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媒介形象研究综述

2020-09-21高瞻向文容

传媒论坛 2020年20期
关键词:媒介形象研究综述少数民族

高瞻 向文容

摘 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下重点扶持的地区,各少数民族地区自我建构一个个鲜活的民族形象对本民族发展及国家战略的实施都有推动作用。从已有学术研究总量来看,针对少数民族的学术研究无法从量上与主流汉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相比。虽然近年来,对于少数民族的研究呈上升的趋势,但在庞大的基数面前,仍然处于弱势。

关键词:少数民族;媒介形象;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20-00-02

一、引言

新媒體环境下,少数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物产有了更多走向大众的平台和机会,利用媒体建构少数民族或与民族相关的文化、旅游等形象越来越成为共识。利用新媒体的整合功能建构一个多维民族文化交流互动的公共领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及国家战略的推进尤其重要。本文以“少数民族形象” “少数民族”和“媒体”等关键词在CNKI中核心期刊论文以及CSSCI中的权威文献索引中搜集关于“少数民族媒介形象”权威文献,从研究文本、研究方法、形象建构主体等方面总结少数民族媒介形象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为下一步结合新媒体研究单个少数民族媒介形象打下基础。

二、国内研究现状和趋势

为保障参考文献的学术性及权威性,文献均来自CNKI中核心期刊论文以及CSSCI中的权威文献索引。国内学术界对少数民族形象的权威研究成果不多。以“少数民族形象”为主题词,在CSSCI数据库中仅检索到15篇文献索引,对这些文献深入研究,发现国内对少数民族形象的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从研究文本来看

主要涉及新闻传播、电影、绘画、文学、音乐、舞蹈等6个领域,其中研究最多的是新闻传播领域(5篇),其次是文学(3篇)和电影(2篇)。虽然文献数量有限,但仍呈现出一定的趋势:学界已经意识到媒介对少数民族形象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不同的媒介载体(新闻传播媒体、文学作品、绘画作品、音乐舞蹈作品)中,新闻传播媒体具有绝对的优势,其中传统报纸新闻报道成为分析最多的文本。比如2013年张媛使用内容分析、文本分析法对《人民日报》近三十年来的少数民族报道进行分析,考察官方媒体塑造的少数民族形象,最后得出整体呈现中立立场、开发发展的形象。类似的研究还有罗坤瑾发表于《当代传播》上的文章《框架理论下“少数民族”议题的媒介呈现》,同样关注报纸这一传统媒体,深度解读172篇新闻报道,验证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媒介对少数民族的报道框架是否形成刻板框架模式,同时分析了框架设置的局限,通过比较不同的报纸,研究结果发现主要呈现出丰富多样、单薄呆板、丰满活泼三种少数民族形象。

(二)从研究方法来看

大多采用了案例分析、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上述两篇文献都采用了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2010年王华发表《从战事“拾零”到民族大团结想象——建国初期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1949-1952)》,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为文本,分析当时的少数民族形象与民族政策,整体呈现出解放、团结、发展的主题,带有强烈自上而下的他者形象建构。

(三)从少数民族建构主体来看

大多属于外部他者建构,上述已介绍的三篇文章中无论是官方新闻媒体,还是建国初期的纪录片制作者,都代表着主流文化价值取向,是以他者的视角塑造少数民族形象,这也是研究少数民族形象几乎一致的偏好。2013年,谢波在《当代电影》上发表《民族电影中的云南少数民族形象嬗变》,欧宗启同年也在该刊上发表《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形象建构功能的失衡及其避免》,两篇文献共同点都在论述少数民族形象在中国民族电影中始终呈现为他者的状态。谢波通过比较三个不同时期的经济体制变化与电影叙事方式,证明了电影中少数民族形象从来都不是建构的自我形象。欧宗启研究指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形象建构功能存在着失衡现象,即国家形象和少数民族形象建构不够均衡,倡导找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只有编辑及导演遵循平衡的形象建构理念,并在具体的实践中严格执行均衡原则,才能避免失衡情况的出现。当然,也有从自我形象建构的角度出发,讨论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报纸在形象建构中功能的研究。2012年,高卫华、杨兰在《大众传媒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符号化结构功能——以〈恩施日报〉报道“恩施女儿会”为例》一文中建议中利用全媒体塑造少数民族形象。虽然是个案研究,也预示了未来研究少数民族形象的热门趋势必然与新媒体相关。从现有文献来看,这种趋势已然到来。具体将从以下第二次检索结果进行分析。

