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报社评贵在“理直气壮”
2020-09-21丁兆臻
丁兆臻
摘 要:近年来,党报、尤其是地市党报社评的舆论引导力有不断弱化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写作质量存在问题,无法做到“理直气壮”。党报社评“理直”——论理透彻,才会富于启迪性;“气壮”——有气势,才会有感染力、影响力。而社评透彻的论理,来自富有逻辑性、独到的阐述;气势来自党报评论作者的高度的责任感和以天下为已任的情怀,以及简洁流畅、形象生动的语言。
关键词:党报社评;“理直气壮”;引导力
中图分类号:G2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4-0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概括提出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为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党报社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报的社评(主要包括编辑部文章、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主要为落实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但近年来一些党报、尤其是地市党报,这一作用有逐渐弱化之势。究其原因,一是在互联网时代,面对多元的价值文化、多种话语体系的竞争,地市党报纷纷重视时评,过于追随热点,盲目迎合读者;二是地市党报的社论主要靠抄会议文件、领导讲话,基本上是工作总结或领导讲话的翻版,没有气势,无法形成强大的舆论引导力。党报评论应关注热点问题,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但传统的主阵地不能忽视,更不能失位。要巩固舆论宣传主阵地,地市党报社评就应“理直气壮”。
一、“理直”才能“气壮”,才会有说服力、引导力
伟大的导师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党报社评要有说服力、引导力,就必须以“理直”为前提。
(一)“理直”,就是论理要透彻、富于启迪性
理论如果没有透彻的论述,就形不成真正的力量。《人民日报》的“任仲平文章”,之所以气势恢宏、感染力强,不仅是因为其语言生动流畅,更在于其论理深刻独到,读后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二)要做到“理直”,首先要求评论作者有超越意识,能超越会议文件、领导讲话
抄会议文件、领导讲话,最省事也最保险。但会议文件、领导讲话往往都是“要”字式,侧重于提要求、作安排,且大话、空话多,基本上没有生动、透彻的论述。因此,党报社评的写作必须要“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就是要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府的工作部署;“出乎其外”,就是要胸怀大局,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审视或解读,作出生动而又深刻、独到的阐述。
(三)“理直”,要求评论富有逻辑性
文章逻辑性强,层层递进,才能有气势、有力量,也才会说服人、启迪人。这就需要作者在写作前做足功课,对问题有较深的研究和科学的把握,善于谋篇布局,判断和推理都要符合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及各项具体规则,从而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正确。
“起承转合”是古人行文时一种普遍的谋篇布局的格式,也是文章逻辑规律的体现。掌握这样的规律,不仅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严密,而且能使行文曲折有致,波澜横生,更富于韵律美。在党报社评写作时注意借鉴、运用,可以有效提升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获第25届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一等奖的评论《刹“不为”之风 换“不为”之将》,富有气势,结构布局更是“起承转合”的一个典范:文章第一段是“起”,点出文章的主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正确处理好“干净”与“干事”的关系。第二段是“承”——承文章的开头,层层递进,阐述了“勤政与廉政都是党性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古往今来老百姓赞许‘好官一条不变的标准”。第三、四段是“转”——从“承”的部分峰回路转,掉头转出一个新的视角,阐明了“‘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刹‘不为之风、换‘不为之将”。最后一段是“合”——从前述各段论述演绎出结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的思想自觉……”。
(四)做到“理直”,需要有较深厚的理论素养
人民日报前副总编米博华认为,评论是一种人生态度。而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取决于其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也就是哲学素养。党报评论员加强理论学习,尤其应该多学点哲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哲学能给人以智慧,引导人们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能提供最丰富的思想养料;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有气则有势”,“气壮”才能有感染力、影响力
晚清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国藩曾指出,“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为文“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党报社评有气势,才会有感染力、影响力,《人民日报》的“任仲平文章”,堪称这方面的典范。“气壮”,不是盛气凌人,而是要有吸引力、感染力,有说服人的力量。
(一)社评要“气壮”,首先要求党报评论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以天下为已任的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在当今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党报的传统优势和舆论宣传的主阵地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党报的评论员,更需要有以天下为已任的情怀和责任担当,静心聚气,才能写出有气势的文章。
(二)“气壮”,需要评论文章富有文采,语言简洁流畅、形象生动
文章要有文采、增气势,评论作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尤其是多读古典散文名篇。一些古代散文名篇气势磅礴,经常诵读,对于增强自己文章的气势很有作用。当代散文家、新闻理论家梁衡先生曾提到,自己作文时经常要重读名文,也是为从经典中借气。
我国古代散文、诗词里的一些名句,节奏分明,富于韵律美,且言简义丰,发人深省。在文中恰當借用这些文言古句,能提升评论的气势,增强感染力。笔者在评论员文章《让干事创业的氛围浓些再浓些》一文中,在说明“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亟需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的精气神”时,用了古句“江河之有昂扬之气,故成浩浩景象;树木之有昂扬之气,故成莽莽林海”,在结尾处用了古句“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进一步说明要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形成加快发展的激水之势,以此点燃干事创业的激情,掀起大开放大招引大发展的热潮。这些文言古句,大大地提升了文章的气势。
三、结语
在当下媒体格局急剧变革的新时期,即使是党报的新闻工作者,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浮躁之风极易盛行。作为党报的评论员更需要有担当精神,用执著和责任心坚守自己的阵地,涵养“静气”,少一点随波逐流,少一点实用主义,多挤一些时间读书、学习,多花一些时间思考、总结,丰富自己的学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从而创作出更多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不辱自己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 刹“不为”之风 换“不为”之将[N]. 四川日报,2014-07-10(001).
[2]余国鹏.党报评论要在改进文风上下功夫[J].社会主义论坛,2019(6):55
[3]文峰.媒体融合背景下地方党报评论产品的升级[J].青年记者,2019(19):47-48.
[4]本报评论员.振奋精神 确保“两手硬”“两战赢”[N].日照日报,20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