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治

2020-09-21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娄玉钤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0年7期
关键词: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

李满意 刘红艳 陈传榜 娄玉钤

【摘 要】 类风湿关节炎是最常见、最典型的风湿病之一。收集研究历代医家如娄多峰、路志正、焦树德等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正虚痹、邪实痹、痰瘀痹),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风湿病(痹病);中医药;证治;虚邪瘀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为常见风湿病之一,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RA属中医学“痹病”范畴,与“历节”“顽痹”“尪痹”等相似[1]。早在《素问·痹论篇》中就有对RA的论述,后世医家论述痹病多遵《黄帝内经》之说,并逐渐完善其理法方药。如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记载大量治疗RA的方药。明·万全《保命歌括》曰:“须制对症药,日夜饮之,虽留连不愈,能守病禁。”强调本病治疗的长期性。中医药治疗RA具有自身优势和特点,笔者在学习婁多峰、路志正、焦树德等风湿大师论治RA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归纳出本病的中医证治。

1 RA的病因病机

RA多为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或脏腑阴阳失调,邪自内生;或六淫之邪侵袭,痰浊、瘀血闭阻,而致痹。RA的病因病机可概括归纳为正气亏虚、邪气侵袭、痰浊瘀血三个方面,简称为“虚、邪、瘀”。

1.1 正气虚弱 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肝肾亏虚,或素体脾弱,或劳逸过度,或病后产后,耗伤气血,致筋骨关节失养,而致痹;或素体虚弱,卫外不固,邪气侵袭,痹阻肢体关节而致痹。如《灵枢经·五变》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太平圣惠方》曰:“劳倦之人,表里多虚,血气衰弱,腠理疏泄,风邪易侵……随其所感,而众痹生焉。”宋·严用和《济生方》曰:“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清·董西园《医级》强调曰:“盖邪之感人,非虚不痹。”

1.2 外邪侵袭 长期高温、潮湿环境作业,或久居严寒潮湿之地,或调摄不慎如饮酒当风,或汗出入水,或贪凉卧露,均可致使风寒湿热(毒)等邪侵袭,或邪瘀久化热,壅滞关节筋骨,而致痹。如《素问·痹论篇》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曰:“感于寒湿则善痹。”汉·华佗《中藏经》曰:“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则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津湿,痹从外入。”清·林佩琴《类证治裁》曰:“初因风寒湿之邪郁痹阴分,久则化热攻痛。”

1.3 内邪致痹 内生之邪而致痹,如肝阳偏亢,虚风内生;脾胃损伤,湿自内生;痹热体质阴虚,虚热内生;痹气体质阳虚,阴寒内生,内生之邪壅滞经络,痹阻不通;或机体阳盛,阳郁生热,火热毒邪内生,也可致痹。《素问·逆调论篇》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热毒气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焮热赤肿疼痛也。”《圣济总录》曰:“阳虚生外寒,阴胜生内寒,人身阴阳偏胜,则自生寒热,不必外伤于邪气也。”《证治准绳》曰:“肝自生风,遂成风湿,流注四肢筋骨。”清·尤怡《金匮翼》曰:“热痹者,痹热于内也。”

1.4 痰瘀气滞 外邪侵袭,气血凝涩而致瘀;或脏腑失调,津液不化,聚湿成痰;或肝郁气滞,或热伤津伤,血涩为瘀;或跌扑外伤,瘀血滞留,经脉不通不荣而致痹。如《素问·痹论篇》曰:“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支饮作痹。”清·喻昌《医门法律》曰:“风寒湿三痹之邪,每借人胸中之痰为相援。”李用粹《证治汇补》曰:“湿热痰火,郁气死血,留经络四肢,悉能为麻为痹。”《医级》曰:“痹非三气,患在痰瘀。”是对此病因的最佳概括。

综上所述,本病的病因病机不外“虚、邪、瘀”[2]三类。正虚是RA发病的内在因素;邪侵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不通(痰瘀)是发病的病理关键。基本病机为经络气血不通,关节筋骨不荣。本病初起多为实证,邪实多以风寒、湿热(毒)、痰瘀、气滞为主;病久邪留伤正,痰瘀互结,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虚多以气血不足、肝脾肾虚为主;晚期邪入骨骱,可致肢体尪羸、关节畸形;邪入脏腑,则可致肺痹[3]等脏腑痹,多为本虚标实之证[4]。

