直播放着重复的内容,使人们产生审美疲劳的感觉,在长期的播放中很多人开始抵制这些视频内容,不良的评价较多,并且逐渐地离开了这些视频平台,使一些短视频平台难以快速发展,甚至出现观众减少的问题。
第四,内容三观不符合人们需求。在目前短视频播放中,很多视频拍摄者会灌输一些社会思想与现象的评论态度,例如一些情感导师、情感视频博主等,这些人们经常传播一些错误的三观,尤其是价值观的导向,在感情方面较为突出,这也是造成我国目前90后离婚率大幅度上升的重要体现。并自在这些视频内容的渲染下,很多男女的感情观念正在向着“不婚”方向发展,男生在于经济的压力不敢结婚,女生在于生儿育女的恐惧也不再敢嫁,这样导致我国人民的结婚年龄在不断增大,这些问题未来还会在10后与20后身上上演,这样导致很多人开始抵制短视频的相关内容,最终使整个平台声誉受损。
四、融媒體时代电视媒体新闻短视频的布局措施
第一,转换机制。随着传统媒体的播放机制不断地转化,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建立有效的媒体转化机制,并且保证这些媒体转化的高效性,进而实现新闻信息的快速传递。另外在此背景下,能够保证新闻短视频制作之后可以极大地满足网路内容的发放需求,并且有关部门也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地调整结构架构,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审核,将员工的薪资待遇和福利等方面做出有效的调整,增加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为新闻短视频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第二,体现新闻的重点要素。在融媒体快速发展过程中,需要在媒体短视频制作期间结合实际情况将新闻内容加以实时化报道,并且在报道中体现新闻的六要素。但是由于短视频的播放时间较短,这些要素难以充分体现,因此在实际短视频报道期间,需要将人物、细节等方面进行叙述,将事件中的矛盾点与冲突点体现出来,以此来充分发挥短视频的重要作用。
第三,新闻题材的有效转变。从新闻价值的角度来看,多是将新闻的关键要素加以参考,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新闻的播放价值[3]。并且相关部门在制作短视频期间,需要将五要素体现在内容之中,有效将新闻题材有效转变,促进我国媒体行业健康发展。
第四,多样化记录形式。新闻短视频制作过程中,需要使摄像器械以多样化形式展现,以满足现代媒体的多样化需求,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运动相机、无人拍摄机、手机等。并且在制作期间也要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结合手机软件或者电脑软件,科学剪辑视频,或者采取轮换播放的模式,以此来实现新闻传播的效率。
第五,加强数据分析。需要对电视媒体新闻短视频内部的信息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然后明确目前新闻媒体的相关布局,在此基础上结合群众对于新闻内容的实际需求来提升电视新闻短视频的制作质量,以此满足群众对于短视频的多元化观看需求[4]。另外,在电视媒体融合新闻短视频之后,需要对每天的新闻短视频浏览量精准记录和搜集,利用大数据技术,将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与整理,及时判断观众的具体需求,为观众提供针对性的短视频服务,将其内容形式加以创新,进而提升短视频的传播效果,加速我国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
第六,内容种类的普及。目前我国主要分为青少年和老年人两种社会群体形式,这两种群体在我国的社会体系中占据较大的比例,也只有这两类人群有时间去浏览短视频,并且这些短视频的内容大多是都是与成年人有关,所以为了增加短视频的播放量,需要先关部门将视频的种类和内容加以完善,并在视频制作期间需要面对各个层次的消费人群,以此来保障短视频的播放质量。因此总的来说,短视频只有受到观众的许可才能能够真正体现出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第七,净化视频内容。电视媒介的发展需要一些正能量的视频支持,短视频也需要在此要求下进行制作,因此只有保障视频内容积极向上,才能够为人们展现出良好的生活态度与社会态度[5]。目前各个短视频平台已经实施了一些消极视频的封号处理,对于一些违规操作和屡教不改的用户上报到网络管理部门,另外还需要将一些过度重复的内容进行有效剔除,进而在源头上净化短视频的基本内容,如果发现类似的视频内容,平台在经过审核之后需要禁止上传,以此保障整体的视频质量,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视频服务。
五、结语
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短视频已经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视频形式,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电视媒体的缺陷与不足,通过合理地应用短视频,可以促进电视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需要在短视频制作期间,严格筛选内容、掌握新闻热点信息,实施有效加工处理,进而顺应融媒体时代的良好发展,扩大电视媒体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邓若蕾.探析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新闻短视频的布局与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9(12).
[2]林惠军.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新闻短视频的布局与思考[J].新闻传播, 2019(17).
[3]薛珺晓.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新闻短视频的创新之路[J].传媒论坛,2019, 2(14).
[4]苏行.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新闻短视频的布局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 10(23).
[5]郭瑶.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新闻短视频布局问题分析[J].傳播力研究,2019,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