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方言配音研究
2020-09-21江远方
江远方
摘 要:近年来,为了追求影视作品的标新立异,诸多导演开始利用方言对作品进行配音。方言能够为影片增加吸引力,为角色的塑造提供帮助,而且还具有喜剧特色。对于影视剧进行方言的配音时,有诸多的技巧性可言,例如将方言中的魅力表现出来,在配音过程中注意方言词的表达,或者模仿当地人说话等。方言配音对影视剧具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将其语言形式进行了创新,将地区的文化影响力予以提升等。
关键词:影视剧;方言;配音
中图分类号:J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4-00-02
一、方言配音在影视剧中的效果
(一)展现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
在我国发达的城市中,说一口地道的方言可以获取更多人的尊重,从电影《老炮儿》中就可明显看出。主人公“六爷”在当地的胡同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当出现打架斗殴现象时,连警察都无法处理好,只要“老炮儿”出面,都会给他一些面子,周围人都尊称他为“炮儿爷”。“老炮儿”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方言,来源于北京一处称为“炮局”的胡同,而这个胡同里面有一个治安管理处,主要是负责各种打架、偷窃等非法活动的管理,因此“炮局”也就成了“公安局”的方言版,“老炮儿”就是那些无所事事的混混,经常进公安局,现在也指那些老混混。
在电影中也有“嗅蜜、茬架、局气”等方言配音,“嗅蜜”就是寻找女性目标,然后再勾搭之意,例如影片中晓波在酒吧里和小飞的女友在一起,他抢了人家的女朋友,所以老炮儿出现方言配音“先嗅了人家蜜”。而“茬架”就是指打群架,双方各自回去找人,到约定的地方打架,结果自己承担。“局气”即为人豪爽,做事规矩。《老炮儿》电影中那充满北京味的方言配音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特色,获得北京人的共鸣,对于其他地区不了解北京的人具有普及文化的作用。
(二)标志人物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
《唐人街探案》中的唐仁属于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他出生在广东地区,而婚姻的失败使他选择远离广东,孤身一人进入泰国,所以他的配音带有明显的广东色彩。他为了让自己拥有更好的未来,让他人都能够高看自己,便撒谎说自己是唐人街第一神探。即便如此,他在泰国也没有获得太高的重视,平时也只是负责快递的接送、寻找丢失的小猫小狗等。在配音时出现的一些莫名其妙的口音证明他在泰国过得并不好。
(三)增加趣味性,营造喜剧效果
其他地区的方言相对于方言区的观众来说充满陌生感,所以观众对其会有强烈的新鲜感。通过《唐人街探案》中就可明显发现,男主角唐仁在台词配音过程中,会把汉语拼音的卷舌音sh发成x音,把zh发成j音,诸多音调都以去声的方式处理,运用此种方式能够为影片增加更多的喜感。句中的唐仁与普通话标准的男主秦风之间交流最多,通过对比更能表现出喜剧效果。
二、影视剧方言配音的技巧
(一)体现出方言的魅力,口型要吻合
我国各个省份都有属于自己的方言,而且有的方言难度系数相当大,例如温州话、闽南语、上海话等,外地人根本不会听懂他们的方言内容。所以如果演员在对那些难懂的方言实施配音时,是需要下很大的努力的。方言配音并非只是将方言流利地说出来,重要的是还要与影视剧中的人物口型相配合。
例如在《声临其境》第一季中,张若昀选择为中文版的《王朗去世之谜》进行配音,而且还是用英文配音,结果配音不符合人物的口型。而郑恺对这一影视片段配音时,他说起了流利的上海方言,在大家纷纷捧腹大笑之时,也夸赞其居然连口型都符合。但逐字逐句地对比可以发现,郑恺使用上海话配音《王朗去世之谜》,口型只有一部分是符合的,其他的也是没有对上。但就算是没有对应上,观众也是欢迎的。这就在于方言具有强大的魅力,而这种魅力使得观众不会在意口型。观众关注的点并不在于口型,而是在于方言散发出的魅力。
(二)配音时注意方言词的表达
方言词是当地的土词语,例如四川方言中的“儿豁”就是“骗你干嘛”的意思,温州话的“吃天光”就是“吃早饭”之意,重庆话中的“叮叮猫儿”就是“蜻蜓”的意思等。不同地方的方言有着诸多的词语,有的是名词,有的是动词,还有的方言是对人的赞美,也有的方言是损人话等。所以配音演员在进行方言配音时,必须要对每一个方言词研究清楚,知道词语的真正表达意思,如此在对影视剧进行方言配音时,感情才能够正确发挥出来。如果没有做好基本功,配音时就会出现驴唇马嘴的问题。
(三)模仿当地人说话
对影视剧片段进行普通话的配音是比较简单的,只需要将所要配音的影视剧片段声音关闭,然后把其中的字幕拿出来,最后配音演员进行字斟句酌,对每一个字都反复仔细地练习,最终就可以实现完美的配音效果。而相比较方言配音来说,只是简单地进行字句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听起来有很大的刻意成分。所以要保证方言配音能很流畅,没有任何刻意成分,就需要深入方言当地,与当地人们接触交流,为自己营造一个学习方言的环境,模仿当地人们说话。在当地生活一段时间,就会理解人们的习惯、生活等,这样在对其配音时,对每一句台词都融入恰当的感情。