2 RA的辨证论治

2.1 治疗原则 本病一般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进行虚邪瘀辨证治疗。活动期多出现在RA早中期,以实证为主,多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明显,甚者可伴高热、红斑等[5],各项炎性指标较高;或怕风怕冷明显。治疗以祛风、散寒、利湿、清热等祛邪为主,兼以扶正。缓解期多出现在RA的中晚期,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关节症状多缓解,但晚期患者可伴关节畸形。治疗以补肝肾、健脾胃、益气血、调阴阳等扶正为主,兼以祛邪;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但活血通络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另外,要注意配合针灸理疗等综合疗法。

2.2 活动期治疗 活动期多出现在RA早中期,以邪实痹为主,治疗以“祛邪通络”为原则,治疗时可运用疏风散寒,清热利湿,行气活血等法。

2.2.1 风寒湿痹证 肢体关节疼痛,重着、肿胀、屈伸不利,遇寒冷痛增,得热痛减,阴雨天加重;舌质淡,苔白,脉弦。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活血养血通络。

方药:通痹汤[6-7](《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当归、丹参、海风藤、独活、钻地风各18 g,鸡血藤、透骨草、香附各21 g。若风偏胜者,加羌活12 g、防风9 g、威灵仙15 g;寒偏胜者,加桂枝9 g;湿偏胜者,加薏苡仁30 g;风湿痹阻者,以羌活胜湿汤加减;兼气虚者,加黄芪30 g、白术30 g。

本证为邪实痹寒证,多见于RA早期,好发于春秋或冬春季节更替之时,多由外感风寒湿之邪,痹阻关节经络所致,病位较浅,多在肌表经络之间,经治后易趋康复。患者往往对气候变化敏感,甚则局部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

2.2.2 风湿热痹证 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重着,局部灼热红肿,或有热感,痛不可触,遇热则痛重,得冷稍舒,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溲黄,或有恶风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浮数。

治法:疏风除湿,清热通络。

方药:清痹汤[6-7](《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忍冬藤60 g,败酱草、青风藤、老鹳草各30 g,土茯苓21 g,丹参20 g,络石藤18 g,香附15 g。若风邪胜者,加防风9 g、羌活18 g、威灵仙15 g、海桐皮15 g;热邪胜者,加生石膏30 g、知母20 g;湿邪胜者,加薏苡仁30 g、萆薢15 g;风热表证者,加金银花15 g、连翘9 g。

本证为邪实痹热证,多见于RA早期,多由外感风湿热之邪,或感风寒湿邪郁久化热,痹阻关节经络所致,病位不深,应积极治疗。若治疗不当,热毒炽盛,病邪深入,治疗困难。

2.2.3 湿热痹阻证 肢体关节肿胀、疼痛、重着,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身热,舌质红,苔黄膩,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方药:当归拈痛汤(《医学启源》)。知母、泽泻、猪苓、白术各20 g,当归、人参、葛根、苍术各15 g,茵陈、羌活各12 g,升麻、防风、黄芩各9 g,炙甘草6 g。若发热明显者,加生石膏、忍冬藤各30 g;关节肿胀明显者,加白花蛇舌草、菝葜各30 g,萆薢20 g;下肢肿痛明显者,可加川牛膝、木瓜、薏苡仁各30 g。

本证是RA临床常见证型之一,多见于RA活动期,治疗时尤应注重清热除湿,热邪虽可速清,而湿邪难以快除,湿与热相搏,如油入面,胶着难愈,故本证可持续时间较长。若失治误治,病延日久,病邪深入,必然殃及筋骨,而致骨质破坏。本方的配伍特点是祛邪为主,且祛邪不伤正;兼扶正通络。临证根据情况适当加减变化,效果突出。

2.2.4 热毒痹阻证 关节红肿热痛,不可触摸,动则疼甚,屈伸不利,肌肤出现皮疹或红斑,高热或有寒战、面赤咽痛,口渴心烦,甚则神昏谵语,溲黄、大便干,舌红或绛,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通络。

方药:清瘟败毒饮(《疫毒一得》)加减。生石膏、生地黄、犀角(水牛角代替)各30 g,桔梗、黄芩各9 g,牡丹皮、生栀子、知母、玄参各20 g,连翘、赤芍各15 g,竹叶、黄连各12 g,甘草9 g。若肿痛者,加防己20 g、忍冬藤30 g、桑枝15 g、苍术15 g;高热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衄血、尿血者,加藕节炭20 g、白茅根15 g、茜草12 g。

本证见于RA急性活动期,此时可配合西药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以“急则治其标”。病情稳定后逐步撤减西药,以中药巩固治疗。