在CSSCI文献索引数据库以“少数民族” “媒体”联合检索,得到11篇文献。从总体的研究内容分布来看,对少数民族与媒体的研究力度不大,特别是新媒体与少数民族的学术研究成果不多,近几年才有零星相关的研究,2014年12月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论坛在云南举行,种种迹象表明少数民族形象在新媒体中的塑造问题将成为相关研究的热点,结合本文选题,这里重点关注已有的新媒体中少数民族形象塑造相关的文献。2008年,张名章、庄晓东发表《多元文化主义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媒体呈现——基于我国主流网络媒体的分析》,以多元文化主义视角,对国内主流网络媒体新华网和人民网进行分析,发现其对少数民族的媒体呈现是一种数量上的低度呈现、程度上的浅度呈现和结构上的欠公平呈现。这篇文章仍然研究的是他者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媒体呈现。2008年白润生、宁良红发表于《当代传播》的《少数民族新闻媒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少数民族新闻媒体自身缺乏活力、体制陈旧、人才缺乏的问题,同时指出官方新闻媒体对少数民族的报道具有片面性。策略性的建议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新闻门户网站同样有效,这些建议具有借鉴意义。2012年,杨光宗、龙亚莉发表《建构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新媒体平台的思考——以武陵民族地区为例》一文,同样是一篇策略性文章,分析武陵民族地区新媒体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建议。武陵地区正好是笔者研究对象土家族的集中聚居区。文中指出此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平台主要是网络平台,移动平台没有充分利用起来。2013年,孔钰钦发表于《编辑之友》的《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渠道探索》,强调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娱乐化而缺乏严肃性、文化产业化使其缺乏精神内涵,但同时也肯定新媒体传播的可行性。2014年,冀芳的《新媒体时代下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同样发表于《编辑之友》,与前一篇研究对象不同,写作模式有些类似,同样从传播困境到策略建议的写法。2008年以后,少数民族与新媒体的研究在数量上不断上升。但从质量上来看,仍停留在发现宏观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的阶段,而没有对新媒体上既定存在的少数民族传播内容深入分析。

总结国内研究现状,发现存在一个主要的研究基调“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汉文化的和谐共存;纵观所有的文献,绝大多数都是他者视角;已有文献研究媒体依然以传统报纸为主,但有向新媒体转变的趋势。同时,学界对少数民族的研究大多从具体某个少数民族某种文化入手,鲜少有对具体少数民族整体形象进行研究。以土家族为例,研究成果多从服饰、嫁娶、丧葬文化角度出发,仅找到3篇有关土家族媒介形象的权威文献,分别以清人图录、湘西口述作品、湘西题材电视剧为文本,研究土家族形象。1992年李绍明发表《清人图录中土家族形象》一文,是有关土家族形象研究较早的文献。2009年陈素娥发表《论土家族形象的审美建构——以湘西土家族口述作品为例》,将土家族形象概括为勇于探索、富于创造、开拓进取、自强不息、讲究伦理道德、聪明机智的形象。2014年李烨鑫发表《想象的土家:湘西题材电视剧中的土家族形象建构》,文中指明建构土家族形象的主要策略是技术化呈现、模式化定型和奇观化展演。也正是这样的建构策略使土家族形象失去多样性和厚重感,他将问题的根源归结为“他者”视野,从而得出进行“自我”建构是摆脱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的结论。

