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我国民间的传播思想
2020-09-21李丹阳赵国政
李丹阳 赵国政
摘 要:民间俗语谚语是民间思想文化的宝库,包含丰富的传播思想。大量的谚语揭示了信息与事实以及行动的区别,反映了民间谚语对信息本质的清晰把握,以及对信息传播规律的认识。深入研究谚语中的民间传播思想,对丰富我国的传播学理论、推动传播学的本土化都有积极意义,对当下的信息传播实践也不乏启迪意义。
关键词:民间传播思想;谚语;传播规律
中图分类号:I206.2;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4-00-04
民间谚语丰富多彩,包含着丰富的民间传播思想,是我国本土传播思想的重要组织部分。尽管表现形式上比较朴素,但与现有的传播学理论有诸多吻合;还有一些谚语反映的传播思想,甚至是现有的传播学研究尚未触及的空白点。所以深入研究谚语中的民间传播思想,对丰富我国的传播学理论、推动传播学的本土化都有积极意义,对信息传播实践也不乏启迪意义。
但目前对谚语中传播思想的研究还很不够。从传播学视角研究谚语的学术论文,知网上能查到只有孙旭培的《谚语、格言中的传播原理》一文。该文认为:“在中国大量的谚语、格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浓缩了传播的原理,能从多方面给我们有关的传播的启迪”[1]。孙先生是严谨的学者,从谚语格言中挖掘传播思想,就笔者所见,孙先生是第一人,有开创之功。但孙先生的研究只是初步的,还需要更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谚语体现的传播思想涉及信息传播规律、信息传播原则和要求、传播效果等诸多方面,本文仅就谚语反映的信息本质和传播规律展开探讨,其他另文专论。
人类社会,信息丰富而复杂,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真实反映客观事物的信息,二是人为虚构的信息。前者可以称为实务信息,后者可以称为虚构信息。实务信息具有真实性、实用性和时效性。正如谚语所言“十句谚语九句真”。其主要功能一般是直接指导实践,所以谚语以揭示事理、指导人们行动为根本旨归。下文的信息均指实务信息。
一、民间俗语谚语对信息本质的认识
民间谚语中没有信息概念,更没有对信息本质的直接回答。但是,大量的谚语通过形象的比喻,鲜明地揭示了信息与事实、信息与行动的区别,从而使信息的本质成为不言而喻的东西,间接地反映了民间谚语对信息本质的清晰把握。
信息与事实,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美国著名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N.Weiner)在1948年出版的《控制论》一书中指出:“信息就是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2]。信息不同于事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信息又源于事实,是对事实的反映。对二者的关系,陆定一在《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阐述相当明确:“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新闻是对事实的反映”[3]。这实际上也是信息与事实的关系。谚语“屋里不起火,屋外不冒烟”“海水无风浪不高,树上无风枝不摇”,即反映了信息源于事实,没有事实就没有信息的道理。正因为事实对信息具有优先地位,谚语特别强调亲身经验对获取信息的决定作用,如“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事非经过不知难”“不到西天不识佛”“不吃一堑,不长一智”“不绊三跤不知道天高地厚”“不吃黄连,不知糖甜”“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经得广,知得多”等,说明的都是这一道理。而未曾经验的事实则往往不了解,或了解不深入,所以,谚语有“隔行如隔山”“富人不知穷人苦,饱汉不知饿汉饥”之说。
所以获得信息最好的方式是在事实和现场中获得。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信息,影响是最深刻、最真切的。所以谚语说,“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践”“闻名不如见面”“百见不如一干”“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干过”“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身经验获得的第一手信息优于靠听闻获得的第二手信息。当然,任何人都不可能经历所有的生活,大量的信息还是要依靠第二手信息。从大量的第二手信息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就要有科学的方法,这就是谚语所说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信息作为对事实的反映,表述是多种多样的,但事实是唯一的。“鸡叫有早晚,天亮一起亮”“舌头是肉长的,事实是铁打的”。编造虚假信息也改变不了事实的唯一性和本来面貌。反映这一道理的谚语特别多,如“事实胜于雄辩”“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黑老鸹洗不成白天鹅”“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好人不怕贬,好货不怕选”“好花开不败,好事说不坏”“好酒说不酸,酸酒说不甜”“方的说不成圆的,缺的说不成全的”“干屎抹不到人身上”“巧说藏不着手笨”“巧言遮不住黑心”“巧舌头转不出腮帮子”“谎言腿不长”等。这些谚语非常明确地表明,事实就是事实,事实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那些企图用虚假信息掩盖事实的行为,则辛辣地嘲讽为“既当婊子,又立牌坊”。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谚语认为,检验信息是否真实的唯一标准是客观事实。类似的谚语还有“斧头好不好,砍砍树木就知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怕三对面,木怕弹墨线”“说谎难瞒当乡人”“二人说话有地头,三人说话有见证”“尽信书不如无书”,等等。可见,民间谚语对事实与信息的区别认识是非常清楚的,也是正确的。