2.2.5 寒湿痹阻证 肢体关节冷痛、重着、顽麻,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昼轻夜重,畏冷肢凉,遇寒痛剧,得热痛减,或痛处肿胀,舌质胖淡,舌苔白滑,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治法:祛湿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顽痹寒痛饮[6-7](《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黄芪、独活、丹参、老鹳草、鸡血藤、络石藤各30 g,当归、醋延胡索各20 g,桂枝15 g,制川乌、制草乌各9 g,甘草10 g。若偏湿者,加薏苡仁30 g、防己15 g;关节畸形者,加炒山甲9 g、乌蛇15 g、全蝎12 g等。

本证为邪实痹寒证,多见于RA早期,好发于春秋或冬春季节更替之时,多由外感风寒湿之邪痹阻关节经络所致,以邪实为主,应积极正确治疗,以免病久体虚,病邪深入。

2.2.6 寒热错杂证 肢体关节疼痛、肿胀,自觉局部灼热,关节活动不利,全身畏风恶寒,脉象紧数,舌苔黄白相兼;或关节红肿热痛,伴见结节红斑,但局部畏寒喜热,遇寒痛增,苔黄或白,脉弦或紧或数;或关节冷痛,沉重,局部喜暖,但伴有身热不扬,口渴喜饮;或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逢寒更甚,局部畏寒喜暖、变形,伸屈不便,伴午后潮热,夜卧盗汗,舌质红,苔薄白;或寒痹症状,但舌苔色黄;或热痹表现,但舌苔色白而厚。

治法:益气养血,通经活络。

方药:顽痹尪羸饮[6-7](《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黄芪、桑寄生、制首乌、透骨草各30 g,当归、丹参各20 g,白术、五加皮各15 g,淫羊藿、炒山甲各10 g,乌梢蛇12 g,甘草9 g。若偏寒者,加桂枝12 g、制川乌9 g、制草乌9 g;偏热者,加败酱草20 g、牡丹皮15 g;关节畸形者,加全蝎15 g;肌肤麻木者,加丝瓜络20 g;痰瘀互结、留恋病所者,可加破血散瘀搜风之土鳖虫、蜈蚣等虫类药。

本证可见寒热并存,其病机复杂,但非寒热之邪并侵,而多由气血不通,壅滞经脉,形成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错综复杂状态,为邪实之痹。治疗应清热散寒、扶正祛邪兼顾。

2.3 缓解期治疗 缓解期多出现在RA中晚期,以正虚痹、痰瘀痹为主,多表现为本虚为主或虚实并见。病机特点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故治疗以“扶正为主兼化瘀祛痰通络”为原则,标本兼顾,可选用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祛痰通络等法。

2.3.1 虚热证 四肢关节肿胀、僵硬、疼痛,局部热感,活动不利,发热(自觉发热、五心烦热、头面烘热、骨蒸潮热)或低热不退,颧红,乏力,盗汗,口鼻干燥,咽干咽痛,口干苦欲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无苔或薄黄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通经活络。

方药:历节清饮[6-7](《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忍冬藤60 g,土茯苓、嫩桑枝、萆薢、晚蚕砂、青风藤、生黄芪、丹参各30 g,怀生地黄、知母、石斛、香附各20 g,防己15 g,山栀子12 g。若兼风热表证者,加连翘9 g、葛根20 g;气分热胜者,加生石膏15 g;湿热胜者,加防己12 g,白花蛇舌草、薏苡仁、菝葜各30 g;伤阴者,加麦冬20 g、玉竹15 g。

本证为RA的常见证型,多见于RA中晚期,临床上治疗以养阴清热为主[8]。

2.3.2 虚寒证 肢体关节筋骨冷痛,肿胀,抬举无力,屈伸不利,形寒肢冷,四肢欠温,腰膝冷痛喜温,神疲乏力,男子阳痿,女子宫寒,月经后期、痛经,小便频数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法:温阳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加味。熟地黄、黄芪、淫羊藿、丹参各30 g,当归、杜仲各20 g,鹿角胶15 g,肉桂、白芥子、姜炭、制川乌、制草乌各9 g,制附片3~9 g,麻黄、生甘草各6 g。

若风胜者,加防风9 g,羌活、威灵仙各20 g;寒胜者,加细辛3~5 g;湿胜者,加炒薏苡仁30 g;阳虚便溏明显者,加巴戟天、补骨脂各30 g。

本证临床以妇女产后感邪所致的RA多见,临床上除温阳散寒外,还应益气养血。

2.3.3 肝肾亏虚证 四肢关节肿胀、僵硬、疼痛,甚则变形,功能受限,伴头晕眼花、耳鸣,形体消瘦,腰膝酸困不适,失眠多梦,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等;舌质淡红,少苔或薄黄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通经活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独活25 g,桑寄生、当归、芍药、熟地黄各20 g,茯苓、人参各18 g,杜仲15 g,牛膝、川芎、秦艽各12 g,防风9 g,肉桂、甘草各6 g,细辛3 g。若寒偏盛者,加麻黄9 g,或加制川乌、制草乌各9 g;气虚者,加黄芪30 g;关节畸形者,加炒山甲6 g、乌蛇15 g、全蝎12 g;阳虚明显者,加附子9 g、淫羊藿10 g。