三、国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国外研究本国少数民族的媒介形象,研究结果、角度及方法也很丰富:将少数民族和移民建构为消极形象;研究形象呈现影响因素,比如社会环境因素;同一少数民族在不同新闻媒体中被呈现的区别;少数民族人群通过新媒体参与生产及塑造自己形象,与传统媒体压制性建构策略相比,新媒体中内容更加真实且多元;方法上也主要采用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比如2012年,Baffoe、Michael研究加拿大社会中黑人民族媒体重建少数民族身份和形象的作用是使他们自己的形象更加突出。

同时国外的研究较早涉及了中国的少数民族媒介形象。1994年,Gladney研究发现官方媒体中出现了55个少数民族群体,其中53个使用了“女性”图片,偏向于用“较弱”的性别等同少数民族。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国内大量的对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的研究。2001年,Blum的研究认为中国官方媒体在描述少数民族时,往往将“贫困” “文盲” “迷信”等形象与少数民族相连,用来体现汉民族形象的优越。这与国内对官方媒体中少数民族形象呈现的研究结果部分重合,但国内的研究结果中少数民族形象更加丰富,总体上体现的是开发发展的形象。当然,国外的这种研究差异跟研究者的立场、文化差异有很大关系,但也不排除是受笔者获取国外有关少数民族的研究文献不全的影响。

四、总结

通过研读文献发现,国内外对于少数民族或族群的媒介形象研究遵循类似的路径。首先,都默认媒体在塑造少数民族媒介形象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其次,在研究文本的选择上,新闻报道都成为其研究的重要文本,在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從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到新媒体中新闻报道的研究趋势明显。最后,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大多倾向于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相结合。

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在涉及少数民族媒介形象呈现结果上有很大的不同。国内都是在遵循文化多元主义的前提下,大多研究结果是中立及正面的形象,而国外在分析少数民族媒介形象时得出的结果多是负面形象,多与族群矛盾、歧视有关。另外国内外绝大部分以“他者”的视角研究少数民族或族群。

参考文献:

[1]张媛.官方媒体中的少数民族形象建构——基于《人民日报》少数民族报道的分析(1979-2010)[J].国际新闻界,2013(08).

[2]罗坤瑾.框架理论下“少数民族”议题的媒介呈现[J].当代传播, 2012(5).

[3]王华.从战事“拾零”到民族大团结想象——建国初期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1949-1952)[J].载《新闻大学》,2010(1).

[4]谢波.民族电影中的云南少数民族形象嬗变[J].当代电影,2013 (12).

[5]欧宗启.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形象建构功能的失衡及其避免[J].当代电影,2013(8).

[6]高卫华,杨兰.大众传媒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符号化结构功能——以《恩施日报》报道“恩施女儿会”为例[J].当代传播,2012(5).

[7]张名章,庄晓东.多元文化主义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媒体呈现——基于我国主流网络媒体的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8]白润生,宁良红.少数民族新闻媒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当代传播,2008(2).

[9]杨光宗,龙亚莉.建构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新媒体平台的思考——以武陵民族地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10]孔钰钦.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渠道探索[J].编辑之友,2013(08).

[11]李绍明.清人图录中土家族形象[J].贵州民族研究,1992(3).

[12]陈素娥.论土家族形象的审美建构——以湘西土家族口述作品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9(4).

[13]李烨鑫.想象的土家:湘西题材电视剧中的土家族形象建构[J].湖北社会科学,2014(7).

[14]张媛.模糊的“他者”:非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媒介形象再现——基于《北京日报》少数民族报道的分析(1979-2010)[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1):17.

[15]Baffoe, Michael, “Projecting their own images: The role of the Black ethnic media in reconstructing the identities and image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Canadian society”, Journal of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2012,Vol. 5 Issue 1.

通讯作者简介:

向文容,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研究方向:媒介传播、新媒体。

猜你喜欢

媒介形象研究综述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新时期境外媒体对中国运动员形象的建构研究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少数民族舞》等