依据事实获得信息,依据信息指导行动。真实的信息是正确认知、决策和行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正如列宁所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所有的实务性信息,最终都是为了指导人的行动。“人们创造谚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说知识、讲道理。为了把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巩固下来,传授给子孙后代,使他们的生产斗争、社会实践,更卓有成效”[4]。
信息可以指导行动,但信息不等于行动。拥有信息,如果不用于指导行动,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就无法产生实际效果。谚语有云:“岸上学不好游泳,嘴上长不出庄稼”、“八哥嘴巧过不了潼关”“好话说尽不充饥,墙上画马不能騎”“聪明在耳目,富贵在手脚”。
正因为信息不同于行动,所以必须在信息传播与实际行动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没有充分的信息,就可能导致出现“盲人骑瞎马”的危险局面。而过度热衷信息传播,迷信信息传播,会占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消耗大量的能量,反而会削弱人的行动能力,影响和制约行动甚至阻碍行动,影响实际效果。所谓“多鸣之猫,捕鼠必少”“好叫的母鸡不下蛋”“爱叫的麻雀不长肉”。假大空连篇的信息传播更是如此,不仅不会产生实际效果,反而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所以谚语生动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废话喂不饱肚子”“空话不结果,空喊不成事”。因此,那些光说不干、流于空谈,或者说多干少、言过于实,就被讽刺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嘴行千里,屁股在家里”“光敲梆子不卖油”“干打雷不下雨”“雷声大雨点小”“口惠而实不至”。而对那些言行不一者,更是嘲讽为“说人话不做人事”“说人话不拉人屎”。所以判断一个人,正确方法就是“听其言,观其行”。因此信息传播与行动之间要保持适当的比重,要清楚行动才是目的。
综合上述分析,从民间谚语对信息与事实、信息与行动的明确区别可以看出,民间谚语对信息本质有极为清晰的把握,与传播学的基本共识也是十分吻合的。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如汪洋大海,人在信息上耗费精力和时间越来越多,已经影响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重温这些谚语,不无启迪意义。
二、民间谚语对信息传播规律性现象的认识
信息科学认为,质料、能量、信息是物质的三大属性。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传播是信息存在的方式,是信息的生命形式。自由传播是信息的内在本性,也是人的本能和存在方式。
(一)传播是信息的生命,信息传播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任何事物自身必然承载信息,而信息必然传播,传播是信息的生命,是信息的存在形式,也是信息的内在规律和根本规律,正如运动之于物质世界。所以,信息传播不仅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必然性。
所谓“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蠓虫儿飞过也有影儿”“是鸟就要叫”“车子走过,必有轮迹;狐狸走过,必有骚气”“有车就有辙,有树就有影”“车子未到铃先响,哪里还有走不了的信儿”“骗子的尾巴一大把”“扯到藤藤叶叶动”等,说明“无论是人类,是动物界,都有信息传递”[5],“传播是世界的普遍现象”,“各种生物也能处理信息则是被科学证明了的”[6]。而另外一些谚语如“没有不透风的墙”“纸包不住火”“盖得着火,藏不住烟”“墙打百遍也透风”“声无细而弗闻,事未形而心彰”“被头里做事终晓得”“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墙里说话墙外听”“巧中说话,巧中有人”“大事瞒不了庄乡,小事瞒不住邻居”“瞒得了今,瞒不了明”“附耳之言,声闻千里”“天有眼,墙有耳”“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人间私语,天闻若雷”“人在做天在看”,等等,则反映了信息是隐瞒不了,掩盖不住的,它具有传播的必然性。
“人类对传播的需要是自发的,是无所不在的、必须的活动”[7]。传播也是人存在的方式,是人的本性和本能。帕洛阿尔托学派把传播等同于人类行为,“人们不能不传播”是这个学派著名的格言。“人嘴快如风”“放火不由手,说话不由口”“路上行人口似碑”“簸箕大的手,掩不住众人口”“纵有千只手,难捂万人口”“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拴住驴嘴马嘴,拴不住人嘴”“拿得住手,掩不住口”“难将一人手,掩尽天下目”“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这些谚语一方面说明传播是人的本能,是人与生俱来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封锁信息,阻挠传播,通常是徒劳的。“人类是会传播的动物,传播渗透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8]。“需要传播与沟通,是人类的天性”[9]。从生理上看,“人类在传播方面具有独特的天赋”[10]。眼睛和耳朵等是人类专门接收信息的器官。想消除人的本能,是不现实的,“不能在人民的嘴上装扇门”。因此,古人早就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二)不同的信息具有不同的生命力
