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德性”的地理题材教学策略探究

2020-09-21胡满姣徐卫平

中小学德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德性法治道德

胡满姣 徐卫平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只是德育的载体,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地理题材教学需要教师理解教材内容,找准德育定位;将知识性学习和价值性学习相互融合,彰显地理知识学习的育人价值;变知识地理为生活地理,以教学方式创新激活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从学生的兴趣、认知、情感出发拓展学习资源,提升其道德情感,从而以彰显“德性”的教学发挥课程的德育价值。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地理题材;教材分析;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09-00-03

地理等题材进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充分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却一直是教学难点。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地理内容散布在各学段,这些内容并非以纯粹的地理知识出现,而是以活动的形式融入与学生道德成长相关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之中,强调将学生对生活世界的认识与自己的道德成长相融合,凸显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让地理知识服务品德教育的课程理念。因此,其教学应当有别于单纯的地理课教学,注重以“德性”彰显课程的德育价值。在此,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辽阔的国土”一课教学为例,阐述我们的探索。

一、深度研读教材,把握地理题材教学的德育定位

教材在本框题编排了两个“活动园”、一个“阅读角”和四幅地图,以及简洁的正文文字描述、相关图片文字说明、小主持人的话语等学习内容。根据教材的逻辑结构,本框题大致可分为“了解我国的位置和疆域”“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个教学板块。[1]

从显性内容看,本框题明显是地理题材内容,但从德育课程的角度来说,如果仅仅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是剥离德育价值追求的。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地理题材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切入点,给学生以道德生活的引领,让教学彰显“德性”,使学生体会国土辽阔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国土的情感,树立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主权意识。

教材既是教学的内容也是教学的线索,体现着编写者的意图,引领着我们的教学方向。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有强烈的学科意识,读懂教材中凸显和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图文意旨,找准教学定位,体现德育的价值追求。以第一板块“了解我国的位置和疆域”教学为例。在本课的导言部分,教材仅以简洁的文字表述和“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图呈现相关内容。教学时,我们既要让学生了解相关地理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从寥寥可数的五十余字中去关注“仅次于”“第三大”这些关键词。由此,让学生感受祖国面积之大,培养学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责任感。

地图是对正文内容形象直观的补充和说明,同其它课文中的插图一样,作为教材内容的一种呈现形式,同样蕴含着德育元素。如利用“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从而发现中国的领陆面积与欧洲24个国家及地区的陆地总面积相差无几,进一步感受祖国领土之辽阔。在进行“中国疆域图”教学时,我们可以从“疆域界址线—·—”着手,引导学生去观察我国的疆域,找一找我国大陆濒临的海域有哪些、台湾岛在什么地方,数一数中国一共有多少个邻国等。借此,让学生知道领土不仅包括领陆,还包括领水和领空,从而进一步感受祖国疆域之广,明确南海的广大区域是中国的领水、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其国家主权意识。

二、融合知识与价值,彰显知识学习的价值引领

通过研读教材不难发现,小学道德与法治地理题材教学呈现出一明一暗两条教学主线。明线即地理知识教学,暗线即道德和法治教育,两者不可偏废。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地理知识的育人价值,将知识性学习和价值性学习相互融合,让“德”在“地”上立起来。

以第二板块“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为例,在教学“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时,我们不能停留在让学生熟记每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简称等纯地理知识的学习层面。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地图,开展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中国的省级行政区;找一找自己的家乡所属哪个省、周边有哪些省;用红笔标一标自己的家乡和学校的位置;或诵一诵“34个省级行政区顺口溜”等具有品德学科特点的活动方式。如此,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面积之大,知晓台湾只是中国的一个省,明白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已经回归祖国,从而增强其国家主权意识,彰显本课程的德育功能。

其中,这一板块中的“阅读角”体现了法治教育的理念。我们可以在学生了解五个自治区、四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基础上,有机渗透法治教育和国家主权教育。例如,在“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与其它省份名称的不同表达上设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民族自治和“一国两制”是什么,体会到民族自治是尊重少数民族的管理和自治权利,以及香港和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特殊意义;进而明确无论哪种制度,都是宪法所规定的,而且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领导下实施的。

三、创新学习活动方式,激发生活地理的情感体验

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行为习惯的养成、社会适应性的培养、道德观念与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自己与生活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在道德与法治地理题材教学中,许多教师容易陷入知识教学的定势,将德育课上成地理知識课。依托统编教材,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德育为方向,以生活为根基,将知识地理变为生活地理[2],以教学方式创新突破教学定势,彰显地理题材教学的“德性”。

例如,第一板块中“活动园”的设计就是一个德育创新点。“960多万平方千米”是一个抽象的数字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直观感受到国土辽阔的。本活动园立足于教材逻辑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突破教师和学生的固有思维,倡导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认知出发,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如语文学科的诗歌和游记、数学学科的数据对比、美术学科的摄影和绘画等,或是交流自己外出旅游时的见闻与感想,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感性的认知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幅员辽阔的感受。

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懂得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进行课内和课外的联系,还可以结合多学科内容进行综合性学习,从而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充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在第二板块“阅读角”教学中,我们根据小主持人的提示,创新活动方式,换“找一找”为“标一标”。按照行政区域的隶属关系,让学生从大到小依次在教材的地图上标出地级市·县(或县级市、区)·街道(或乡镇)·家的具体位置;在他们束手无策感叹用小圆点都无法标注时,自然会深切体会到祖国疆域之辽阔,进而增强他们的国家归属感和自豪感。

四、拓展地理教学资源,提升爱国情感和领土意识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指向。[3]地理题材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认知、情感出发,拓展学习资源,从而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主动探究、促进深度学习,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此,才能使学生在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初步具有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在前面两个板块学习的基础上,第三板块关于台湾省的教学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领土意识和爱国情感。而仅靠教材简洁的正文描述是不足以让学生形象而又全面认识台湾的,需要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拓展。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小主持人的提示,让学生在课前自主查阅台湾的历史、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资料,或是回忆自己、或是采访他人游览台湾的经历等,从而拓展和丰富学习资源,加深学生对台湾的认识,初步激起其热爱“宝岛”台湾的思想情怀。

借助这一过程,学生将认识到知道“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神圣不可侵犯”是本环节的德育目标所在,并初步孕育情感。教学中,我们则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中国疆域图,让学生分享台湾的历史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可以从台湾居民的语言、使用的文字、他们的穿着以及生活习惯等,与大陆进行比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台湾与大陆一衣带水、血脉相连的情结;可以让学生看一看习近平主席针对台湾问题发表的重要讲话视频,诵一诵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感受中华民族实现祖国统一的决心和台湾人民盼望回归的殷殷期望等。如此,层层深入,用富含情感的教学资源逐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国家意识。

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增強学科意识,用德育眼光审视地理等题材,以生动的学习活动设计充分激活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彰显地理等知识教学的德育功能,才能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社会性发展,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32.

[2]徐静.让地理走进儿童生活——例谈小学品德课程地理题材教学[J].中小学德育,2015(8):28.

[3]邬冬星.品德与社会课程史地内容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小学德育,2011(6):16.

(作者单位:杭州市建德莲花中心小学浙江杭州  311618)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德性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