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儿肠炎患儿采用不同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09-21赵利
赵利
在肠道疾病中,肠炎发生概率较高,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小儿肠炎因患儿配合度差、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治疗存在一定难度[1],在予以基本药物及灌肠治疗的同时,加强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意义重大。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护理方式应用于肠炎患儿中的临床效果。
1 基础资料、方法
1.1 资料
以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的80例腸炎患儿进行此次研究,数字随机分组,各40例。对照组男女之比为22:18,年龄最小7个月,最大3岁,平均(1.42±0.33)岁,病程(4.87±0.59)d。观察组男女之比为25:15,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2岁,平均(1.35±0.19)岁,病程(4.60±0.38)d。
两组相关资料对比并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操作,注意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营造安静、整洁的病房环境,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处理异常状况。
予以观察组个体化护理,主要在于:1)心理干预,入院后,主动帮助患儿及家长熟悉医院环境,保持态度亲切、语气温和,通过抚触、讲故事等方式转移患儿注意力,获取其信任,并对良好表现予以肯定,鼓励患儿积极配合各项操作。有条件者可粘贴卡通人物,配备玩偶等,提高患儿舒适度,减少其抵触情绪。2)患儿思维能力尚处于发育阶段,对父母依赖重,在护理过程中,应注重对家长的知识普及及沟通交流,告知其疾病相关知识,如发生发展、注意事项、治疗原则等,获取其信任与支持,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并叮嘱其尽量保持患儿情绪稳定。3)用药及饮食干预,在护理及治疗过程中,患儿可见不同程度抵触用药的情绪,此时予以观看动画片、听音乐等方式,可提高用药依从性。饮食保证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均衡,针对未断奶患儿尽量母乳喂养,或采用一次性奶瓶喂养。
1.3 指标
观察两组症状消失时间、住院天数及家长满意度。
家长满意度采取我院自制问卷评估,共三个等级——不满意、较为满意、十分满意,总概率与不满意概率之差表示总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症状消失时间、住院天数为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家长满意度为计数资料,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软件分析采取SPSS19.00,数据对比P<0.05则说明两者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对比
观察组发热、腹泻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50±0.31)d、(5.05±0.28)d、(6.37±0.40)d,相比对照组更低,P<0.05,具体见表一。
2.2 两组家长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家长满意度数据为100.00%,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二。
3 讨论
肠炎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引发肠道感染所致,多见于夏季、秋季,以发热、腹泻、腹痛为主要症状。儿童身体发育尚不成熟[2~3],机体免疫功能较低,出现肠炎的概率较高,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对不同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可见,相比常规干预,个体化护理的作用更为显著。观察组通过心理干预、知识普及工作,与患儿及家长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获取其信任与支持,并通过抚触、讲故事等方式转移患儿注意力,鼓励患儿,帮助其缓解不良情绪,提高依从性[4]。同时加强病房环境干预,通过营造和谐温馨环境,减少其抵触情绪。并对家长加强知识普及,消除错误认知,减少不必要的担忧。与此同时,对用药及饮食进行干预,养成良好习惯,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操作。
此次研究中,观察组发热、腹泻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50±0.31)d、(5.05±0.28)d、(6.37±0.40)d,相比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家长满意度数据为100.00%,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肠炎患儿护理中,相比常规护理干预,予以个体化护理效果更高,能够有效缩短病情恢复时间。
参考文献
张风华.个性化护理在小儿肠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6,21(3):488-489.
何静.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及护理干预[J].医药前沿,2015,26(21):226-227.
黄唯,周雄,刘佳.健康教育应用于小儿急性肠炎患者的效果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10):1385-1386.
刘春英.综合护理在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中的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7):284-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