本证多见于RA中晚期,骨质破坏者,遵循“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2.3.4 气血两虚证 四肢骨节烦疼,僵硬,变形,肌肉萎缩,筋脉拘急,怕风怕冷,手足发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唇甲色淡,心悸,纳呆,多梦或失眠,伴腰膝酸软无力、气短;女子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或经闭;舌淡无华或舌淡红,苔少或无苔,脉沉细或细弱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通阳蠲痹。

方药:黄芪桂枝青藤汤[6-7](《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黄芪90 g,桂枝15 g,白芍、青风藤、鸡血藤各30 g,炙甘草6 g,生姜5片,大枣5枚。若风邪偏盛者,加海风藤30 g;血虚心悸,肢体麻木者,重用白芍,加首乌15 g、枸杞子15 g;肿胀甚者,加白芥子6 g、皂角刺6 g。

本证为正虚痹,多见于RA晚期,病久耗气伤血者。本方以扶正治本为主,是娄多峰教授在黄芪桂枝五物汤基础上加味而成。临床可根据病情将药物用量加减:如黄芪90~120 g、青风藤30~45 g、桂枝15~30 g。临床观察,黄芪用至90~120 g效果显著,本方黄芪用量宜从30 g开始,逐步加大剂量。

2.3.5 气虚血瘀证 肢体关节肌肉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往往持久不愈,或局部有硬结、瘀斑,或关节变形,肌肤麻木,甚或肌萎着骨,肌肤无泽,面淡而晦暗,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口干不欲饮,妇女可见闭经、痛经,舌质淡紫有瘀斑或瘀点,脉沉涩或沉细无力。

治法:益氣养血,活血化瘀。

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减。生黄芪30~60 g,当归尾、白术各15 g,赤芍、川芎、茯苓、丹参各12 g,红花、桃仁各9 g,地龙、党参各10 g,升麻、桂枝、甘草各6 g。若偏寒者,加制附子6 g;上肢重者,加桑枝15 g、威灵仙12 g;下肢大关节肿痛者,加川牛膝15 g、川续断20 g、独活20 g、生薏苡仁30 g。

2.3.6 痰瘀互结证 关节肿痛变形,痛处不移,多为刺痛,屈伸不利,或僵硬,局部色暗,肢体麻木,皮下结节,面色黧黑,肌肤失去弹性按之稍硬,或有痰核瘀斑,或胸闷痰多,眼睑浮肿,口唇紫暗;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苔白腻或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祛痰,行气通络。

方药:化瘀通痹汤[6-7](《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加减。当归18 g,丹参、透骨草各30 g,鸡血藤21 g,制乳香、制没药、白芥子各9 g,香附、延胡索各12 g,云苓20 g,陈皮12 g。若偏寒者,加桂枝12 g、制川乌9 g;偏热者,加败酱草30 g、牡丹皮15 g;关节畸形者,加炒山甲9 g、乌蛇18 g、全蝎15 g。伴见血管炎、脉管炎患者,合四妙勇安汤;臂肘肿胀者,多为淋巴回流阻塞,加莪术,或指迷茯苓丸配以水蛭、泽兰、蜈蚣。

本证为痰瘀痹,多见于RA中晚期,本病病程漫长,久病不愈,正气亏虚,多痰多瘀,痰瘀胶结,难以祛除,又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化瘀祛痰应与扶正结合起来,痰瘀才能祛除。