传播是信息的生命和活力,但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生命力。信息的生命力就是信息的传播力。传播的速度、广度、影响的深度是考察信息传播力的三个主要维度。谚语“话是一股风,眨眼到东京”“话没脚走千里”,说明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范围很广。谚语“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好话过不了门坎,坏话翻得过七重山”“好事不出门,坏事一溜风”则表明,负面事实的信息具有更强大的传播力量,同时,也说明坏事的信息价值更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传播学命题。
“坏事最容易传播”,孙旭培先生也注意到了民间对这一传播现象的认识。但孙先生把原因归结为“坏事通常具有反常性,好事具有正常性”[11],似未切中要害。笔者认为,更主要的原因不在于反常性,而在于坏事的信息价值往往更高。通常情况下,不了解好事的信息,得不到增益,至少可以保持现有水平,不至于连现状都难以维持;不及时了解坏事的信息,就可能重蹈覆辙,受到类似的伤害,甚至雪上加霜。正如谚语所言,“好事不说跑不了,坏事不说不得了”。正因为如此,重要的决策和行动,好事的信息要掌握,坏事的信息更要掌握。“前车可鉴”“前船就是后船眼”“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及时掌握各种坏事的信息,及时吸收教训,才能有备无患,避免重蹈覆辙、悲剧重演。可见,坏事虽然坏,本身虽然破坏价值,但它的信息价值很高,这才是出现“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一传播现象的根本原因。人们之所以传播谣言,也是因为谣言有时候具有较高的信息价值,能够在事实不明的情况下,及时发挥警示意义和预防作用。当然,信息价值高的好事,也会出现“好事传千里”的情况。
由此可见,民间谚语不仅对信息生命力的差异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事实本身的价值与其信息的价值的差异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就是说,事实本身价值越高,信息价值越高;事实本身价值越坏,信息价值也越高。即事实本事价值的绝对值才是信息价值。
(三)信息在传播中的失真和变形现象
大量的谚语反映了失真和变形现象。“东门失条扁担,西门说是造反”“话传三人,能变本意”“话经三张嘴,长虫也长腿”“唇是软的,话是转的”“舌是扁的,话是圆的”“百里无真言,三里无真味”“十里没准信儿”“十里没真言”“话越说越多,钱越使越少”“东家长,西家短,三个耗子四只眼,瘸腿蛤蟆跳得远”等。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传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有意无意地更改、添加、遗漏,从而造成信息的变形。别有用心者更会添枝加叶,添油加醋,捕风捉影,故意隐瞒、夸大和曲解。也可能因为环境噪音、媒介因素或者信息自身的复杂性,而导致信息失真和变形。信息之所以可能失真和变形,源于信息与事实不同,信息可以压缩、可以膨胀、可以共享,可以与事实完全对应,也可以部分对应,甚至完全错位和扭曲。信息失真和变形是信息传播中的普遍现象,甚至是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报不如无报”。尤其是口传信息,失真和变形更加常见。郑板桥总结自己画竹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12]。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与自然之竹,已经有了很大差别。这就意味着信息在采集、加工、传播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形。民间信息传播主要以口头为主。口头传播中,由于口头媒介的特点,也由于立场、角度等问题,会出现信息失真、变形和杂入噪音等现象。出现于2 000年之前的成语“三人成虎”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谚语“十里无真言”“三里无准信儿”“一犬喙形百犬喙声”“十里无真信”“饭越捎越少,话越捎越多”“话越传越多,钱越使越少”“三人说着九头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就要求听者对传播中的信息尤其是口头传播中的信息,保持理性的态度、分析的态度、质疑的态度。既不能盲目全信,也不能完全不信。“人言未必真,听言聽三分”“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
三、民间对信息传播现象的独特认识
一些谚语表明,民间对信息传播现象有不少独特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在现有的传播学理论中难觅踪迹。这里仅从下面两点加以说明。
(一)谚语对信息传播不可逆转性的认识
信息传播的不可逆转性,是民间对信息传播现象的独特认识。谚语“川不可预,言不可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出笼的鸟难回,出口的话难收”“错走的路能回来,错说的话不能回来”、“平空一句话,入耳就生根”“笔写下来的,斧头砍不断”等,十分清楚地表明,信息一旦传播出去,事实上是无法收回的。所谓“我收回我说的话”,只能表示传播者对该信息的态度有了巨大的变化,但信息本身消除不了的。信息如水、如风、如气、如箭,不少民间谚语运用这类比喻来说明这一道理。如“泼出去的水,说出去的话”“吐出去的口水收不回来”“沉舟可补,覆水难收”“话出如风”“人口快过风”“话是一股风,眨眼到东京”“放了的屁拾不起来,说出的话追不回来”“开弓没有回头箭”“言出如箭,不可乱发;一入人耳,有力难拨”,等等。信息传播的不可逆转性,是信息的本质属性,也是信息传播的规律性现象,民间对信息传播这一现象和本质的认识,丰富而深刻,值得学界深入挖掘和探讨。
