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低压持续吸痰在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
2020-09-21鲁春燕朱丽波
鲁春燕 朱丽波
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在新生儿时期并不罕见,主要表现为小儿出生后即出现唾液增多,据国内统计资料显示,每2000至4500个新生儿中有一例出现上述疾病,占消化道发育畸形的第三位[1]。由于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新生儿远端食管与气管相通,可引发胃肠胀气,对其呼吸循环功能可造成严重影响,且胃液、唾液等流入气管内可引发肺部刺激性肺炎,故加强患儿呼吸道管理十分重要[2]。本研究将浅层低压持续吸痰用于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新生儿护理中,旨在观察其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新生儿,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男13例,女11例,出生日龄10h~8d,平均(4.12±1.25)d,体重1360~3050g,平均(2205.36±27.89)g,食管闭锁15例,气管食管瘘9例。观察组男14例,女10例,出生日龄9h~7d,平均(4.05±1.21)d,体重1366~3055g,平均(2205.53±28.01)g,食管闭锁16例,气管食管瘘8例。两组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吸痰,将吸痰管插入超过气管插管顶端,触及到主气管分叉处,感受到阻力后开始吸痰。观察组行浅层低压持续吸痰,应用中心负压吸引器,并连接负压吸引连接管,压力控制在0.002Mpa以下,避免深部大负压吸引,插入一次性吸痰管于患儿口腔内,插入长度≤5cm,吸痰管不超过气管插管顶端,用胶布固定一次性吸痰管,末端连接负压吸引连接管,同时行人工手法拍背,边拍边持续浅层吸痰,每次吸引时间≤15s,吸引前后给予患儿高流量氧气吸氧。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吸痰前、吸痰后10min的血氧饱和度、潮气量、呼吸频率各项指标,记录两组气道黏膜损伤率、有效吸痰率,以手感无阻力且轻松将吸痰管送入指定部位为有效吸痰,吸出痰内有血丝判断为黏膜损伤。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分析软件为SPSS19.0,()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 %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吸痰前的血氧饱和度、潮气量、呼吸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吸痰后上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气道损伤率、有效吸痰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气道黏膜损伤率、有效吸痰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为一种严重的先天性畸形,常伴其他畸形,为临床治疗增加复杂性。机械通气为临床治疗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新生儿的常见手段,气管插管可对呼吸道形成刺激,导致分泌物增加,造成分泌物或痰液不易咳出,进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故采取合理的吸痰措施对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维持呼吸畅通十分重要。
传统深层吸痰法需将吸痰管插入超过气管插管的顶端,触及到主气管分叉后上提,此过程容易对支气管造成刺激,引起外周血管收缩,还可一定程度损伤黏膜及颅内出血[3]。此外插入吸痰管的过程中容易对新生儿形成刺激,引发呛咳、疼痛、体征变化等反应,不利于维持呼吸循环系统稳定[4]。浅层低压持续吸痰由于吸痰管不会超过气管插管顶端,吸痰过程中不会接触到气道黏膜,可避免吸痰管对新生儿气道形成刺激,利于降低气道黏膜损伤风险[5]。此外浅层低压持续吸痰不需频繁向患儿进行吸痰,利于减少护士工作量及对患儿的打扰,可减轻患儿痛苦,促进患儿睡眠。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潮气量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提示浅层低压持续吸痰可维持患儿呼吸循环系统功能稳定,减少应激反应。观察组气道黏膜损伤率、有效吸痰率均优于对照组,提示浅层低压持续吸痰有较好吸痰效果,利于减轻对患儿气道黏膜的损伤。
综上所述,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新生儿护理中应用淺层低压持续吸痰可维持呼吸状态稳定,提高吸痰效果,减少气道黏膜损伤,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张瑜.一例新生儿食道闭锁伴食管气管瘘患儿的护理[J].健康周刊,2018,15(13):236-237.
高远.浅层吸痰法和深层吸痰法在危重早产儿机械通气中 的应用效果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5):958-959.
金慧,张华玲.实施浅层吸痰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疗效观察[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2):146-147.
李见章,徐友岚,黄素兰, 等.浅层吸痰法与常规吸痰法对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1):112-113.
欧美金,谢书芬,吴维珠, 等.改良小型号吸痰管持续浅层吸痰在人工气道患者体位排痰中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