以上各证型若关节疼痛甚者,可选用石楠叶、老颧草、岗稔根、忍冬藤、虎杖、金雀根等;由于本病顽固难愈,非草木之品所能奏效,故可参以血肉有情之物如蕲蛇、乌梢蛇、白花蛇等外达肌肤,内走脏腑之截风要药,及虫蚁搜剔之虫类药。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20岁,2017年11月26日初诊。以四肢关节肿痛半年,加重1周为主诉。患者2017年5月感冒后出现双腕、双踝关节游走性肿痛,在当地医院多方治疗,效不明显,双手近端指间关节相继出现肿痛,近1周来肿痛加重。时症见:双腕、双踝及双手近端指间关节肿痛,局部热感,双手晨僵2 h。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数。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SR)64 mm·h-1,类风湿因子(RF)87 IU·mL-1。中医诊断:顽痹(风湿热痹)。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治法:清热利湿,疏风活血通络。处方:忍冬藤60 g、防己18 g、桑枝30 g、青风藤12 g、秦艽21 g、老鹳草20 g、败酱草30 g、络石藤18 g、土茯苓21 g、萆薢21 g、薏苡仁30 g、香附30 g、当归21 g、丹参30 g、陈皮12 g。15剂,水煎服。医院制剂热痹清片、着痹畅片每次3~8片,每日3次,口服。

2017年12月10日二诊,患者症状减轻,双手晨僵缓解,双踝肿痛明显改善,守上方加肿节风30 g,20剂,水煎服。热痹清片、着痹畅片继续服用。

2018年1月2日三诊,患者双腕、双手近端指间关节肿痛明显减轻,局部热感消失,双手晨僵10 min,双踝关节肿痛消失。守上方去萆薢,30剂,水煎服。热痹清片、着痹畅片继续服用。

2018年2月5日四诊,患者关节肿痛均消失。中药停服,热痹清片、着痹畅片继续服用3个月。

2018年5月6日五诊,患者关节症状无反复,复查ESR、RF正常。热痹清片、着痹畅片减为5片,每日3次,继续服用3个月后停服。2019年5月随访未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病程不长,ESR较快,属RA活动期,根据症状表现,当属邪实痹热证——风湿热痹。其病机为风湿热邪阻络,气血瘀滞,痹阻关节经络。因此治疗以清热利湿、疏风活血通络为法,方用娄多峰教授之清痹汤加味。方中忍冬藤、败酱草、土茯苓、防己、萆薢、薏苡仁清热利湿消肿;青风藤、络石藤、老鹳草、桑枝、秦艽祛风湿、通经络;以上大队药物清热利湿祛邪为主,丹参、当归、陈皮、香附活血理气通络,祛瘀为辅;当归又能补血养血以扶正补虚。因此,本方针对病机(邪实为主:湿热之邪兼风邪;瘀血次之,正虚更次),祛邪为主,辅以活血化瘀通络,兼顾正气;根据虚邪瘀三者的不同程度辨证用药,使ESR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往往也速,取得良好的效果。

4 结 语

RA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风湿病,其致残率高,危害较大。西医对RA的治疗主要有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以及生物制剂等。由于西药的不良反应,以及经济负担等因素,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中医药治疗。近年来,中医药疗效不断提高,治疗方法也不断增多。中医药治疗RA优势明显,既可增强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抑制西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RA的研究进展很快,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仍存在很多有待提高和完善的问题。如辨证方法杂乱,证型不统一,仍然是制约中医药应用和推广的重要因素。而应用“虚邪瘀”理论辨治RA,则能事倍功半,简明实用,疗效明显。从临床上看,RA中醫病因病机复杂,但总不外“虚邪瘀”三类。发作期多为邪实痹,缓解期多为正虚痹、痰瘀痹,临床上邪、瘀与虚多相互兼夹,甚者虚邪瘀并重,治疗困难。本病治疗,应辨其虚实、寒热及病邪的偏盛,确定“虚邪瘀”的内容和程度,针对虚邪瘀不同的病机制定治法:邪实以祛邪为主,兼以化瘀、扶正;正虚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化瘀;痰瘀以化瘀祛痰为主,兼以扶正、祛邪;但活血通络贯穿于本病治疗的始终。虚邪瘀辨证治疗RA,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娄玉钤.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7):43-49.

[2]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3] 李满意,娄玉钤.肺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1):48-56.

[4] 李满意,刘红艳,贾军辉.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5(2):12-13.

[5] 李满意,娄玉钤.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发热症状浅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7):45-46.

[6] 娄高峰,娄玉钤,娄万峰.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311-315.

[7] 李满意,娄玉钤,杨林江.娄多峰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总结[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7):45-50.

[8] 李满意,娄玉钤,贾军辉.热痹清片治疗虚热型类风湿关节炎138例临床报告[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2):45-46.

收稿日期:2020-04-15;修回日期:2020-05-20

猜你喜欢

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
风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出门晒太阳 风湿病患者要注意这些方面
风湿病 你了解多少
类风湿因子阳性是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吗
总干眼 看看风湿科
跑步易患关节炎
不穿秋裤就会得关节炎?你会犯这个常识错误么
类风湿因子需要转阴吗
类风湿因子阳性就是类风湿关节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