三、方言影视剧配音文化的影响
(一)创新影视艺术的语言形式
“言語活动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语言与语境的组合方式。它是语境影响下的言语行为过程。”这一句话中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影视艺术的语言形式。
首先就是“活动”。言语形式是按照一条线状的方式逐步发展,每一句词、话等都是以人的逻辑思维为基础的。因影视剧所具有的画面感、氛围感等要比生活中的更为强烈,所以配音时要将效果放大。例如电视剧《12.1枪杀大案》,在影片的序幕中制造出紧张的关中方言悬案:“枪响了,出事了!”将故事的活动表现出来,而后便自然地对故事展开讲述。
其次就是传递“语境”。在那句“枪响了,出事了!”话语中,其出现时还配有紧张的音乐,同时是用关中的方言喊出来的,由此可见其不仅是出事,而且出事的地点在关中地区,关中方言的人群便紧张起来,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故事上。如果不是方言所带来的语境效果,那么这句话将不会有太大的效果,这就是方言配音具有的艺术价值。
最后在于方言的语言形式和内容。“枪响了,出事了”如果是普通话的形式喊出来,就失去了关中地区的语境、氛围,所以方言的语言形容与内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在方言中,语言和言语是完全不同的。“言语”中显示出人的态度,是有内容的,利用语调体现人物情绪。因此对于“枪响了,出事了”的方言配音,不仅要注意音和意义方面,还需要将其融入恰当的情感、情绪等。也就是说对方言在配音艺术上实施创造和加工,创新影视剧中的语言形式。
(二)地方影视发展与地域文化影响力提升
在影视剧中运用大量关于方言的俚语哲言,可以让观众记忆深刻。通过观看影视剧,人们都能够得到朗朗上口的句子,例如“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之所以在影视剧中的配音使用方言,主要是为了体现出说话之人的精气神,将剧中的活力大大提高,从而使整个人物、地域文化都变得更加鲜活。类似于这样的方言配音,表面看来十分俗浅,却具有深刻的寓意。例如《秋菊打官司》,句中方言配音最多的一句话当属“我要讨个说法”,体现出秋菊期盼人文关怀。如果不用方言对其配音,就无法体现出秋菊倔强的性格,整个故事也缺乏生动性。这些方言俚语运用于影视剧配音方面,能够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效果。
一是方言影视配音,将地域人物性格的魅力予以激活。根据国家的要求,影视剧中的语言需要以普通话为主,不得随意使用方言。而纵观我国方言影视剧的发展,东北方言影视剧、湘西方言影视剧、青海方言《站大脚》和湖南方言《井冈山》等,这些影片都以普通话作为主要语言形式,在合适之处采用方言为影片增添亮点,使影片具有鲜明的风格,而且又没有违反规定。电视剧《关中刀客》唱“陕西人,不爱吃米,爱吃面”,采用方言进行配音,就能够将人们带入当地,将当地爱吃面的娃娃突现出来。
二是方言影视配音,彰显出地域文化精神。无论是《都市碎戏》《先打追捕》还是《12.1枪杀大案》,诸多影视作品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即在剧中都会出现方言配音,落实地域生活,体现出当地人们的性格特色,传递地域文化,彰显地域精神。特别是如今各种短视频App的出现,民间化的网络直播,对历史剧、外国剧进行方言配音,或者对地方戏、民间故事进行方言配音,让人们清楚了解配音者的意图,主要是为了体现出本地区的方言文化,向各地人们传递地域精神,使方言配音在影视剧中逐渐不可替代。
四、结语
论文将影视剧方言配音作为研究内容,主要落脚点在方言配音方面,对其在影视剧中的效果、配音技巧以及带来的影响进行系统论述。
本文意在抛砖引玉,希望其他学者能够进行更多地对影视方言进行配音研究。各个地区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很多地区的方言在我国影视行业中具备很高的影响力,包括东北方言、粤语等。虽然有学者研究影视方言,也有诸多的期刊论文,但他们都没有进行归纳研究。笔者希望后来的学者可以回归到配音方面,从影视配音的方面讨论方言在影视中所具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曾岑,周竟东.广东粤语影视配音行业观察与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3).
[2]金叙宏.方言在影视剧作品中的应用研究[J].戏剧之家,2017(11).
[3]王晶晶.方言对影视剧艺术特性的影响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0).
[4]閆颖.影视剧方言化的利与弊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3).
[5]李艳,张晓刚.影视剧艺术创作中方言符码的文化语义学功能探析[J].艺术百家,2012,28(5).
[6]吴星.中国影视作品中方言的符号学解读[J].鸡西大学学报,2010,10(5).
[7]袁志刚,谢鹿萍.浅析方言影视剧盛行的原因[J].电影评介,2010(10).
[8]李立林.方言运用于影视剧的价值思考[J].电影评介,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