(二)民间谚语对信息传播形态及其变化的认识
由于传播者的意图不同,人类的信息传播实际上处于开放传播、封闭传播、自在传播三种不同形态。开放传播积极面向社会公众广泛传播,大众传播、宣传、广告都是典型形式。如谚语“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封闭传播即秘密传播,传播者自觉限制传播范围,防止信息外传,如“家丑不可外扬”。自在传播,传播者既未积极面向社会公众广泛传播,又未自觉禁止外传,如“秋风过耳”。目前传播学还极少涉及封闭传播,更没有把封闭传播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形态予以重视。而我国大量的谚语对封闭传播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如“天机不可泄漏”“话不传六耳”“井水不外流,密事不外传”“家里事,家里了”“兵之情贵速,兵之机贵密”等谚语,即反映了封闭传播的基本要求。“家丑不可外扬”,并不是一概反对传播,而是要求维护“家丑”的封闭传播形态,反对“家丑”对外公开传播。
不同性质的信息需要采用不同的传播形态,才能实现传播目的,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否则,不仅无法收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相反,还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如国家机密、商业机密、个人隐私等,只能在特定范围内进行封闭传播。维护正当的封闭传播,对国家、对团体、对家庭都非常重要,是国家安全、军事安全、社会稳定和公民权利的重要保障。正当的封闭传播失败,就可能给国家、社会、个人带来危害。所谓“机事不密祸先行”。
而维护和保障封闭传播的安全十分困难。信息泄露防不胜防。有的是感情冲动身不由己。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贼不打三年自招”“放火不由手,说话不由口”。这种身不由己造成的信息外传,体现了信息传播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因为保密是沉重的心理负担,人必须向外倾诉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事实上,即使是力图阻止信息外传,也总会因为各种意外因素,导致封闭传播转化为开放传播。从信息本性上看,信息具有必然传播的本性,人有传播的本能。信息如风如水如火,信息从封闭传播形态向开放传播形态转化,是信息的本能,是信息流动的基本规律。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附耳之言,闻于千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从时间上说,“瞒得了今,瞒不了明”“晴天不见阴天见”“白天有眼,黑夜有耳”;从传播对象上说,“瞒得了张三,瞒不了李四”“瞒得住人,瞒不住天”“瞒得过人,瞒不住神”“瞒天瞒地,瞒不了隔壁邻居”“灯光里说话,暗里有人听”。因为“没有不透风的墙”“纸包不住火”“人有耳朵墙有缝”“巧中说话,巧中有人”“大路上说话,草丛里有人”“墙里说话,墙外有人”“百密也有一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外泄密是封闭传播失败的重要原因。外在暴力压迫,也是摧毁封闭传播形态重要原因。所谓“人是苦虫,不打不招”“人是贱虫,不打不招”。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封闭传播都是必要的和正当的,如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为尊者讳,为长者讳,为贤者讳,由所形成的封闭传播形态,就需要辩证分析。
信息的生命力有大有小、有强有弱;传播能力也有大有小,有强有弱。无视信息自身的生命力,仅凭主观愿望随意改变信息的传播形态,尤其是对传播能力极强、应该进行正常的开放传播的信息,依靠暴力强制进行封闭传播,甚至企图从开放传播退回到封闭传播,通常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即如谚语所言“封住群众口,松了敌人手”。
四、结语
民间谚语包含的民间传播思想,是我国本土传播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有很多认识与现有的传播学理论有诸多吻合,如对信息与事实之间的区别、信息与行动之间的区别的明确认识,说明民间传播思想对信息本质有清晰的把握;而对信息传播能力、人的传播本能的准确认识,则说明民间传播思想对信息传播规律性现象的深刻把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有些諺语反映传播思想十分独特,是现有的传播学论著几乎没有涉及的。如信息传播的不可逆转性、信息传播形态变化及其影响等,现有的传播学研究都极少涉及。
参考文献:
[1][5][9][11]孙旭培.谚语、格言中的传播原理[EB/OL].http://x9x9.bokee.com/1545923.html.
[2][美]N·维纳.控制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3]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C].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4]武占坤.中华谚谣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6][7][8][10]戴元光.传播:人的本能[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12][清]郑板桥.郑板桥全集·题画[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